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蒸汽发生器传热管检测设备定位连接机构

    公开(公告)号:CN106970146A

    公开(公告)日:2017-07-21

    申请号:CN201710192317.3

    申请日:2017-03-28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蒸汽发生器传热管检测设备定位连接机构,所述定位连接机构包括旋转气缸、端盖、内缸筒、联轴器、扭簧、传动轴、外缸筒、异形轴、膨胀管和气口;异形轴在膨胀管内;旋转气缸安装在端盖上,再通过端盖安装在内缸筒上,旋转气缸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传动轴相连;扭簧安装在传动轴上,一端固定在内缸筒上,另一端固定在传动轴上;异形轴,在其轴身一段处有多处凸出块,一端与传动轴相连;膨胀管,一端有多处轴向窄槽且在该段管内部有多处凹槽,且凹槽与异形轴上的凸出块配合,另一端与内缸筒连接。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卡死和运行不稳定可靠的技术问题。

    一种水下机器人单自由度旋转关节

    公开(公告)号:CN105459147B

    公开(公告)日:2017-06-20

    申请号:CN201610049096.X

    申请日:2016-01-25

    Abstract: 一种水下机器人单自由度旋转关节,它涉及一种单自由度旋转关节。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的水下机器人单自由度旋转关节易造成杆件之间相互连接不利于关节的密封与杆件壳体安装的问题。本发明的旋转轴(3)竖直穿设在固定基座(1)和旋转基座(2)内,旋转轴(3)与固定基座(1)和旋转基座(2)之间的连接处通过动密封机构(5)密封,旋转基座(2)内通过静密封机构(4)与旋转轴(3)密封连接,编码器(9)安装在固定基座(1)内的旋转轴(3)的上端,杠杆(7)和第一轴承(6)依次套装在旋转轴(3)上,杠杆(7)与旋转轴(3)上部两切面配合实现联动,两个驱动器(8)的末端分别与杠杆(7)的一端连接。本发明尤其适用于仿青蛙游动机器人中。

    一种具备感知能力的气动肌肉驱动仿青蛙弹跳腿

    公开(公告)号:CN103241301B

    公开(公告)日:2015-06-17

    申请号:CN201310206401.8

    申请日:2013-05-29

    Abstract: 一种具备感知能力的气动肌肉驱动仿青蛙弹跳腿,它涉及一种气动肌肉驱动仿青蛙弹跳腿。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的弹跳机构采用了齿轮等动力传递机构,机构过于复杂笨重,跳跃能力十分有限,同时机构上缺乏传感系统,无法实时采集相关信息,无法实现精确的跳跃的问题。本发明的躯干本体、大腿本体、小腿本体和足部之间依次通过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可转动连接,髋关节力传感器设置在躯干本体的首端,髋关节角度传感器设置在髋关节上,膝关节角度传感器设置在膝关节上,膝关节力传感器设置在大腿本体的首端,踝关节角度传感器设置在踝关节上,踝关节力传感器设置在小腿本体的首端。本发明用于弹跳机器人的仿青蛙弹跳机构中。

    一种准被动式踝关节运动助力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040594B

    公开(公告)日:2014-06-25

    申请号:CN201310026925.9

    申请日:2013-01-24

    Abstract: 一种准被动式踝关节运动助力装置,它涉及一种踝关节运动助力装置。本发明一是为了解决现有的助力装置存在易干涉、连续工作时间短和浪费能源的问题。本发明的前脚掌和后脚掌可转动连接,鞋底固装在后脚掌底端面后部,外展或内收关节的一端通过可转动连接在后脚掌的上端,外展或内收关节的另一端上端设有储能机构,储能机构的下端与外展或内收关节的另一端之间通过运动钢丝绳连接,储能机构的上端依次设有离合器、减速器和驱动电机,外环架固装在外圈上,内环架设置在外环架内,内环架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一组导轨,旋内或旋外固定套设置在内环架的上端,外环架的内壁上分别设有多个与导轨相匹配的滑槽。本发明适用于踝关节助力。

    基于马格努斯效应的涵道单螺旋桨飞行器

    公开(公告)号:CN101898635B

    公开(公告)日:2013-03-27

    申请号:CN201010236289.9

    申请日:2010-07-26

    Abstract: 基于马格努斯效应的涵道单螺旋桨飞行器,它涉及一种涵道单螺旋桨飞行器。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的现有的共轴双螺旋桨无人飞行器存在安全性差、结构复杂、而且不易实现各种飞行动的控制的问题。技术要点:所述舵机涵道(I)、气流调整涵道(II)和动力涵道(III)三个涵道依次连通,动力装置(3)用于在动力涵道(III)内产生螺旋形空气流,气流调整装置(2)用于将动力涵道(III)中的螺旋形空气流转换为垂直喷射形空气流,在舵机涵道(I)中已被调整的垂直喷射形空气流在空芯轮(11)的侧表面上产生马格努斯效应力。本发明以空芯轮旋转时所产生的马格努斯效应力作为控制输入,进而实现各种飞行动作的飞行器,具有结构简易紧凑、低能耗、安全、动作灵活等优点。

