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901153B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010624796.3
申请日:2020-07-02
Applicant: 南京邮电大学
IPC: H04L41/044 , H04L45/12 , H04W84/18 , G06F9/48 , G06F9/5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分散式计算技术领域的一种面向战术边缘的分散计算架构,具有网络连接稳定,自动选择最优通信链路,适应性强,干扰小,资源利用率高等特点。包括以DANET网络为基础的若干个独立的通信子网组成的分层网络,每个所述通信子网中包括多个节点,每个所述节点既是进行信息收发的路由器也是分布式计算资源的计算单元;在每个所述通信子网中设定一个节点为群集头节点,所述群集头节点既是本级通信子网的成员,也是上一层通信子网的成员,所述群集头节点上运行的主程序为计算核心。
-
公开(公告)号:CN113298466A
公开(公告)日:2021-08-24
申请号:CN202110556610.X
申请日:2021-05-21
Applicant: 南京邮电大学
IPC: G06Q10/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启发式算法的营区集结中大件装备装载和转运保障方法,包括:获取营区集结中大件装备的装载和转运模型,所述装载和转运模型基于预设的大件装备和/或运输装备的约束条件,以所有运输装备的重量利用率和面积利用率最高为目标函数建立;基于所述约束条件设定启发式算法的解的形式,所述解的形式包括了营区集结中大件装备的装载和转运保障方案;采用禁忌搜索算法搜索大件装备的装载和转运模型中最优的目标函数,求取与最优目标函数相对应的禁忌搜索算法的最优解,作为营区集结中大件装备的装载和转运的最优化保障方案。本发明能够克服凭借人为经验很难制定出高效的装载和转运方案的缺点,提高了大件装备装载和转运的工作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3297734A
公开(公告)日:2021-08-24
申请号:CN202110561011.7
申请日:2021-05-21
Applicant: 南京邮电大学
IPC: G06F30/20 , G06Q10/06 , G06Q50/04 , G06F111/10 , G06F119/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可视化锥的受限空间内装配工艺仿真评价方法,包括:获取预先算得的可视性评估值、操作可达性评估值、工作疲劳度评估值;基于可视性评估值、操作可达性评估值、工作疲劳度评估值,根据加权的综合评价值算法得到最终的综合评价值。本发明的仿真评价结果可以为狭小空间内高密度电子装备装配工艺的改进提供依据,缩短复杂电子装备装配的周期,降低复杂装备系统的研发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8917403B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419306.0
申请日:2024-10-12
Applicant: 南京邮电大学
IPC: G06N5/022 , G06Q10/067 , G06Q50/04 , G06N3/044 , G06N3/042 , G06N3/0464 , G06N3/0455 , G06N3/08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离散制造全流程知识关联与动态演化知识库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采集离散制造全流程数据并进行预处理;以产品质量管控为出发点,构建初始阶段参数和最终阶段产品质量关联图谱,并对图谱进行学习;将单一知识图谱按照离散制造全流程的不同阶段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基于关联特征捕捉不同层级之间的关联信息,并基于关联算法计算关联特征之间的相似度或关联强度;基于图谱节点贡献度评估进行知识库动态更新。本发明以产品质量管控为出发点,基于层与层之间的知识图谱关联,引入关联特征以更好地捕捉不同层级之间的关系;根据节点的贡献度评估实现了知识库的动态更新演化。
-
公开(公告)号:CN116523266A
公开(公告)日:2023-08-01
申请号:CN202310713198.7
申请日:2023-06-15
Applicant: 南京邮电大学
IPC: G06Q10/0631 , G06Q50/04 , G06F30/27 , G06N3/006 , G06F111/04 , G06F111/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博弈进化算法的柔性作业车间调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包括:根据所获取的柔性作业车间的加工信息,建立所述柔性作业车间的排产调度数学模型;根据所述加工信息产生初始化种群,并设置处理柔性车间调度问题的相关参数;基于初始化种群和所述相关参数,利用博弈进化算法对所述排产调度数学模型进行迭代求解,获得调度方案的最优解。本发明能够通快速有效的生成合理的调度方案,有效解决大规模复杂调度问题,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6107434A
