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928296A
公开(公告)日:2014-07-16
申请号:CN201310015049.X
申请日:2013-01-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1/02527 , H01L21/02422 , H01L21/0243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将石墨烯转移到具有PDMS过渡层硬质衬底上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PDMS胶涂在附着有石墨烯的原衬底上;使所述PDMS胶固化成PDMS过渡层;对该PDMS过渡层与硬质衬底进行等离子处理,然后将该PDMS过渡层与硬质衬底进行轻压键合;将键合后的硬质衬底放入腐蚀液中腐蚀掉所述原衬底;用去离子水反复清洗石墨烯/PDMS过渡层/硬质衬底结合体并吹干,即得到转移到具有PDMS过渡层的硬质衬底上的石墨烯。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适用范围广,转移过程中石墨烯材料不容易被破坏,可以高效、稳定地将石墨烯转移到具有PDMS过渡层硬质衬底上,可与半导体工艺结合用于制备石墨烯电子器件。
-
公开(公告)号:CN102437017B
公开(公告)日:2014-03-12
申请号:CN201110297803.4
申请日:2011-09-3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111)型硅片表面制备纳米结构的方法,属于纳米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利用硅材料的各向异性湿法腐蚀特性在(111)硅片表面制备特征尺寸为纳米量级的单晶硅纳米墙结构或纳米角结构,或者结合自限制氧化工艺进一步制备截面呈倒三角形的单晶硅纳米线结构。本发明工艺简单,仅涉及常规光刻、各向异性湿法腐蚀掩膜制作、腐蚀、刻蚀工艺,可实现大规模制作,是一种方便的微纳集成工艺技术。本发明制作的纳米结构,可用于研究低维单晶硅材料结构性质,包括力学、热学、电学等性能的研究,还可以作为传感器功能结构部件,具有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3035833A
公开(公告)日:2013-04-10
申请号:CN201110296180.9
申请日:2011-09-3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平面型半导体热电芯片及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制备包括两端完全隔离的导热层(100)、位于导热层上的绝缘层(200)以及位于绝缘层上的发电层(300)的硅片,发电层包括热电偶对(302)及连接热电偶对的金属引线及电极(301);制备设有凹部并采用绝热材料的支撑层(400);将支撑层(400)与所述硅片键合,并且键合后对硅片背面进行减薄抛光;释放热电偶对(302),导热层的两端通过该热电偶对桥接。本发明极大的提高了单个平面型半导体热电发电芯片内的热电偶对数量和温差利用率,从而实现平面型半导体热电发电芯片高电压、大功率输出。本发明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可实现批量化制作,具有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2963862A
公开(公告)日:2013-03-13
申请号:CN201210514737.6
申请日:2012-12-0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B81C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1B33/021 , B82Y40/00 , C30B29/06 , C30B29/60 , C30B33/0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单晶硅纳米线网状阵列结构的制作方法,先于(111)晶面型硅片上制作抗氧化掩膜并形成掩膜窗口;采用ICP刻蚀法,将单晶硅刻蚀至一预设深度;对各该掩膜窗口下方的单晶硅进行各向异性湿法腐蚀,形成上下表面为六边形的多个腐蚀槽,相邻两腐蚀槽的侧壁间形成单晶硅薄壁;利用自限制氧化工艺进行热氧化,于所述单晶硅薄壁顶部中央区域形成单晶硅纳米线;去除抗氧化掩膜及氧化硅,形成单晶硅纳米线网状阵列结构。本发明工艺简单高效,核心步骤仅涉及常规光刻、腐蚀工艺,抗氧化掩膜和各向异性腐蚀,在常规的掩膜版制备条件和光刻条件下,利用(111)晶面型硅片内的晶面分布特点,可在硅片上制作大规模的单晶硅纳米线组合图形。
-
公开(公告)号:CN102786029A
公开(公告)日:2012-11-21
申请号:CN201110128172.3
申请日:2011-05-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提供一种用于制作纳米器件的自对准硅盖板,以及该硅盖板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该硅盖板的正面开设有用于制作电极的图形开口,该硅盖板的背面设有一梯台型凹槽,所述梯台型凹槽的底部与所述图形开口的底部相连通,所述梯台型凹槽的底部尺寸与所制作纳米器件的衬底尺寸相同。利用(100)单晶硅的各向异性腐蚀特性,通过对双面抛光硅片的氧化,双面光刻,各向异性腐蚀和划片等步骤可制作出所述硅盖板。将所述硅盖板盖在尺寸一致的表面有纳米材料的衬底上,经过金属沉积之后直接拿掉盖板,完成器件的制作。这一方法减小了电极布置位置的误差,避免了在金属沉积过程中由于样品台转动而发生的盖板移动导致器件的失效。