    一种面向病理性震颤的抑震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2697589A

    公开(公告)日:2012-10-03

    申请号:CN201210140123.6

    申请日:2012-05-08

    Abstract: 一种面向病理性震颤的抑震装置,它涉及一种抑震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面向病理性震颤的抑震装置。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抑震机器人结构复杂、重量大、自由度过少不能满足患者需要的问题。本发明的大带轮通过转轴安装在上臂固定板一端的外侧壁上,大阻尼器固定安装在悬臂板的内侧壁上,小带轮安装在悬臂板另一端的外侧壁上,小带轮通过皮带与大带轮连接,肘关节角度传感器安装在支撑板上,小阻尼器固定安装在前臂板的外侧壁上,前臂角度传感器通过联轴器与小阻尼器连接,小阻尼器上的带轮安装在小阻尼器上,小阻尼器上的带轮通过皮带与滑动轴承的外侧壁连接,手部固定件与滑动轴承的外侧壁固接。本发明用于抑制患者手臂的病理性震颤。

    基于马格努斯效应的涵道单螺旋桨飞行器

    公开(公告)号:CN101898635A

    公开(公告)日:2010-12-01

    申请号:CN201010236289.9

    申请日:2010-07-26

    Abstract: 基于马格努斯效应的涵道单螺旋桨飞行器,它涉及一种涵道单螺旋桨飞行器。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的现有的共轴双螺旋桨无人飞行器存在安全性差、结构复杂、而且不易实现各种飞行动的控制的问题。技术要点:所述舵机涵道(I)、气流调整涵道(II)和动力涵道(III)三个涵道依次连通,动力装置(3)用于在动力涵道(III)内产生螺旋形空气流,气流调整装置(2)用于将动力涵道(III)中的螺旋形空气流转换为垂直喷射形空气流,在舵机涵道(I)中已被调整的垂直喷射形空气流在空芯轮(11)的侧表面上产生马格努斯效应力。本发明以空芯轮旋转时所产生的马格努斯效应力作为控制输入,进而实现各种飞行动作的飞行器,具有结构简易紧凑、低能耗、安全、动作灵活等优点。

    一种单电机驱动的薄膜天线豆荚形支撑杆双侧展开机构

    公开(公告)号:CN101295810A

    公开(公告)日:2008-10-29

    申请号:CN200810064808.0

    申请日:2008-06-25

    Abstract: 一种单电机驱动的薄膜天线豆荚形支撑杆双侧展开机构,它涉及一种单电机驱动的薄膜天线支撑杆双侧展开机构。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支撑杆展开机构存在的只能单侧展开、体积大和占用空间大的问题。本发明的驱动电机安装盒(11)安装在滚筒传动装置(2)的滚筒体(21)内,驱动电机(10)安装在驱动电机安装盒(11)内,滚筒装置(2)安装在豆荚形支撑杆辅助支撑装置(4)的滚筒安装支架(40)内,第一摇臂(51)和第二摇臂(73)与滚筒体(21)一起安装在滚筒安装支架(40)上。本发明具有双侧展开、体积小和占用空间小的优点;本发明能够将豆荚形支撑杆展开、收藏、拉平和鼓起;本发明结构巧妙、控制可靠和轻量化的薄膜天线支撑杆展开机构为薄膜天线展开提供了高效和高可靠性的技术。

    一种气动控制机械阀及执行方法
    5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881798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1084670.6

    申请日:2024-08-08

    Abstract: 一种气动控制机械阀及执行方法,它包含上阀体、下阀体和缸体及活塞组件,所述缸体及活塞组件位于上阀体和下阀体之间,所述缸体及活塞组件包括缸体、活塞杆和活塞压簧;所述缸体两端密封连接上阀体和下阀体,活塞压簧套在活塞杆上部,活塞压簧的两端分别嵌入上阀体和活塞杆,活塞杆外壁与缸体内壁之间滑动密封连接;活塞杆将缸体内部空间分隔为上腔体和下腔体,上腔体与上气道连通,下腔体与下气道连通,所述上气道设置于上阀体,下气道设置于下阀体,上阀体内设置有上气路,下阀体内设置有下气路,活塞杆配置为被驱动能打开或闭合所述上气路,或者打开或闭合所述下气路。本发明能够实现对气路中流体流量和压强的调节,同时具备多种逻辑功能。

    一种基于虚拟球铰的双轮模块化蛇形机器人

    公开(公告)号:CN115783077B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211461330.1

    申请日:2022-11-21

    Abstract: 一种基于虚拟球铰的双轮模块化蛇形机器人,本发明涉及一种蛇形机器人,本发明为克服现有蛇形机器人所存在的结构本体灵活性不足、运动速度低、运动效率不高的问题,虚拟球铰的双轮模块顺次连接,动平台和静平台相对设置,动平台的一端分别与一个外麦克纳姆轮和一个内麦克纳姆轮连接,静平台的一端分别与一个外麦克纳姆轮和一个内麦克纳姆轮连接,动平台的另一端安装有一组第一驱动装置,静平台的另一端安装有一组第二驱动装置,一组虚拟球铰连接组件设置在一组第一驱动装置和一组第二驱动装置之间,且一组虚拟球铰连接组件的两端分别端与一组第一驱动装置和一组第二驱动装置连接。本发明属于仿生机器人领域。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