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精准氟化结晶度可调软碳的方法及一次电池性能研究

    公开(公告)号:CN114335455B

    公开(公告)日:2023-11-10

    申请号:CN202111479216.7

    申请日:2021-12-06

    Abstract: 本发明介绍了一种用于锂一次电池正极的结晶度可调的氟化软碳材料的制备方法。首先将软碳材料在正戊烷、正庚烷等溶剂中进行高能球磨,使得正戊烷、正庚烷等溶剂发生一定程度包覆、界面修饰和后续碳化,形成具有无定形碳修饰界面的软碳结构,达到调控软碳的粒径、表面结晶度和提高与电解液浸润性的目的。进一步将表面包覆有正戊烷、正庚烷等有机溶剂的软碳材料进行退火处理消除有机溶剂气体分子,在软碳表面形成碳化和石墨化结构;再进一步对软碳材料进行精准氟化得到可调氟化软碳材料。因此,本发明基于精准氟化结晶度可调的软碳材料及锂一次电池制备,得到锂氟化碳电池具有一定电学性能,为氟化碳的多种制备方法及锂/氟化碳电池的推广应用奠定重要基础。

    一种液态酥油燃烧法合成纳米洋葱碳的制备方法与氟化碳电池导电剂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8579762A

    公开(公告)日:2024-09-03

    申请号:CN202410709582.4

    申请日:2024-06-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碳材料制备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液态酥油燃烧法合成纳米洋葱碳的制备方法与氟化碳电池导电剂应用,制备方法包括:采用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生物质液态酥油作为碳源,采用简单的燃烧法制备了同心圆结构的周围富有缺陷的纳米洋葱碳;所述纳米洋葱碳的缺陷可以提供额外的导电通道,同时所述缺陷形成局部的π‑π键结构,有利于电子的传输,所述缺陷作为电子的跳跃点,减少了电子在其中的散射,所述缺陷还可以引入额外的自由载流子或增加材料的载流子浓度,从而提高纳米洋葱碳的导电性能,因此,利用本发明制备的纳米洋葱碳作为锂/氟化碳电池导电剂,与商用Super p导电剂相比,可实现电池在高倍率下高容量保持率。

    一种等离子体诱导氧化银复合氟化碳的方法及锂一次电池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5893471A

    公开(公告)日:2023-04-04

    申请号:CN202211404404.8

    申请日:2022-11-10

    Abstract: 一种联合氧化银修饰及空气等离子体技术改性氟化碳的方法及锂一次电池应用,属于一次电池技术领域。本发明利用氧化银与氟化碳材料球磨混合减小粒径,增大氟化碳材料比表面积,暴露更多放电反应活性位点。此外,空气等离子体中自由离子轰击氧化银使氧化银还原实现部分银掺杂,被还原的银在放电过程中作为导电网络,减轻放电过程中极化现象。空气等离子体中自身的含氧基团和氧化银还原得到的大量含氧基团实现了氟化碳材料表面轻微氧化。并且空气等离子体改性处理进一步调控氟化碳材料的F/C值和C‑F键键型,增大了氟化碳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容量性能,提高了电压平台,使电压滞后现象明显得到改善。因此,本发明基于联合氧化银掺杂和空气等离子体技术改性处理的氟化碳,所制备锂氟化碳一次电池的具有高倍率性能、高比容量、高能量密度、高电压平台的特点,为锂氟化碳一次电池的推广应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种氟化碳/氟化钴/碳层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锂一次电池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8712357A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410710089.4

    申请日:2024-06-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池正极材料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氟化碳/氟化钴/碳层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锂一次电池应用,制备方法包括:先是以Co(NO3)2·6H2O为钴源,NaOH为沉淀剂,通过液相反应在氟化碳表面原位生成钴化合物;然后采用C2H2和Ar作为混合等离子体对所述CFx/钴化合物进行处理在CFx/钴化合物表面生成碳包覆层,从而制得氟化碳/氟化钴/碳层复合正极材料,记为CFx/CoF2/C。本发明在CFx表面原位生成CoF2颗粒和碳层,从而实现调控氟化碳材料的C‑F键型、结构和F/C比;氟化碳表面的碳层和CoF2可以提供良好的电子和离子扩散环境,有效减小放电初期的电压延迟,减缓电化学极化,提高了锂/氟化碳电池的倍率性能。

    一种用于MBE的智能生长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791193A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310685827.X

    申请日:2023-06-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MBE的智能生长系统及其使用方法,用于实时检测外延材料的生长情况并进行分析,同时自动调整外延材料的生长参数,进而提高外延材料的生长质量及可重复性。该系统由原位检测系统、数据分析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及其他组件构成。原位检测系统通过椭偏仪、RHEED、红外测温仪等仪器对外延材料生长情况的进行实时检测,同时对数据进行采集并传输到数据分析系统中对数据进行人工智能处理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反馈至自动控制系统对生长参数进行实时调整。本系统实现了实时监测和自动控制MBE外延生长,解决了人工监测和控制的主观性问题,优化了MBE外延生长的流程。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