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752113B
公开(公告)日:2024-11-26
申请号:CN202210441497.5
申请日:2022-04-25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Abstract: 一种等离子体致密化丙烯酸聚氨酯增强FeSiAl吸波材料的方法,属于新材料、微波隐身技术领域。采用等离子体中大量高能粒子轰击减薄丙烯酸聚氨酯(PUA),同时产生活性自由基基团诱导PUA强结合FeSiAl,增大表面包覆度,减小界面空隙。最终得到一种致密化丙烯酸聚氨酯结合FeSiAl吸波材料,具有较好的包覆效果,制备方法简单易行,原位聚合的无机/有机强结合结构使所得复合材料具备较好的电磁阻抗匹配特性以及较大的衰减常数,在增强耐腐蚀能力的同时增强了吸波性能,实现薄轻宽强FeSiAl吸波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14335455B
公开(公告)日:2023-11-10
申请号:CN202111479216.7
申请日:2021-12-06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Abstract: 本发明介绍了一种用于锂一次电池正极的结晶度可调的氟化软碳材料的制备方法。首先将软碳材料在正戊烷、正庚烷等溶剂中进行高能球磨,使得正戊烷、正庚烷等溶剂发生一定程度包覆、界面修饰和后续碳化,形成具有无定形碳修饰界面的软碳结构,达到调控软碳的粒径、表面结晶度和提高与电解液浸润性的目的。进一步将表面包覆有正戊烷、正庚烷等有机溶剂的软碳材料进行退火处理消除有机溶剂气体分子,在软碳表面形成碳化和石墨化结构;再进一步对软碳材料进行精准氟化得到可调氟化软碳材料。因此,本发明基于精准氟化结晶度可调的软碳材料及锂一次电池制备,得到锂氟化碳电池具有一定电学性能,为氟化碳的多种制备方法及锂/氟化碳电池的推广应用奠定重要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5818989A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2211240225.5
申请日:2022-10-11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制备高活性钢渣的方法,将工业废弃钢渣进行机械粉碎,比表面积达到390‑570m2/kg,将钢渣粉末置于5%H2和95%N2混合气中,500‑900℃下热处理10‑40分钟,气体通量为5‑15mL/min,得到改性后的钢渣材料。本发明制备的钢渣复合激发剂能够合理利用大量的废弃钢渣材料,与水泥混合后提高其活性指数和安定度,制备方法简单高效,适用于工业化生产,有利于减少抑制熟料使用量和二氧化碳排放。
-
公开(公告)号:CN118702090A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410709578.8
申请日:2024-06-03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IPC: C01B32/162 , C01B32/168 , C01B33/14 , H05K9/00 , B82Y30/00 , B82Y40/00 , B22F1/16 , B22F1/068 , B22F9/04 , C22C19/03 , C22C38/08 , C22C38/02 , C22C38/06 , C23C8/10 , C23C18/12 , C23C16/26 , B01J23/755 , B01J35/40 , C09K3/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吸波材料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二氧化硅复合NiFeSiAl催化碳纳米管阵列及其制备方法与吸波应用,制备方法包括:首先通过催化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片状NFSA表面生长CNTA,接着是通过溶胶凝胶法在NFSA/CNTA表面包覆SiO2,从而制得二氧化硅复合NiFeSiAl催化碳纳米管阵列,记为NFSA/CNTA/S。本发明在片状NFSA构建CNTA调节电磁参数,CNTA与片状NFSA间丰富的界面和CNTA生长过程中产生的缺陷促进了界面极化和偶极子极化,从而增强了介电极化弛豫现象;NFSA/CNTA间独特的多级异质界面复合结构具有优异的阻抗匹配性能,介电损耗与磁损耗的协同机制实现了NFSA/CNTA/S复合材料的高效微波吸收性能;最外层包覆的SiO2,确保复合材料兼具有较佳的耐腐蚀双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18579762A
公开(公告)日:2024-09-03
申请号:CN202410709582.4
申请日:2024-06-03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碳材料制备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液态酥油燃烧法合成纳米洋葱碳的制备方法与氟化碳电池导电剂应用,制备方法包括:采用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生物质液态酥油作为碳源,采用简单的燃烧法制备了同心圆结构的周围富有缺陷的纳米洋葱碳;所述纳米洋葱碳的缺陷可以提供额外的导电通道,同时所述缺陷形成局部的π‑π键结构,有利于电子的传输,所述缺陷作为电子的跳跃点,减少了电子在其中的散射,所述缺陷还可以引入额外的自由载流子或增加材料的载流子浓度,从而提高纳米洋葱碳的导电性能,因此,利用本发明制备的纳米洋葱碳作为锂/氟化碳电池导电剂,与商用Super p导电剂相比,可实现电池在高倍率下高容量保持率。
