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064249A
公开(公告)日:2020-04-24
申请号:CN201911359298.4
申请日:2019-12-25
Applicant: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高轨卫星能源系统工作模式自主管理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依次执行以下步骤:步骤1:对能源系统工作模式进行定义;通过卫星能源紧张时的工作状态,调整整星能源输出的模式;能源系统工作模式包括正常输出模式、限制输出模式、最小输出模式;步骤2:确定能源系统工作模式间的转换关系与判定准则;该转换关系包括正常输出模式到限制输出模式的转换、限制输出模式到最小输出模式的转换以及限制输出、最小输出模式到正常输出模式的转换。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降低因卫星在轨故障导致能源系统输出不能满足负载需求时整星断电的风险,而且通过对卫星不同工作模式的转换,增加卫星能源不足时的在轨生存时间,提高卫星在轨工作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030181A
公开(公告)日:2020-04-17
申请号:CN201911369858.4
申请日:2019-12-26
Applicant: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 深圳市航天新源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功率积木及基于智能功率积木的分布式空间电源系统,属于电源系统领域。本发明智能功率积木包括标准功率变换电路和断路开关,所述标准功率变换电路的一端电性连接供电装置,另一端电性连接功率总线,断路开关控制标准功率变换电路与功率总线之间的通断,所述智能功率积木还包括驱动单元和智能控制单元,所述驱动单元输入端与智能控制单元输出端相连,所述驱动单元输出端分别与标准功率变换单元输入端和断路开关输入端相连,所述标准功率变换单元输出端与采样单元输入端相连,所述采样单元输出端与智能控制单元输入端相连,所述智能控制单元还与通信总线相连。本发明实现了航天器中多个发电单元、储能单元、多个载荷之间的融合。
-
公开(公告)号:CN108647091A
公开(公告)日:2018-10-12
申请号:CN201810391012.X
申请日:2018-04-27
Applicant: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Inventor: 何熊文 , 顾明 , 赵和平 , 郭坚 , 汪路元 , 詹盼盼 , 程博文 , 阎冬 , 杨丽君 , 张翠涛 , 刘伟伟 , 朱剑冰 , 毛永飞 , 蔺祥宇 , 马亮 , 石海平 , 雪霁
IPC: G06F9/50 , G06F11/20 , G06F15/17 , G06F15/177
Abstract: 一种基于任务自适应分配的星载计算机动态重构方法及系统,包括步骤如下:CPU之间发送心跳信息,根据心跳信息以及自身CPU标识进行系统工作模式的初始设置,通过对周期性心跳信息的监控实现系统工作模式的自主切换以及任务的动态分配和创建。通过该方法,各CPU可重新根据工作模式以及自身CPU标识启动工作任务,并支持创建和启动拓展任务,增加系统处理任务数量的能力,系统灵活性强,支持航天器在轨运行期间根据任务需要动态扩展星载计算机的软件功能,提升系统的计算能力和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07482611A
公开(公告)日:2017-12-15
申请号:CN201710608290.1
申请日:2017-07-24
Applicant: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IPC: H02J1/10
Abstract: 一种可重构双母线航天器电源系统,二极管D1阳极接稳压母线,阴极接二极管D2阴极、稳压负载R1一端,稳压负载R1另一端接地,二极管D2阳极接并网控制装置输出端,并网控制器输入端接二极管D3阴极、大功率脉冲负载R2一端,大功率脉冲负载R2另一端接地,二极管D3阳极接低阻抗母线;并网控制装置输出端电压不大于稳压负载R1提供至稳压负载R1的稳定电压。本发明通过并网装置实现高品质全调节母线和低输出阻抗不调节母线双母线重构,实现稳压母线备份,增强了可靠性,提高了太阳电池阵功率利用率;采用独立双母线,将稳定负载及脉冲负载分开供电,能满足宽功率范围、大功率脉冲负载需求,具有很好的使用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5395781B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210838672.4
申请日:2022-07-18
Applicant: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航天器电源变换器容错控制系统,适用于高压、大功率、高可靠的航天器电源系统,包括:三电平控制单元、故障模式飞跨电容电压控制单元、两电平控制单元、容错控制单元、模式切换开关以驱动单元:本发明针对多电平飞跨电容拓扑特点,设计了三电平以及两电平工作模式;正常情况下,电源变换器工作在三电平模式,可降低功率器件的电压应力以及电源的损耗,实现变换器的高压高效率工作;在功率器件发生短路故障后,电源变换器工作在两电平模式,仍能为负载提供电能,保证电源变换器的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327994B