公开(公告)日:2023-05-12
申请号:CN202310171448.9
申请日:2023-02-27
Applicant: 南京邮电大学
IPC: G06F3/01 , G06F30/20 , G06Q10/0639 , G06Q50/04 , G06F111/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虚实融合的人机工效评估方法及仿真系统,包括用户及设备模块、虚拟场景搭建模块和数据处理分析模块,通过人体动作捕捉设备,获取真实的人体关节点位置数据,生成当前姿态的人物模型,并整合到已植入虚拟场景的视觉设备和PC端中;根据接收到的人体关节点位置数据计算得到人体关节点综合数据,并获取虚拟场景数据;根据上述人体关节点综合数据及虚拟场景数据推理判断人体动作,得到人体姿态数据,计算得到人体姿态评估信息,分析人机工效评估指标是否合理。本发明解决现有技术中虚拟装配仿真中人机工效分析不准确的问题,实现工人沉浸式装配过程中的人机工效分析,虚实融合,保证人机评估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563714A
公开(公告)日:2023-01-03
申请号:CN202211237893.2
申请日:2022-10-11
Applicant: 南京邮电大学
IPC: G06F30/15 , G06F30/27 , G06F111/04 , G06F111/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杂装备关键位置振动特性参数验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构建复杂装备零部件模型;2)在仿真软件中建立复杂装备动力学模型;3)在实体复杂装备行进过程中,得到各零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和约束关系;4)在动力学仿真软件中对复杂装备模型进行预仿真;5)确定需要验证的复杂装备关键位置的振动特性参数,对不同等级路面谱及车速下的振动特性参数进行后处理;6)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对所选关键位置刚度阻尼系数与振动特性参数进行训练;7)将复杂装备动力学模型在仿真过程得到的振动特性参数与神经网络训练模型得到的振动特性参数进行对比验证。本发明可以简化对振动特性的分析成本,进而降低复杂装备制造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5438474A
公开(公告)日:2022-12-06
申请号:CN202211017554.3
申请日:2022-08-23
Applicant: 南京邮电大学
IPC: G06F30/20 , G06T17/0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反向动力学的人体仿真模型动作规划方法及系统,属于人因工程装配仿真技术领域,方法包括:对预构建的人体仿真模型进行结构化和轻量化;基于反向动力学构建人体动态约束;基于所述人体动态约束构建人体仿真模型的仿真行为;根据所述仿真行为和人体动态约束,通过反向动力学解算器对人体仿真模型进行动作规划;结构化使人体仿真模型在仿真过程中能轻松处理关联骨骼信息,为反向动力学解算器提供基础,轻量化提高仿真引擎的处理效率;利用物理动力学方程对人体姿态进行动力学分析,使装配人员更换工具次数最少,增加有效工作时间,提高规划质量和效率,克服传统的姿态预测和规划过程的反复性、预测复杂及效率低等缺点。
-
公开(公告)号:CN115346413A
公开(公告)日:2022-11-15
申请号:CN202210998276.8
申请日:2022-08-19
Applicant: 南京邮电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虚实融合的装配指导方法及系统,属于人因工程装配仿真技术领域,方法包括:获取环境数据、虚拟物体数据、现实影像和虚拟场景;对环境数据和虚拟物体数据进行融合得到虚实融合数据,对现实影像和虚拟场景进行融合得到虚实融合影像;根据虚实融合数据和虚实融合影像对装配人员的装配状态和动作进行指导,直至完成装配;本发明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将虚拟物体叠加至现实环境,以实现虚实融合,便于为装配人员的装配过程提供指导和反馈,最终能够给出不同位置零件组的最佳装配次序,减少了装配人员的装配次数,提高了组件的装配效率,实现对装配工艺质量的优化。
-
公开(公告)号:CN115329578A
公开(公告)日:2022-11-11
申请号:CN202210996062.7
申请日:2022-08-19
Applicant: 南京邮电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模态融合的三维建模系统及建模方法,方法为:分别采集脑电传感器、肌电传感器、眼动传感器、手势传感器以及语音传感器的反馈数据,对反馈数据进行多模态融合,获得多模态融合的模型数据,将模型数据与数据库指令进行匹配,获得指令集并进行解析,获得出相关建模参数并进行识别,获取建模方法,根据建模方法进行自动建模,获得可视化实体模型;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将多元体感人机交互与传统几何建模相结合,无需操控键盘、鼠标等交互设备进行复杂的建模命令输入操作,提高建模效率和减少操作人员操控精力的浪费,进而提升操作者建模体验。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