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裂像自动对焦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149041A

    公开(公告)日:2023-05-23

    申请号:CN202310137042.9

    申请日:2023-02-20

    Inventor: 华智捷 张旭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图像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裂像自动对焦方法,包括:在显微镜当前位置采集原始图像;提取原始图像中裂像图案所在的图像子块;利用训练好的深度学习模型对图像子块进行修复,以得到修复后的图像子块;利用相似度算法计算修复后的图像子块中左右裂像图案的相对像素距离;根据提前标定好的关系模型,由相对像素距离预测所述原始图像的散焦距离;根据预测后的散焦距离,移动物镜至目标位置,以完成显微镜自动对焦。本发明实现了从单张图像完成对焦,极大地提高了显微镜自动对焦的速度,并且在预测中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对图像进行修复,能够更好的对抗图像中复杂前景带来的干扰,有效提高自动对焦的精度和鲁棒性。

    一种航空发动机叶片进排气边缘形状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393428A

    公开(公告)日:2021-09-14

    申请号:CN202110600366.2

    申请日:2021-05-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航空发动机叶片检测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航空发动机叶片进排气边缘形状检测方法,其中,包括:获取叶片的叶型轮廓理论点云数据、叶型轮廓实测点云数据以及偏差值;根据叶型轮廓理论点云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得到理论叶型曲线和理论叶型中弧线,根据叶型轮廓实测点云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得到实测叶型曲线和实测叶型中弧线;根据理论叶型曲线和理论中弧线进行计算得到前缘理论顶点和后缘理论顶点;根据实测叶型曲线和实测中弧线进行计算得到前缘实测顶点和后缘实测顶点;计算前缘实测顶点曲率半径和后缘实测顶点曲率半径;比对判断叶片的前缘形状和后缘形状。本发明提供的航空发动机叶片进排气边缘形状检测方法提高了叶片的缺陷检测效率。

    一种基于光场模型的多层折射系统成像模型构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507242B

    公开(公告)日:2021-02-26

    申请号:CN201710702222.1

    申请日:2017-08-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光场模型的多层折射系统成像模型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01、构建多层折射模型的坐标系系统:构建摄像机坐标系ocxcyczc、折射系统成像坐标系orxryrzr及世界坐标系owxwywzw;S102、根据图像点的坐标构建光场矢量,并根据折射系统的折射参数和光场的传播与折射方程计算每个介质层的光场矢量;S103、根据计算好的每个介质层的光场矢量构建多层折射系统的成像模型。本发明基于多层折射模型和光场模型,光场模型既包含光线的位置信息,又包含方向信息,给出了基于光场模型的光路传播和折射的表达式,可用于水下相机成像描述及所有加装防护玻璃或者滤波片的相机成像描述。

    剔除高光反射异常错误点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443244B

    公开(公告)日:2021-02-02

    申请号:CN201811221720.5

    申请日:2018-10-1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立体视觉和光刀面约束剔除高光反射异常错误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通过激光器对检测对象扫描,对采集的左图像和右图像分别进行光条中心检测,将相邻光条中心连接光条片段中心线,以表征左图像和右图像中的光条片段;步骤S2,对左图像和右图像中光条片段中心线使用长度相似性约束和起始点相似性约束检测;步骤S3,对潜在的对应光条片段使用激光亮度约束检测和宽度相似性约束检测;步骤S4,对通过步骤S2和S3符合立体视觉的潜在对应光条片段使用刀光面约束检测,以进一步剔除虚假对应光条片段。本发明可应用于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实时测量、点云拼接等应用。

    一种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和定位方法、装置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1474935A

    公开(公告)日:2020-07-31

    申请号:CN202010343974.5

    申请日:2020-04-27

    Inventor: 吴则平 张林 张旭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机器人应用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和定位方法,其中,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和定位方法应用于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和定位系统,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和定位方法包括:通过摄像测量装置获取目标位置的场景图片;根据目标位置的场景图片建立全局坐标系;通过立体视觉装置获取移动机器人的初始位置;根据移动机器人的初始位置和全局坐标系得到移动机器人的规划路径;根据移动机器人的规划路径控制移动机器人的移动。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和定位装置及系统。本发明提供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和定位方法能够高精度重建三维点,并获得合理的运动路径。

