-
公开(公告)号:CN118712357A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410710089.4
申请日:2024-06-03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池正极材料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氟化碳/氟化钴/碳层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锂一次电池应用,制备方法包括:先是以Co(NO3)2·6H2O为钴源,NaOH为沉淀剂,通过液相反应在氟化碳表面原位生成钴化合物;然后采用C2H2和Ar作为混合等离子体对所述CFx/钴化合物进行处理在CFx/钴化合物表面生成碳包覆层,从而制得氟化碳/氟化钴/碳层复合正极材料,记为CFx/CoF2/C。本发明在CFx表面原位生成CoF2颗粒和碳层,从而实现调控氟化碳材料的C‑F键型、结构和F/C比;氟化碳表面的碳层和CoF2可以提供良好的电子和离子扩散环境,有效减小放电初期的电压延迟,减缓电化学极化,提高了锂/氟化碳电池的倍率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7615562A
公开(公告)日:2024-02-27
申请号:CN202311570098.X
申请日:2023-11-22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吸波材料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ZIF‑8衍生物/CoFe2O4/C柔性薄膜吸波剂及其制备方法,利用静电纺丝方法合成了不同取向的纤维薄膜,其含有的Zn2+、Fe3+、Co2+离子提供了后续的磁损耗和介电损耗来源,也相应的优化了吸波剂的阻抗匹配特性;同时后续的MOF化处理又为吸波剂构建了层级错落结构,有利于电磁波的多重反射和折射,增加电磁波的二次损耗能力。因此,本发明基于静电纺丝和气相MOF法相结合的制备工艺,可以在低能耗下合成大面积的柔性薄膜吸波剂,制得的柔性薄膜吸波剂既具有磁性物质带来的磁损耗能力,又兼具介电物质的介电弛豫损耗机制,这为可穿戴柔性吸波剂的大批量低成本生产奠定重要的应用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7572144A
公开(公告)日:2024-02-20
申请号:CN202311447761.7
申请日:2023-11-01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网故障检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改进HHT算法的配电网电缆故障测距方法及系统,包括:由故障点产生的行波到达测量端时行波电压和电流都将发生尖锐变化,行波波头会在时频图中表现为高频突变,突变点即为波头到达时刻;由此分别对双端行波线模分量进行EEMD分解,提取各自IMF1分量进行Hilbert变换得到其瞬时频率,则其时频图上第一个频率突变点即对应为各自故障行波波头到达时刻,再通过双端测距算法进行故障测距。本发明克服了传统变换矩阵存在的单一模量不能反映所有故障类型的缺点,克服了传统EMD算法容易出现模态混叠导致故障行波波头信号标定准确性差导致测距精度不高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300139A
公开(公告)日:2023-12-29
申请号:CN202311345707.1
申请日:2023-10-17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IPC: B22F9/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气雾化装置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紧耦合喷嘴结构及气雾化装置,所述紧耦合喷嘴结构包括气雾化喷盘以及导流管,所述气雾化喷盘由同轴的喷盘上盖和喷盘底座组成,导流管插入喷盘上盖厚度的中心孔并与所述气雾化喷盘形成紧耦合式的装配结构;喷盘出气口与所述导流管外壁之间的垂直间距等于所述喷盘上盖的底部圆环厚度,且所述喷盘上盖的底部圆环厚度为1‑2mm;所述导流管的内芯为圆柱孔,外部为一体成型的圆柱段和收缩段,所述导流管收缩段的收缩角为30‑60°。本发明通过优化导流管收缩段的收缩角以及喷盘上盖的底部圆环厚度,合理控制了雾化回流区的位置,在获得较高细粉收得率的同时又降低了发生喷嘴堵塞的机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139634A
公开(公告)日:2023-12-01
申请号:CN202311350402.X
申请日:2023-10-17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IPC: B22F9/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气雾化装置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优化耦合角度的喷嘴结构及气雾化装置,其中,喷嘴结构包括气雾化喷盘以及与气雾化喷盘紧耦合的导流管,气雾化喷盘由同轴的喷盘上盖和喷盘底座组成,喷盘上盖和喷盘底座合并密封后形成气体共振室和喷盘出气口;喷盘出气口的夹角为30‑60°;导流管的内芯为圆柱孔,外部为一体成型的圆柱段和收缩段,所述导流管收缩段的收缩角为20‑50°。本发明通过优化气体喷射与导流管末端耦合角度,从而实现将导流管下方的雾化回流区调控在合适的位置,在获得高细粉收得率的同时,又有效降低了破碎后的金属液滴碰撞到导流管和喷盘的机率,成功避免发生导流管堵塞或喷盘烧损。
-
