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006616B
公开(公告)日:2021-01-26
申请号:CN201910298243.0
申请日:2019-04-15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Inventor: 师建元 , 毛代勇 , 叶伟 , 张林 , 魏志 , 郑晓东 , 左金 , 何登 , 金炜 , 杨可朋 , 吴磊 , 谢晨雨 , 景光松 , 邓路军 , 付涌 , 邵帅 , 徐猛 , 吴晗 , 江忠文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准备平台,特别是一种高速风洞模型的准备平台及其使用方法以及制作方法,属于高速风洞试验准备阶段所使用的设备技术领域。本发明的一种高速风洞模型的准备平台,包括平台机架,装配于平台机架上的2个支撑座,可上下摆动的装配于两支撑座间的外轴套,可转动的套设于外轴套内的内轴杆,设于内轴杆前端的模型安装接头;以及,用于驱动外轴套在两支撑座间摆动的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内轴杆在外轴套内转动的第二驱动机构。本发明结构简单,实用性强,操作方便,在准备平台的型安装接头上安装上待进行高速风洞试验的模型时,通过准备平台的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能够按需求调整模型的迎角、滚转角度。
-
公开(公告)号:CN107843406B
公开(公告)日:2020-01-07
申请号:CN201711054321.X
申请日:2017-10-31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IPC: G01M9/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脉动压力相关函数的空腔模态波运动特征确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利用空腔底面脉动压力测点的时域脉动压力数据,绘制自相关和互相关函数曲线;步骤二、利用自相关函数曲线计算主模态波频率;步骤三、利用互相关函数曲线确定模态波的传播方向和速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积极效果是:本发明利用空腔底面脉动压力测点的时域数据,计算自相关和互相关函数,通过曲线峰值的周期性和相位变化,分析模态波的频率特性、传播速度和方向,有效地弥补了传统频谱分析方法在时域上的不足。
-
公开(公告)号:CN107782523B
公开(公告)日:2019-05-24
申请号:CN201711047016.8
申请日:2017-10-31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腔模态噪声驻波分解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利用空腔底面的不同测点的脉动压力数据的频谱特征对模态噪声进行分解,获得不同模态噪声幅值的空间分布;步骤二、利用空腔底面模态噪声幅值的空间分布确定模态驻波的形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积极效果是:本发明针对空腔内壁面的脉动压力数据,提出了一种新的模态噪声驻波分析方法,本发明方法利用空腔壁面测点处的声压频谱提取出不同模态噪声在腔内的空间分布,并通过驻波理论分析模态噪声的驻波分布规律。
-
公开(公告)号:CN108692907A
公开(公告)日:2018-10-23
申请号:CN201810281034.0
申请日:2018-03-30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IPC: G01M9/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风洞试验支撑装置的空间柔度矩阵确定方法,该方案针对风洞试验支撑装置的等效柔度矩阵建模和确定,能够利用有限元计算结果确定空间柔度矩阵的每个元素。风洞试验支撑装置的空间柔度矩阵确定方法中,首先是根据结构力学基本原理建立风洞试验支撑装置的空间柔度矩阵;然后是采用有限元计算方法计算三个方向单独加载时的风洞试验支撑装置位移响应;最后是根据位移响应结果计算风洞试验支撑装置的空间柔度矩阵中的每一个元素。在得到风洞试验支撑装置的空间柔度矩阵之后,采用复合加载工况对获得空间柔度矩阵进行检验。能在保证风洞试验支撑装置的空间柔度矩阵参数确定精度的同时,又能有效减小计算代价,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7870076A
公开(公告)日:2018-04-03
申请号:CN201610851781.4
申请日:2016-09-27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IPC: G01M9/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M9/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空腔流动风洞试验研究的变边界层厚度实验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该方案包括有相互连接的空腔和平板;平板上设置有恢复区和台阶块;台阶块位于平板前端;恢复区为台阶块与空腔之间的平板区域。本方案通过在空腔前缘平板上加装不同厚度的台阶块,实现了空腔入口边界层厚度的连续变化,且最大边界层厚度可达基本状态(未加装台阶块)的4.3倍。