    一种面结构光测量系统中图像的编码与解码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940294A

    公开(公告)日:2020-03-31

    申请号:CN201911155686.0

    申请日:2019-11-2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光学测量领域,并公开了一种面结构光测量系统中图像的编码与解码方法。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对于面结构光测量系统,设定投影仪各个参数值,建立投影仪投影图像中每个点的卷绕相移坐标和相移的关系式,投影仪结合设定的参数值和上述关系式进行投影,以此实现图像的编码,并获得多个相移图像;(b)相机对相移图像进行拍摄获得多个拍摄图像,建立关系式计算获得拍摄图像中每点对应的卷绕相移和卷绕相位;(c)利用拍摄图像中每点的卷绕相移和卷绕相位获得每个点的像素坐标,以此实现图像的解码。通过本发明,显著降低相移误差向相位反演误差的传播,提高面结构光测量系统提高相移解码精度从而提高三维测量精度。

    一种光度立体式测量系统及其标定光源方向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827360A

    公开(公告)日:2020-02-21

    申请号:CN201911049038.7

    申请日:2019-10-3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光学测量领域,并公开了一种光度立体式测量系统及其标定光源方向的方法。该方法包括:(a)相机拍摄在平面镜中的标定板虚像,以此获得标定板图像;(b)采用PnP方法对标定板图像进行处理,获得虚像坐标系与相机坐标系之间的旋转矩阵;(c)调整平面镜的角度和位置,重复步骤(a)和(b),获得多个旋转矩阵;(d)构建多个旋转矩阵与标定板坐标系与相机坐标系之间的旋转矩阵之间的关系式,以此获得标定板坐标系与相机坐标系之间的旋转矩阵;(e)根据标定板坐标系与相机坐标系之间的旋转矩阵确定光源的方向。通过本发明,避免由于反射球高光点检测引起的法线偏差,提高了光源方向标定精度。

    一种双线阵结构光三维测量系统及其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686598A

    公开(公告)日:2020-01-14

    申请号:CN201911042096.7

    申请日:2019-10-3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机器人视觉三维测量技术领域,并公开了一种双线阵结构光三维测量系统及其测量方法。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激光在待测对象表面形成一条亮度不一的直线;(b)两个线阵相机拍摄步待测对象的直线,以此获得两个直线图像,确定直线上点P在两个直线图像上对应的点P1和P2的图像坐标;(c)将点P1和P2分别与各自对应的线阵相机的光心相连形成两条相交直线,计算交点坐标获得P点的坐标;(d)重复步骤(c)直至获得直线上所有点的坐标,改变待测对象的位置,以此改变直线在待测对象表面的位置,返回步骤(a)直至获得待测对象表面所有点的三维坐标。通过本发明,准确测量被测对象的三维坐标,不受被测对象表面质量影响。

    一种相位偏折术测量系统标定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7796305B

    公开(公告)日:2019-09-03

    申请号:CN201710976667.9

    申请日:2017-10-19

    Inventor: 张旭 李晨 王文超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相位偏折术测量系统标定方法及系统,该方法采用平行阶梯平面镜对显示屏幕反射成像,位姿关系中旋转矩阵可通过一个平行平面镜位置获得,位姿关系中平移矩阵只需改变一次平行阶梯平面镜位置,通过线性求解,可大大简化标定过程和降低测量成本,使标定过程更加自由和高效。

    一种煤基活性碳纤维、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0184685A

    公开(公告)日:2019-08-30

    申请号:CN201910431614.8

    申请日:2019-05-2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煤化工及碳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煤基活性碳纤维、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将煤热溶萃取物与能够进行静电纺丝的聚合物充分混合,并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制成静电纺丝液;所述静电纺丝液经静电纺丝,制成纳米纺丝纤维后经过预氧化,得到预氧化后的纳米纺丝纤维;对所述预氧化后的纳米纺丝纤维进行碳化和气体活化,得到所述煤基活性碳纤维。活化纳米碳纤维作为一种柔性材料,自身具有高比表面积,并可直接用于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本发明充分利用低阶煤热溶萃取处理过程中的高分子量萃取物制备活性碳纤维,实现了热溶萃取技术中萃取产物的综合利用,同时为低阶煤的高质化利用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