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桩基托换方法
    4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294447B

    公开(公告)日:2010-04-14

    申请号:CN200710039797.6

    申请日:2007-04-23

    Inventor: 黄锦源 朱申展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建筑物桩基托换方法,其在建筑结构的下方沿原桩基排列方向加设板式扩大基础,用于承受原桩基承受的荷载,该建筑结构为桥梁,该板式扩大基础沿河床加设;该加设板式扩大基础的步骤包括:在两边桥台后做围护;待围护结构达到设计要求后,在河内筑坝做围堰,将河水抽干并在河边打井点降低地下水位;挖去淤泥在河底表面做素混凝土垫层,在桥下的垫层上对比桥梁投影面积稍大的范围土体进行地基加固;等加固后的地基达到设计强度后,挖去现有桥墩、桥台承台周围及以下桩边的土体,最后进行扩大基础的施工。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对周围环境及交通影响小,施工工期较短,节约工程造价,产生的废弃物极少,环保效果明显。

    横向加压加固软土地基施工工艺及专用充气带压入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538851A

    公开(公告)日:2009-09-23

    申请号:CN200910049213.2

    申请日:2009-04-13

    Inventor: 项培林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软土地基施工工艺,包括步骤一,将多个可膨胀部件压入所述地基土体至预定深度;步骤二,使可膨胀部件膨胀并挤压地基土体;步骤三,将可膨胀部件从地基土体中取出,以在地基土体中形成空腔;步骤四,在空腔中填充填料以形成排水通道。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专用于本发明的施工工艺的充气带压入装置,包括埋入件及按压件;埋入件包括一设置有导杆的导向头,按压件为一空心杆件;导向头与导杆的连接部形成一承压面用于承接来自按压件的施压;承压面上还设置有多个用于钩挂充气带的带钩。本发明的充气带压入装置使压入装置能以基本垂直的状态插入地基土体,本发明的施工工艺大大缩短了现有技术中预压工序的持续时间,提高了软土地基处理效果。

    一种轨道交通高架车站无吊顶站厅的管线布置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0537900C

    公开(公告)日:2009-09-09

    申请号:CN200710046192.X

    申请日:2007-09-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轨道交通高架车站无吊顶站厅管线布置结构,该高架车站由利用清水混凝土现浇的站台层和站厅层构成,站厅层不设置吊顶,由车站的站台梁和轨道梁兼作站台层的顶板,在站厅层的顶部设置用于隐藏管线的综合回廊。所述的综合回廊包括多列纵向管槽,纵向管槽的两端分别用横向管槽连接,所述纵向管槽的顶部设置吊杆,吊杆上部固定在站台层的底部上。采用了该结构后,除了能保留车站由清水混凝土所呈现简洁大气的外观以外,还能方便维修和保养。

    兼作城市道路基层的地下结构顶板伸缩缝防水方法及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1307622A

    公开(公告)日:2008-11-19

    申请号:CN200810039952.9

    申请日:2008-06-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兼作城市道路基层的地下结构顶板的伸缩缝防水方法,在地下结构的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之间具有伸缩缝空间,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在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中分别设置注浆管和钢边橡胶止水带;步骤二,在橡胶止水带下方设置排水槽;步骤三,在伸缩缝空间中设置“U”形防水卷材,并在“U”形防水卷材内填充橡胶条和吸水材料;“U”形防水卷材上还设置有不锈钢压板;步骤四,在“U”形防水卷材上铺设弹性混凝土层,并在弹性混凝土层的缝隙中粘合“W”形橡胶止水带。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伸缩缝防水结构。本发明多角度、多层次地确保顶板防水效果,大大降低了后期的维修、养护成本。

    一种轨道交通高架车站无吊顶站厅的管线布置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1165274A

    公开(公告)日:2008-04-23

    申请号:CN200710046192.X

    申请日:2007-09-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轨道交通高架车站无吊顶站厅管线布置结构,该高架车站由利用清水混凝土现浇的站台层和站厅层构成,在站厅层的顶部设置用于隐藏管线的综合回廊。所述的综合回廊包括多列纵向管槽,纵向管槽的两端分别用横向管槽连接,所述纵向管槽的顶部设置吊杆,吊杆上部固定在站台层的底部上。采用了该结构后,除了能保留车站由清水混凝土所呈现简洁大气的外观以外,还能方便维修和保养。

    稀薄淤泥取样器
    4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118201A

    公开(公告)日:2008-02-06

    申请号:CN200610029668.4

    申请日:2006-08-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稀薄淤泥取样器,包括刀口,与所述刀口固定连接的导向套,与所述导向套外壁滑动连接的翻板座,设置在所述翻板座上可转动的一个以上的伞型翻板,一与所述翻板座固定连接的连接套,所述伞型翻板位于所述导向套与所述连接套之间;还包括依次与所述连接套可拆卸连接的下护套及上护套,所述上护套顶端设置有盖板及接头;所述上护套及下护套内设置有底阀式样筒,所述底阀式样筒包括样筒壁、设置在所述样筒壁底端的球阀座及与所述球阀座铰连的半球阀。本发明的稀薄淤泥取样器,由于在样筒底部设置了半球阀,使进入样筒的流动状的稀薄淤泥不会泄漏,实现了现有的取样器无法实现提取稀薄淤泥样本的功能。

    带浅层雨水调蓄结构的雨水排水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2409747B

    公开(公告)日:2013-12-18

    申请号:CN201110267971.9

    申请日:2011-09-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浅层雨水调蓄结构的雨水排水系统,至少包括上游检查井、下游检查井,以及贯通的主管道;在上游检查井与下游检查井之间并联设置有浅层雨水调蓄结构;上游检查井内还设置有溢流堰以形成溢流区,溢流堰的堰顶与上游检查井的进水管管内顶齐平,浅层雨水调蓄结构的进水管与溢流区连通,出水管与下游检查井连通。本发明的雨水排水系统,由于设置了浅层雨水调蓄结构,当降雨强度超过雨水排水系统原有的设计标准时,超标的雨水在上游检查井内通过溢流堰溢流至浅层调蓄结构中,再缓慢排至下游检查井。本发明显著的有益效果在于提高了雨水排水系统的防汛标准,或储存超过标准的暴雨量,降低了上游地区产生内涝积水的可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