公开(公告)号:CN116791193A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310685827.X
申请日:2023-06-09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IPC: C30B23/02 , C30B29/48 , G01N21/21 , G01B11/06 , G01B11/30 , G01N21/3563 , G01N23/2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MBE的智能生长系统及其使用方法,用于实时检测外延材料的生长情况并进行分析,同时自动调整外延材料的生长参数,进而提高外延材料的生长质量及可重复性。该系统由原位检测系统、数据分析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及其他组件构成。原位检测系统通过椭偏仪、RHEED、红外测温仪等仪器对外延材料生长情况的进行实时检测,同时对数据进行采集并传输到数据分析系统中对数据进行人工智能处理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反馈至自动控制系统对生长参数进行实时调整。本系统实现了实时监测和自动控制MBE外延生长,解决了人工监测和控制的主观性问题,优化了MBE外延生长的流程。
-
公开(公告)号:CN116770425A
公开(公告)日:2023-09-19
申请号:CN202310684617.9
申请日:2023-06-09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自补偿功能的MBE液态源炉及其使用方法。该液态源炉具有液位自补偿、突出的长时稳定束流、较好的可重复性、非暴露开腔式加注液态材料等特性,可应用于使用液态源的分子束外延领域。该液态源炉由液态材料储存系统、液位控制系统、束流发射系统构成,可以根据液态材料储存系统和生长腔的压强差来动态调节液态材料的液位高度,实现自动维持液位高度恒定。应用了该液态源炉的分子束系统,可以有效解决液态源炉中由材料消耗带来的束流稳定性差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分子束外延的性能。本发明在提出一种具有液位自补偿功能的MBE液态源炉的基础上,也提出了其使用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6482049A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310459512.3
申请日:2023-04-24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IPC: G01N21/3563 , G01B11/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原位监测MBE生长碲镉汞材料组分和厚度的装置及方法。该装置由原位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系统、样品托、衬底加热器及其他装置构成,其中样品托从中心到边缘由疏到密分布有一列光路通孔,且具有相应的补偿部件以消除通孔对导热系数的影响。该装置通过将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系统原位地集成于MBE生长设备,以及样品托独特的结构设计,实现了MBE生长碲镉汞材料组分和厚度实时、原位、多点位的检测,最终提高了碲镉汞材料的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15611546A
公开(公告)日:2023-01-17
申请号:CN202211243780.3
申请日:2022-10-11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环保的钢渣复合激发剂的制备方法,钢渣复合激发剂由以下组分原料按质量份制备而成:多元醇胺0.2‑0.4份,多元醇1‑2份,醋酸钠0.4‑0.6份,石墨烯0.1‑0.3份,二水石膏0.2‑0.6份,将上述原料按质量份在室温下混合,机械搅拌10min得到钢渣复合激发剂。本发明制备的钢渣复合激发剂能够合理利用大量的废弃钢渣材料,与水泥混合后提高其活性指数和安定度,制备方法简单高效,适用于工业化生产,有利于减少抑制熟料使用量和二氧化碳排放。
-
公开(公告)号:CN115414798A
公开(公告)日:2022-12-02
申请号:CN202210998786.5
申请日:2022-08-19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IPC: B01D71/02 , B01D67/00 , B01D65/02 , C02F1/44 , B01D17/0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纳复合纤维结构氮化硅基陶瓷分离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在微米级纤维状晶粒组成的β相氮化硅基陶瓷膜的基础上,通过气相传输和催化反应在陶瓷晶粒表面生长纳米氮化硅纤维,形成微纳复合纤维结构氮化硅基陶瓷分离膜,制备的氮化硅基陶瓷分离膜是由微米级纤维状晶粒和纳米级纤维状晶粒共同组成的微纳复合三维纤维结构,孔径降低到纳米级,表面更加粗糙,提高其在膜分离过程中的分离效率。2、该微纳复合纤维结构氮化硅基陶瓷分离膜具有超高弯曲强度、可控的孔径分布和表面粗糙度,作为分离膜和支撑体在废水处理、油水分离等分离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前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