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818671A
公开(公告)日:2015-08-05
申请号:CN201510154517.0
申请日:2015-04-02
Applicant: 中南大学 ,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耗能挡风墙,包括设于车行桥梁的桥面两侧并用于隔挡作用在车行桥梁的桥面上的强风的挡风墙体,挡风墙体上设有多组用于消耗作用在挡风墙体的强风的能量的耗能机构,耗能机构内包括用于通过旋转消耗强风能量的旋转机构,旋转机构的旋转方向与强风来流方向相交。具体耗能、导流原理在于利用旋转机构的转动将风能转化为旋转机构的动能进行耗能,同时利用旋转机构将横风转化为水平风进行导流。旋转机构的转动速度随风速的增加而增加。不同风速下,旋转机构的挡风效果不同,以此挡风墙可以很好的适应风速的变化。
-
公开(公告)号:CN102865984A
公开(公告)日:2013-01-09
申请号:CN201210398038.X
申请日:2012-10-18
Applicant: 中南大学 ,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 湖南大学
IPC: G01M7/02
Abstract: 一种斜拉索单模态瞬态激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变频器、电机、偏心激振器、拉力传感器、脱钩机构、拉索和特制索夹,电机固定在桥面,电机通过电缆连接变频器,电机输出轴安装有偏心激振器,利用钢丝绳依次连接偏心激振器、脱钩机构、拉力传感器和特制索夹,特制索夹固定在拉索上。通过系统变频器调整频率至拉索的某一阶频率附近,通过电机偏心轮作用带动拉索进行某一模态的强迫振动。通过系统设置的拉力传感器,实时测出激振力时程曲线。通过系统设置的脱钩器,突然脱钩使正在进行稳态强迫振动的拉索进行自由衰减振动。考虑到拉索自由振动有一定的振幅,在系统脱钩后通过预设的加长钢丝绳,既可保证拉索的自由振动,又可确保系统试验的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19531274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411966288.8
申请日:2024-12-30
Applicant: 中船双瑞(洛阳)特种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曲面导风屏障,将导风叶片设计为流线型结构,利用挡风板将横风向桥梁的斜下方导流,利用曲面板将横风向桥梁的斜上方导流,这种设计可以有效减少风阻,降低桥梁的阻力系数,避免横风直接作用于桥梁表面,对桥梁造成过大的侧向压力,降低了桥梁受到风荷载的影响,提升了桥梁的稳定性和结构安全性;本申请中曲面板与挡风板的高度比例,能够有效平衡导风叶片的功能,既能使导风效果最大化,降低风压,又能保证导风叶片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本申请中曲面板的曲率半径,可以有效保证风流导向的平稳性和均匀性,能够快速改变风流方向,提高导流效率,同时不会使结构过于笨重,减少了不必要的风阻。
-
公开(公告)号:CN119434688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674391.5
申请日:2024-11-21
Applicant: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免拆除加固钢板的钢筋混凝土梁二次加固装置及方法,装置包括锚固件、连接钢筋以及增强混凝土层,针对混凝土梁以及加固的钢板,所述钢板与所述混凝土梁的表面贴合,通过螺栓连接并锚固;所述锚固件与所述混凝土梁锚固连接,同时所述锚固件跨设于所述钢板下方,所述锚固件之间通过所述连接钢筋连接为整体,所述增强混凝图层填充在所述锚固件、所述连接钢筋以及所述钢板所在的区域。本发明在无需拆除既有加固钢板的基础上,提高了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和刚度,减少了施工步骤,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采用的地聚物混凝土碳排放少、防火性能强,能够保证施工过程中绿色环保及耐高温。
-
公开(公告)号:CN118967939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1153667.5
申请日:2024-08-21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G06T17/00 , G06V10/774 , G06F17/18 , G06V10/82 , G06N3/0464 , G06N3/08 , G06V10/776 , G06V10/25 , G06F30/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UHPFRC纤维重建和破坏机制分析方法,包括采集破坏构体图像构成数据集;构建纤维分割模型分割数据集,得到纯纤维图像构建纤维几何模型;基于纤维几何模型获取纤维取向分布概率密度函数并可视化,分析得到纤维的分布和取向规律;基于数据集构建破坏构件模型,获取破坏区域裂纹的空间分布和取向信息;对照分析得到破坏构件的破坏机制。本方法实现UHPFRC内部钢纤维的可视化和纤维几何模型重建,并对破坏区域裂纹的位置信息和取向信息进行提取,结合纤维的分布和取向规律对构件的破坏机制进行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UHPFRC纤维的作用机制,优化材料的设计和使用方式,实现对UHPFRC的高效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18857656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0952692.3
