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377936B
公开(公告)日:2021-01-19
申请号:CN201910491186.8
申请日:2019-06-06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建筑人员个性化热舒适度动态感知的系统及方法,包括数据采集模块,特征提取模块,用户热舒适度感知模块,模型更新模块四个模块;本发明能够实时预测当前时刻用户的个性化热舒适度。本发明系统,实现简单,计算复杂度低,对个体针对性强,预测准确度高,不依赖于种类繁杂的传感器,可根据应用场景选取不同的机器学习算法,具有实际应用的优势,建立了用户的个性化热舒适度动态感知模型,估计和更新用户对环境舒适度的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2199747A
公开(公告)日:2021-01-08
申请号:CN202011053175.0
申请日:2020-09-29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G06F30/13 , G06F30/18 , G06F30/20 , G01D21/02 , G01N33/00 , G06F111/04 , G06F113/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排队网络的室内人员疏散方法和疏散系统,包括人员位置感知模块、安全信息检测模块、决策优化模块和中央控制器模块。所述方法采用排队网络模型来对复杂的疏散网络进行建模,忽略冗余信息的干扰,仅考虑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影响,实现简单,贴近实际疏散过程。该方法采用事件驱动的方式解决复杂网络中计算量大的问题,大大降低了系统的计算复杂度。在实际仿真过程中,考虑系统当前状态和未来状态,采用价值迭代的方法更新系统的疏散策略,保证我们的策略不会终止于局部最优解,使得我们获得的疏散策略是全局最优的。
-
公开(公告)号:CN110365281B
公开(公告)日:2020-10-27
申请号:CN201910589255.9
申请日:2019-07-02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氢电热冷的多能源系统及其供需协同规划方法和装置,该系统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风能发电装置、电解槽、储氢罐、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和余热利用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和风能发电装置的电输出端连接电解槽和电需求侧;电解槽的氢气出口连接储氢罐的入口,储氢罐的出口连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的氢气入口;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的电输出端连接电解槽和电需求侧;余热利用系统连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用于吸收利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发电过程中形成的热量。本发明消纳了可再生能源和用户电、热、冷需求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显著提高系统效率的同时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1141284A
公开(公告)日:2020-05-12
申请号:CN201911384456.1
申请日:2019-12-28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建筑人员热舒适度及热环境管理系统和方法,包括:运动行为识别模块,用于通过用户可穿戴设备的传感器采集用户实时的运动数据,感知用户的运行行为;室内环境分析模块,用于通过室内传感器采集获取室内环境参数,室内传感器包括温湿度传感器、CO2浓度传感器和PM传感器;WiFi室内定位模块,用于定位用户的在室内的实时定位位置;舒适度感知模块,用于根据运动行为识别模块、室内环境分析模块、WiFi室内定位模块中得到的用户运动状态、定位信息、室内环境参数,结合构建的房间模型和运动状态的关系更新需求的室内环境参数,通过调节室内的空调设备,满足室内环境参数需求。本发明实现简单,具有实际应用的优势。
-
公开(公告)号:CN105045234A
公开(公告)日:2015-11-11
申请号:CN201510405148.8
申请日:2015-07-10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G05B19/418 , G05B15/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5B19/418 , G05B15/02 , G05B2219/264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为感知的智能家庭能源管理方法,包括S101)、可穿戴设备的传感器数据和外部环境数据采集;S102)、数据预处理;S103)传感器类型判断;S104)用户运动行为感知;S105)用户身体状态感知;S106)、用户生活环境需求估计;S107)、用户需求更新判断;S108)、事件驱动的电器设备控制策略优化;S109)、将智能家居控制模块的控制策略更新。本发明通过监测用户可穿戴设备上各类传感器,估计和更新用户对当前和未来生活环境的需求,从而制定智能家居各类电器设备的调度策略,并主动控制家用电器设备,满足用户对家居环境的舒适度要求,同时降低用电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9789101A
公开(公告)日:2025-04-08
