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707096B
公开(公告)日:2019-07-16
申请号:CN201710812132.8
申请日:2017-09-11
Applicant: 东北大学
Abstract: 一种步进电机驱动两平衡盘双向调节在线动平衡头,包括平衡盘部分、控制盘部分;其中,平衡盘部分与控制盘部分分别通过轴承和过盈配合连接到动平衡头轴套上,轴套通过涨紧套固连在主轴上,所以平衡盘通过步进电机驱动可以实现相对于主轴自由转动、而控制盘则是实时与主轴同步转动;本发明采用双配重固定半径极坐标方式,由平衡盘A、B组成用于提供双配重,虽然双配重中每个配重提供的平衡质量是固定的,但是通过改变双配重的相对夹角,从而改变最终整体输出的平衡质量;本发明控制系统简单,控制精度高;采用齿轮传动,配重精度高;平衡盘可以做到双向调节,调节效率高,本发明整体为机械结构,对主轴系统无电磁干扰。
-
公开(公告)号:CN108918067A
公开(公告)日:2018-11-30
申请号:CN201810743718.8
申请日:2018-07-09
Applicant: 东北大学
IPC: G01M7/0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航空发动机螺栓联接转子系统装配工艺研究与振动测试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螺栓自动拧紧转子系统试验台及其测试方法。该试验台主要由电气驱动及控制系统、螺栓自动拧紧装置、非线性支撑-转子系统、测试传感系统和底座组成。本发明借助于螺栓自动拧紧装置,可实现准确控制对螺栓施加的预紧力矩及螺栓转角;通过滑轨和主拧紧枪固定座上的开口槽可适用于不同尺寸范围的螺栓拧紧。本发明不但能对螺栓自动拧紧转子系统试验台的固有特性及不同参数对其固有特性的影响进行测试,还可用于分析螺栓预紧力、螺栓拧紧工艺、螺栓数量、螺栓型号、螺栓和螺孔间隙及轴承类型和轴承游隙等参数对转子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及运动状态影响的测试。
-
公开(公告)号:CN108858140A
公开(公告)日:2018-11-23
申请号:CN201810675694.7
申请日:2018-06-27
Applicant: 东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物料自动化搬运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轻载物料搬运机器人。所述的搬运机器人包括底部回转机构、Z轴直线移动机构、水平直线移动机构、手部回转机构、机械爪和配重系统。Z轴直线移动机构固定在底部回转机构上;Z轴直线移动机构与水平直线移动机构连接;水平直线移动机构通过手部回转机构连接机械爪,手部回转机构在水平直线移动机构上沿水平方向移动;手部回转机构控制连接机械爪旋转;机械爪实现物料的抓取和释放;配重系统通过钢丝绳连接水平直线移动机构的悬臂。本发明有效克服现有的四自由度平行连杆式关节型搬运机器人工作空间到达不充分、制造成本高、自重较重等缺点。
-
公开(公告)号:CN103528901B
公开(公告)日:2015-11-04
申请号:CN201310507793.1
申请日:2013-10-23
Applicant: 东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振动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测试硬涂层复合结构非线性刚度及阻尼的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脉冲激励装置、振动台、功率放大器、数据采集分析仪、激光测振仪和上位机;硬涂层复合结构固定安装在振动台的台面上;脉冲激励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数据采集分析仪的一个输入端,数据采集分析仪的另一个输入端连接激光测振仪的输出端,数据采集分析仪的一个输出端连接功率放大器的输入端,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振动台,数据采集分析仪的另一个输出端连接上位机。该方法可有针对性地、高效地完成硬涂层复合结构振动参数的测试,用于定量评判硬涂层阻尼的减振效果,客观评价硬涂层复合结构的非线性刚度及阻尼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638059B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210152228.7
申请日:2022-02-18
Applicant: 东北大学
IPC: G06F30/17 , G06F30/23 , G06F111/04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弹性环式支承结构刚度设计的简化设计方法,通过研究弹性环式支承结构中弹性环的受力以及变形规律,采用真实的弹性环结构,对弹性环施加相应载荷与约束,实现弹性环式支承结构中的弹性环与单独的弹性环的位移、应力云图变化一致,以实现对弹性环式支承结构真实变形、应力分布情况的模拟,并根据此确定最大危险应力点的位置,方便开展对弹性环式支承结构进行结构优化与寿命计算。根据弹性环力与位移变形的关系准确求得弹性环单环简化模型的刚度并与弹性环式支承结构的刚度进行对比验证,在保证刚度计算结果准确性的同时,也提高了计算效率缩短了有限元计算的时间,可快速准确的实现对弹性环式支承结构的刚度设计。
-
公开(公告)号:CN119808370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411849057.9
申请日:2024-12-16