-
公开(公告)号:CN102359981A
公开(公告)日:2012-02-22
申请号:CN201110191559.3
申请日:2011-07-0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两支撑悬梁六层结构的电阻式气体传感器及制作方法,传感器的结构包括:衬底框架,隔热腔体,加热膜区,过渡区,支撑悬梁,加热电阻丝,供电引线,供电电极,隔离层,叉指电极,探测引线,探测电极,和敏感膜。其结构特征为:位于隔热腔体上方的加热膜区通过过渡区和支撑悬梁与衬底框架相连;加热电阻丝以折线的形式排布在加热膜区上,并通过供电引线与衬底框架上的供电电极相连;隔离层覆盖在加热膜区和支撑悬梁之上,并严密包裹加热电阻丝和供电引线;叉指电极排布在隔离层上,并通过探测引线与探测电极相连;敏感膜位于加热膜区上的隔离层处,覆盖整个叉指电极并和叉指电极有良好的电联接。
-
公开(公告)号:CN101795505A
公开(公告)日:2010-08-04
申请号:CN201010110083.1
申请日:2010-02-1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网孔结构加热膜的低功耗微型加热器及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提供的微型加热器具有特殊形状的网孔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布形成具有网孔结构的加热膜,加热膜通过支撑悬梁与衬底框架相连,加热电阻丝以折线形式排布在加热膜上并通过支撑悬梁与衬底框架上的引线用电极相连。这种结构不但可以有效减少加热器加热膜区的热量向支撑悬梁的传导,进一步降低器件功耗,而且可以拓展加热器的制作方法。本发明所涉及的加热器特别适合在气体检测领域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0440561C
公开(公告)日:2008-12-03
申请号:CN200610118474.1
申请日:2006-11-1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微机械红外热电堆探测器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作为红外吸收层的悬浮膜结构具有多种形状的腐蚀开口,使用各向同性的干法刻蚀从正面腐蚀衬底形成悬浮膜结构释放器件。探测器的衬底和悬浮于框架中间的红外吸收层分别构成热电堆的冷结区和热结区,支撑臂连接框架和红外吸收区并承载热电堆;中间悬浮的红外吸收层带有不同形状的腐蚀开口,作为干法刻蚀工作气体进入衬底进行反应的通道。采用了标准CMOS工艺中最常见的材料,便于实现和信号处理电路的集成。使用了选择性很好的干法刻蚀形成红外吸收层,相比传统的湿法腐蚀不仅简化了工艺流程,降低了对光刻机的要求;同时不需考虑对其它材料的破坏,拓宽了探测器可用材料的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851950A
公开(公告)日:2006-10-25
申请号:CN200610026291.7
申请日:2006-04-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70/5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与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CMOS)兼容的微机械热电堆红外探测器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其特征为利用(100)单晶硅各向异性腐蚀特性采用正面特定的开口通过正面腐蚀实现大吸收面积微机械热电堆结构,所制作的红外探测器特征在于框架与中间悬浮的红外吸收区构成热电堆的冷结区和热结区;支撑臂连接框架和红外吸收区以及承载热电堆;长条形开口覆盖整个红外吸收区。本发明提供的结构和工艺具有腐蚀时间短、器件占空比大,器件成品率高等特点,特别适合大阵列红外探测器的制作。
-
公开(公告)号:CN118191066B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410605815.6
申请日:2024-05-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G01N27/414 , B82Y15/00 , B82Y30/00 , B82Y40/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传感器技术领域,包括一种双栅硅纳米线晶体管传感器及制作方法,在SOI硅片上利用各向异性湿法腐蚀技术在顶硅层中制作出凹槽以及位于凹槽底部的硅纳米线结构,然后在硅纳米线上方制作正栅介质层及正栅电极,并通过刻蚀窗口连通至SOI硅片的底硅层制作出背栅电极,形成在凹槽底部的双栅硅纳米线晶体管传感器,当待测物质改变正栅介质层表面电势时,硅纳米线导电通道的电流会随之变化,实现待测物检测。本发明采用全集成双栅结构能够有效提升电流调控能力,提高器件的灵敏度和信噪比,且器件的主要工作结构位于凹槽底部,能有效降低传感器检测时的流速干扰,便于液体环境检测;且制作工艺兼容CMOS工艺,适合大规模、批量化生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