申请日:2024-07-16
Applicant: 湖南大学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 中南大学 ,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1M9/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弹性尖劈装置及其设计方法,其中弹性尖劈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固定安装有立柱,所述立柱套设有多个活动板,所述活动板通过扭转部件与所述立柱连接,所述活动板能够发生扭转振动。该装置通过设置多个活动板,当风洞来流风吹过尖劈时,活动板在扭转部件的作用下会发生扭转振动,加剧直流风扰动,从而生成更复杂的湍流风场。该装置中上部也能产生较强的湍流,解决了湍流沿高度方向即自下而上快速衰减的问题。与设置大量固定挡板来增加湍流的尖劈相比,活动板对流场的影响较小,不会引入过多干扰,有利于风场的调试。
-
公开(公告)号:CN118624157A
公开(公告)日:2024-09-10
申请号:CN202410841692.6
申请日:2024-06-27
Applicant: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风洞试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列车三维流场动态识辨演化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电热珠、动力机构、供电单元、发烟油储存仓、第一成像部件、第二成像部件和摄像组件;电热珠的数量为多个且均匀可转动的一一布设在列车模型对应的孔洞中;动力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电热珠转动;供电单元包括与电热珠连接的输电端;发烟油储存仓通过输油管路为电热珠供油;第一成像部件和第二成像部件分别设置在列车模型的头部和尾部上;摄像组件包括多个摄像单件且布设在列车模型长度方向的两侧。该方法用于完成移动列车三维流场动态识辨演化试验。本发明能够准确模拟三维空间上的流场结构。
-
公开(公告)号:CN118603479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609726.9
申请日:2024-05-16
Applicant: 中南大学 , 中航工程集成设备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龙卷风风洞的自动伸缩式导流片及其轨道交通设备舱,包括固定导流部和伸缩导流部,固定导流部包括固定支撑框架、驱动轴、伸缩驱动组件和固定导流片,驱动轴与固定支撑框架固接,固定导流片覆盖在固定支撑框架外,伸缩导流部包括伸缩支撑框架和覆盖在伸缩支撑框架外的伸缩导流片,伸缩导流片与固定导流片套接,伸缩驱动组件的驱动端与伸缩导流片连接。本发明通过伸缩导流片可以通过伸缩驱动组件驱动相对固定导流部上下滑动,进而控制龙卷风形成入口的导流面积,进而可以实时调节龙卷风的部分参数,便于对龙卷风形成的精确控制,便于后续试验、研究的顺利进行。
-
公开(公告)号:CN118600883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745406.6
申请日:2024-06-11
Applicant: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中南大学 ,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IPC: E01D22/00 , E04C5/01 , E01D101/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钢板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二次加固装置及方法,包括纤维网、安装件和增强混凝土层,纤维网覆盖于梁体的钢板上、并与钢板间距设置,安装件与梁体的混凝土结构固定连接,安装件上设有安装孔,纤维网位于钢板相对两侧的两端与安装件缠绕连接、并贯穿于安装孔,增强混凝土层浇筑形成于拉直状态的纤维网和钢板上。本发明通过纤维网缠绕安装件,能使整个纤维网与安装件牢固连接,且能方便保持拉直状态,便于能方便浇筑埋嵌在增强混凝土层中,保证了增强混凝土层与被加固结构的可靠连接,避免了加固结构的剥离和加固效果丧失的问题,能延长其使用寿命,能进一步提高混凝土构件的承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7951777A
公开(公告)日:2024-04-30
申请号:CN202311821229.7
申请日:2023-12-27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G06F30/13 , G06F30/23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结构设计和优化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影响线的拓扑优化方法及系统,该方法首先构建待优化结构顶面的影响线矩阵;根据预设的不同准则对影响线矩阵进行采样,获得对应于不同准则的节点力矩阵;对节点力矩阵使用加权求和进行叠加,并对叠加后的节点力矩阵进行过滤和惩罚处理;基于处理后的节点力矩阵作为荷载矩阵进行有限元分析和拓扑优化。实现了影响线设计方法与拓扑优化的结合,扩展了影响线设计方法的应用范围和拓扑优化的应用场景,通过综合考虑不同准则下的节点力分布,实现了在拓扑优化中同时考虑多个性能因素,从而产生更具综合性能的结构设计。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