-
公开(公告)号:CN107782523A
公开(公告)日:2018-03-09
申请号:CN201711047016.8
申请日:2017-10-31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M9/00 , G01M9/02 , G06F17/5009 , G06F17/509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的空腔模态噪声驻波分解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利用空腔底面的不同测点的脉动压力数据的频谱特征对模态噪声进行分解,获得不同模态噪声幅值的空间分布;步骤二、利用空腔底面模态噪声幅值的空间分布确定模态驻波的形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积极效果是:本发明针对空腔内壁面的脉动压力数据,提出了一种新的模态噪声驻波分析方法,本发明方法利用空腔壁面测点处的声压频谱提取出不同模态噪声在腔内的空间分布,并通过驻波理论分析模态噪声的驻波分布规律。
-
公开(公告)号:CN106840596A
公开(公告)日:2017-06-13
申请号:CN201611050765.1
申请日:2016-11-24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IPC: G01M9/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M9/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亚跨超声速的空腔流动风洞试验模型,该方案包括有空腔和平板;空腔嵌入在平板中部;平板前端能够安装前缘块;距离前缘块20mm处黏贴有转捩带。该方案采用了可更换前缘块的设计,在亚跨声速条件下采用椭圆形前缘消除前缘分离,在超声速条件下采用尖劈外形避免形成头部激波,同时在平板上安装总压测耙、布置静压测孔,精确测量空腔入口马赫数以及边界层速度分布,实现了亚跨超声速条件下的空腔流动精确模拟。
-
公开(公告)号:CN103134657B
公开(公告)日:2015-06-03
申请号:CN201210553558.3
申请日:2012-12-19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挠性壁喷管超声速第一菱形区后部空间速度场优化的方法;目的是解决在挠性壁喷管型面优化试验中,不能直接测量出第一菱形区后段核心流马赫数分布,无法对与其对应的空间速度场分布进行优化的问题;具体方案如下:结合风洞空间速度场分布测量结果,利用超声速流场中弱扰动波沿马赫波方向传播的规律,将干扰波系对空间速度场的影响叠加到核心流上,构造出第一菱形区完整的核心流马赫数分布曲线,利用喷管型面优化中相邻撑杆单位影响曲线间的规律,构造出第一菱形区内各参与优化的撑杆完整的单位影响曲线,再利用实验影响法对喷管型面进行优化,进而实现风洞第一菱形区后段空间速度场分布的优化。
-
公开(公告)号:CN103365306A
公开(公告)日:2013-10-23
申请号:CN201310268618.1
申请日:2013-06-28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Inventor: 周洪 , 杜宁 , 李建强 , 林俊 , 郭旦平 , 郑晓东 , 龙秀虹 , 马永一 , 蒋婧姸 , 易凡 , 张林 , 马上 , 芮伟 , 范长海 , 师建元 , 毛代勇 , 郁文山 , 周波 , 马磊 , 李多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速风洞特种试验用压缩空气流量调节装置及方法,属于空气动力学风洞试验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气动调节阀、压力变送器、流量调节组合单元、质量流量计和PLC控制器,该方法基于空气体积的变化情况,采取了数字式控制质量流量的策略,对空气体积的变化采取了模糊控制的方式;利用PLC控制器对流量调节组合单元进行数字式控制,先在流量调节组合单元前后分别设置了压力变送器和质量流量计,用来监测和采集流量调节组合单元入口的压力与输出的实际流量,并与理论流量进行对比求差值,通过PLC控制器控制气动调节阀和流量调节组合单元使流量最终达到所需值,它实现了风洞特种试验中对压缩空气流量的精确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03134657A
公开(公告)日:2013-06-05
申请号:CN201210553558.3
申请日:2012-12-19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挠性壁喷管超声速第一菱形区后部空间速度场优化的方法;目的是解决在挠性壁喷管型面优化试验中,不能直接测量出第一菱形区后段核心流马赫数分布,无法对与其对应的空间速度场分布进行优化的问题;具体方案如下:结合风洞空间速度场分布测量结果,利用超声速流场中弱扰动波沿马赫波方向传播的规律,将干扰波系对空间速度场的影响叠加到核心流上,构造出第一菱形区完整的核心流马赫数分布曲线,利用喷管型面优化中相邻撑杆单位影响曲线间的规律,构造出第一菱形区内各参与优化的撑杆完整的单位影响曲线,再利用实验影响法对喷管型面进行优化,进而实现风洞第一菱形区后段空间速度场分布的优化。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