-
公开(公告)号:CN115611546B
公开(公告)日:2023-11-14
申请号:CN202211243780.3
申请日:2022-10-11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环保的钢渣复合激发剂的制备方法,钢渣复合激发剂由以下组分原料按质量份制备而成:多元醇胺0.2‑0.4份,多元醇1‑2份,醋酸钠0.4‑0.6份,石墨烯0.1‑0.3份,二水石膏0.2‑0.6份,将上述原料按质量份在室温下混合,机械搅拌10min得到钢渣复合激发剂。本发明制备的钢渣复合激发剂能够合理利用大量的废弃钢渣材料,与水泥混合后提高其活性指数和安定度,制备方法简单高效,适用于工业化生产,有利于减少抑制熟料使用量和二氧化碳排放。
-
公开(公告)号:CN114148998B
公开(公告)日:2023-08-04
申请号:CN202111480392.2
申请日:2021-12-06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Abstract: 本发明介绍了一种用于锂一次电池的氟化银杏叶正极材料,包括天然银杏叶的纯化处理和空气中微氧化接枝‑OH和‑COOH,保留银杏叶中碳材料的同时将杂质转变为氧化物。此外采用稀酸溶液洗涤碳化后的银杏叶去除杂质。结合高温900‑1100℃条件下退火得到纯化碳化后的银杏叶。进一步,采用精准氟化工艺制备得到氟化银杏叶。因此,本发明基于精准氟化银杏叶和纯化方法及锂一次电池制备,得到锂氟化碳电池具有一定电学性能,为氟化碳的多种制备方法及锂/氟化碳电池的推广应用奠定重要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5893471A
公开(公告)日:2023-04-04
申请号:CN202211404404.8
申请日:2022-11-10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Abstract: 一种联合氧化银修饰及空气等离子体技术改性氟化碳的方法及锂一次电池应用,属于一次电池技术领域。本发明利用氧化银与氟化碳材料球磨混合减小粒径,增大氟化碳材料比表面积,暴露更多放电反应活性位点。此外,空气等离子体中自由离子轰击氧化银使氧化银还原实现部分银掺杂,被还原的银在放电过程中作为导电网络,减轻放电过程中极化现象。空气等离子体中自身的含氧基团和氧化银还原得到的大量含氧基团实现了氟化碳材料表面轻微氧化。并且空气等离子体改性处理进一步调控氟化碳材料的F/C值和C‑F键键型,增大了氟化碳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容量性能,提高了电压平台,使电压滞后现象明显得到改善。因此,本发明基于联合氧化银掺杂和空气等离子体技术改性处理的氟化碳,所制备锂氟化碳一次电池的具有高倍率性能、高比容量、高能量密度、高电压平台的特点,为锂氟化碳一次电池的推广应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8712357A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410710089.4
申请日:2024-06-03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池正极材料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氟化碳/氟化钴/碳层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锂一次电池应用,制备方法包括:先是以Co(NO3)2·6H2O为钴源,NaOH为沉淀剂,通过液相反应在氟化碳表面原位生成钴化合物;然后采用C2H2和Ar作为混合等离子体对所述CFx/钴化合物进行处理在CFx/钴化合物表面生成碳包覆层,从而制得氟化碳/氟化钴/碳层复合正极材料,记为CFx/CoF2/C。本发明在CFx表面原位生成CoF2颗粒和碳层,从而实现调控氟化碳材料的C‑F键型、结构和F/C比;氟化碳表面的碳层和CoF2可以提供良好的电子和离子扩散环境,有效减小放电初期的电压延迟,减缓电化学极化,提高了锂/氟化碳电池的倍率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6791193A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310685827.X
申请日:2023-06-09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IPC: C30B23/02 , C30B29/48 , G01N21/21 , G01B11/06 , G01B11/30 , G01N21/3563 , G01N23/2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MBE的智能生长系统及其使用方法,用于实时检测外延材料的生长情况并进行分析,同时自动调整外延材料的生长参数,进而提高外延材料的生长质量及可重复性。该系统由原位检测系统、数据分析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及其他组件构成。原位检测系统通过椭偏仪、RHEED、红外测温仪等仪器对外延材料生长情况的进行实时检测,同时对数据进行采集并传输到数据分析系统中对数据进行人工智能处理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反馈至自动控制系统对生长参数进行实时调整。本系统实现了实时监测和自动控制MBE外延生长,解决了人工监测和控制的主观性问题,优化了MBE外延生长的流程。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