Applicant: 东北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17/16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轴承‑转子系统振动特性分析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基础运动下不对中轴承‑转子系统振动特性分析方法。将旋转轴离散为多个梁单元;获取基础运动下梁单元的动能表达式和势能表达式;将动能和势能表达式代入拉格朗日方程后获得单元的刚度矩阵、质量矩阵以及附加效应矩阵;获得转轴相对应的矩阵。将圆盘考虑为集中质量点,采用与梁单元相同的建模方法获得集中质量点的质量矩阵以及附加效应矩阵。考虑角接触轴承不对中对轴承接触的影响;基于函数方法求解不对中状态下的滚珠接触角以及滚珠与滚道之间的游隙;进一步考虑轴承内、外圈位移的基础上计算滚珠与滚道之间的接触变形,最终获得不对中角接触轴承的支承力。
-
公开(公告)号:CN119294172A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411257721.0
申请日:2024-09-09
Applicant: 东北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30/17 , G06F30/27 , G06N3/126 , G06F111/10 , G06F111/18 , G06F111/20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数字孪生模型的转子系统响应预测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通过有限元法建立目标转子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根据动力学模型确定目标转子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振动响应数据;获取影响目标转子系统振动响应的目标参数,并获取不同工况下目标参数的参数数据;通过GA‑BPNN模型确定参数数据、不同工况下的转速和振动响应数据的高精简化模型;获取振动响应数据和参数数据的比值,并通过RBF代理模型拟合转速和比值之间的拟合关系;获取目标转子系统的实际振动响应,并根据实际振动响应、拟合关系和比值反推目标参数的预测值;根据预测值更新高精简化模型,得到更新后的数字孪生模型,并基于更新后的数字孪生模型完成转子系统响应预测。
-
公开(公告)号:CN118817218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410867931.5
申请日:2024-07-01
Applicant: 东北大学 , 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IPC: G01M9/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元喷管机构气动载荷随动加载模拟装置及方法,试验加载装置技术领域,包括随动装置、张紧装置和加载装置三大部分,加载装置通过张紧装置为二元喷管的扩张片提供加载力,并通过张紧装置的传感器的反馈闭环控制加载,随动装置随着张紧装置随动加载。本发明提供的随动加载模拟装置解决了目前二元喷管的扩张片气动载荷加载难题,实现了扩张片表面气动载荷的高精度模拟,为二元喷管的动力学相关研究试验提供了试验条件,同时也为空间型大范围运动机构的随动加载问题提供设计思路。
-
公开(公告)号:CN114861443B
公开(公告)日:2024-09-13
申请号:CN202210516828.7
申请日:2022-05-12
IPC: G06F30/20 , G06F30/17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机械力学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含保持架断裂的球轴承‑转子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具体步骤依次为:建立含滚珠分布误差的球轴承模型;基于球轴承模型进行球轴承‑转子系统动力学建模;系统动力学模型求解;建立基于牛顿拉普斯和纽马克贝塔嵌套迭代的模型求解方法。本发明将保持架断裂等效为滚珠分布误差,进行表征保持架的断裂故障。考虑滚珠的离心及陀螺效应、接触变形与接触刚度的双向耦合影响以及三维游隙,建立了球轴承‑转子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提出牛顿拉普斯与纽马克贝塔嵌套迭代方法,解决轴承拟静力学模型与转子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耦合问题。本发明所提模型可为轴承转子系统的结构设计及健康运维提供技术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8225437A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申请号:CN202410522157.4
申请日:2024-04-28
Applicant: 东北大学
IPC: G01M13/04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三点接触球轴承‑转子系统实验台及测试方法,实验台包括伺服驱动系统、传感测试系统、轴承‑转子系统、安装在底座上的驱动系统和不对中施加系统、载荷施加系统和底座,伺服驱动系统安装在地面上,轴承‑转子系统包括转轴和三点接触球轴承,载荷施加系统包括轴向载荷施加系统和径向载荷施加系统,径向载荷施加系统安装在底座上,靠近三点接触球轴承;不对中施加系统有两组,左侧不对中施加系统与转轴相连且靠近驱动系统,三点接触球轴承安装在右侧不对中施加系统上且与轴向载荷施加系统相连,轴向载荷施加系统安装在右侧不对中施加系统上;传感测试系统安装在底座上。本发明降低了实验难度,节约了实验成本。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