公开(公告)日:2022-06-21
申请号:CN202011022777.X
申请日:2020-09-25
Applicant: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布式空间电源系统分层控制系统,适用于基于标准功率积木的分布式空间电源系统。包括顶层控制器、中层控制器、底层控制器以及数据收发单元。其中顶层控制器、中层控制器和数据收发单元在OBC(星载计算机)中,顶层控制器负责任务分析、发电预测与功率潮流优化等。中层控制器负责母线电压稳态偏移调节、功率及模式设定、故障处理等。底层控制器在标准智能功率积木的智能控制单元中。通过分层控制策略实现全局功率潮流最优化同时保证载荷供电的可靠性。控制策略综合了集中控制和分布式控制的优势,OBC及通信故障下系统仍能正常工作,具有高鲁棒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349083A
公开(公告)日:2021-02-09
申请号:CN202011057657.3
申请日:2020-09-29
Applicant: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野外无人值守站的多模式数据管理与通信系统,通过多种通信手段的互相备份以及在各个多模通信单元之间组建MESH网络,在多模通信单元与控制中心间组建星型网络,实现高可靠的数据通信能力,克服了现有RTU技术通信手段单一,容易出现数据终端,系统监测预警功能丧失的缺点;克服了传统通信信号感知算法对通信道质量评估容易出现虚警和漏警,通信模式切换时间过长,影响数据传输即时性和系统可靠性的缺点,通过设计一种基于心跳包数据平滑策略的信道质量快速感知算法和基于双预警门限的通信模式快速切换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对通信信道质量感知的灵敏度,并缩短通信模式切换时间。
-
公开(公告)号:CN112327994A
公开(公告)日:2021-02-05
申请号:CN202011022777.X
申请日:2020-09-25
Applicant: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布式空间电源系统分层控制系统,适用于基于标准功率积木的分布式空间电源系统。包括顶层控制器、中层控制器、底层控制器以及数据收发单元。其中顶层控制器、中层控制器和数据收发单元在OBC(星载计算机)中,顶层控制器负责任务分析、发电预测与功率潮流优化等。中层控制器负责母线电压稳态偏移调节、功率及模式设定、故障处理等。底层控制器在标准智能功率积木的智能控制单元中。通过分层控制策略实现全局功率潮流最优化同时保证载荷供电的可靠性。控制策略综合了集中控制和分布式控制的优势,OBC及通信故障下系统仍能正常工作,具有高鲁棒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289699B
公开(公告)日:2021-01-29
申请号:CN201910458253.6
申请日:2019-05-29
Applicant: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航天器间近场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包括在各航天器内分别设置的无线能量信号端,且各无线能量信号端均具备无线能量发射和无线能量接收两种工况状态;无线能量信号端包括依次双向连接的航天器电源控制器、逆变/整流电路和能量发射/接收电路,还包括单向连接于逆变/整流电路中的整流电路与航天器电源控制器之间的调压电路,航天器电源控制器控制航天器能源的输入、输出和能量传输的握手控制;逆变/整流电路将直流电逆变为高频交流电或者将高频交流电整流为直流电;能量发射/接收电路发射交变电磁场或者接收交变磁场;调压电路在能量接收时对整流后的直流电进行调压,该系统设置能量收发共用的结构主体,实现了双向对等无线传能。
-
公开(公告)号:CN111342564A
公开(公告)日:2020-06-26
申请号:CN201911366682.7
申请日:2019-12-26
Applicant: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 深圳市航天新源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航天器间收发共用近场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属于航天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航天器电源控制器、收发共用控制单元、收发共用逆变/整流模块、无线通信单元和收发共用发射/接收线圈,其中,航天器电源控制器与收发共用逆变/整流模块相连,包含分别与收发共用控制单元和无线通信单元相连的接口单元,收发共用逆变/整流模块设置在航天器电源控制器和收发共用发射/接收线圈之间,收发共用控制单元根据本地航天器状态和远程航天器状态发送模式控制指令给逆变/整流模块,无线通信单元用于航天器状态信息的传输。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实现航天器的轻量化、模块化、标准化设计,极大缩短研制周期、降低维护成本。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