申请号:CN202411955495.3
申请日:2024-12-28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规模复杂场景5G异构网络部署方法与相关装置,属于网络部署技术领域;所述方法针对现网中的实际部署需求,建立能耗评估模型,以最大化网络整体能效比为目标,涉及的约束包括区域用户速率需求约束、下行信道干扰限制、区域覆盖率约束、射频功率上限约束、频域资源分配约束。该模型考虑实际地理因素,包括山川、河流、建筑物等障碍。此外模型在规划阶段同时考虑运行环节,基于一个数据驱动的区域流量预测模型,预测未来几年内各区域的流量需求,并作为上述涉及的区域用户和速率需求约束阈值。通过序优化求解与网络规划软件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得到高可行性的区域最优能效网络部署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9358390A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411395492.9
申请日:2024-10-08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G06F30/27 , G06F30/18 , G06N3/0499 , G06N3/084 , G06N3/006 , G06N3/0985 , G06N5/022 , G06F18/25 , G06F113/04
Abstract: 一种机理知识和数据融合驱动的直流变换器建模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结合直流变换器电路的机理知识,获取直流变换器仿真数据集;利用获取到的直流变换器仿真数据集对预先建立的数据驱动模型进行训练;使用训练好的数据驱动模型,采用粒子群算法寻找不同工况下数据驱动模型获得最高效率时对应的目标电路参数;使用目标电路参数训练预先搭建的BP神经网络,利用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在外部工况变化时,输出直流变换器控制信号占空比,完成对直流变换器的建模。本发明解决了以往基于机理知识建模的方法存在准确度差、人工负担重的问题,以及已有的优化算法存在泛化能力不强的缺陷,在变工况条件下可以及时给出变换器开关管驱动控制信号的最优占空比。
-
公开(公告)号:CN113570203B
公开(公告)日:2023-11-14
申请号:CN202110760249.2
申请日:2021-07-05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G06Q10/0631 , G06Q50/06 , G06F30/20 , H02J3/28 , H02J3/38 , H02J15/00 , F28D20/00 , F24S60/30 , F24S20/00 , G06F111/04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伏发电储能储热一体化系统及其规划方法,其中,所述系统包括光催化反应容器、储能模块、储热模块和光伏板;所述光催化反应容器的顶端出口处设置有活动开合的顶盖,其内部设置有集热设备;所述储能模块通过连接管路接收光催化反应容器排出的氢氧混合气体;所述储热模块通过循环管路与集热设备进行连接,所述循环管路中流通有导热介质;所述光伏板设置于光催化反应容器的底端。上述系统通过规划基于太阳能的发电、制氢、制氧以及储热的一体化系统,有效提取和存储氢气和氧气,同时回收高品位热能,以实现太阳能的高效梯级利用,有效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和系统实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561228B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011197317.0
申请日:2020-10-30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能源水循环系统恒温供水规划方法及规划装置,该方法收集用户需求数据、设备参数及环境参数,构建系统样本参数集;确定系统目标函数、系统约束条件及系统灵敏度指标,建立多能源水循环系统数学模型;采用规划算法求解模型,得到多组系统配置备选集;确定多组系统配置备选集中使系统的年化投资、维护及运行成本最小的最优配置参数集Ω。本发明提出的规划方法及装置有效解决了系统内各种类型的燃料能源、冷能、热能、电能等多能耦合的问题,同时降低用户电、冷、热、生活热水需求和可再生能源的不确定性对系统的影响,降低系统的初期投资成本和后期运行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3283649B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2110574474.7
申请日:2021-05-25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供需协同运行能效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该系统供能端包括配电网系统、新能源系统、自治发电系统、HVAC系统和储电、储冷、储热系统;需求侧创新性地把人员舒适度个性化差异考虑进来,并将数据驱动、机理驱动与人员反馈相结合,实现人员舒适度的动态感知,进而获得个性化用能需求的准确预测,按照舒适度需求对用能设备进行了实时的智能控制;再结合供能端状态信息与电价等客观信息把建筑能源系统供需两侧进行联合调度,满足了需求侧个性化需求,消纳了可再生能源和用户电、冷需求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显著提高系统效率的同时达到了节能减排、降低系统运行成本,提高建筑能源系统能效水平的目的。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