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103093B
公开(公告)日:2014-09-03
申请号:CN200910248758.6
申请日:2009-12-22
Applicant: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N23/20 , G01N23/2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尺寸晶粒取向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数据库的建立和储备,通过EBSD技术将晶粒颜色和晶体学数据结合,建立颜色与晶体学数据的对应关系,并记录不同金属材料、不同取向晶粒的腐蚀条件,得到待测的批量样品后,迅速检索数据库,搜索出腐蚀状态,按同样的腐蚀方式腐蚀后,在同一光源条件、同一观察视角条件下,记录晶粒的颜色,与数据库符合条件的取向对应,最终实现快速、批量的晶粒取向检测。本发明采用定量计算晶粒取向表面能和适宜的腐蚀时间,获得固定条件下观察到不同晶粒取向的特殊颜色,与扫描数据库相对应,实现大尺寸多晶体材料取向的快速、批量检测,进而实现材料性能的判断。
-
公开(公告)号:CN102102142B
公开(公告)日:2013-12-11
申请号:CN200910248760.3
申请日:2009-12-22
Applicant: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降耗型GO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其工艺为冶炼-连铸-板坯加热-热轧-冷轧-中间退火-二次冷轧-涂退火隔离剂-高温退火-涂覆绝缘应力涂层-热拉伸平整退火-成品,铸坯加热至1250~1300℃,中间脱碳退火温度750~900℃,脱碳时间2~8min;退火后钢板中C含量控制在27ppm以下;二次冷轧至成品厚度0.22~0.35mm;涂敷MgO隔离剂;然后高温退火工艺形成厚度适宜、质量良好的氧化膜及良好的玻璃膜底层,再进行涂覆绝缘应力涂层及热拉伸平整退火,最终生产出成品硅钢。本发明通过调整冶炼成分,降低了铸坯加热温度,省略高温退火前的初次再结晶退火工序,简化生产,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可生产出铁损低,磁感高的取向硅钢。
-
公开(公告)号:CN102407210B
公开(公告)日:2013-10-16
申请号:CN201010291623.0
申请日:2010-09-21
Applicant: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10/2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中小型取向硅钢脱碳退火线MgO涂层控制方法及设备,包括MgO涂层液的配制和MgO涂层液的涂覆方法及设备以及MgO涂层涂覆过程中的控制工艺,其涂覆时上喷管的喷孔在喷管的正下方,距涂层辊水平距离100~130mm,下喷管的喷孔设在朝向涂层辊一侧的斜上方,距涂层辊水平距离70~100mm,与竖直方向成40°~60°,机组速度1~20m/min,涂层辊压力0~0.9KN,MgO涂层液的流量0.2~26m3/h。本发明的优点及效果在于:采用本专利方法配制的MgO涂层液均匀,水化率恒定;采用本专利方法可实现200~600mm取向硅钢窄带的MgO涂层液在整个循环喷涂过程中的连续性;采用本专利方法可保证钢板上下表面MgO涂层厚度和均匀性。
-
公开(公告)号:CN102534364A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申请号:CN201010597244.4
申请日:2010-12-17
Applicant: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IPC: C22C38/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普通取向硅钢磁性能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工艺流程为冶炼及连铸→热轧→酸洗→一次冷连轧→常化酸洗→二次冷轧→中间火→三次冷轧→脱碳退火及涂Mg0→高温退火→涂绝缘层及热拉伸平整退火。本发明无需添加其他合金元素,通过在钢中残余适量Als,即可实现板坯低温加热技术;热轧板预处理与常化工艺配合,使最终产品磁性能大幅提高;板坯低温加热及热轧板一次冷连轧,可提高生产成材率。
-
公开(公告)号:CN102102142A
公开(公告)日:2011-06-22
申请号:CN200910248760.3
申请日:2009-12-22
Applicant: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降耗型GO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其工艺为冶炼-连铸-板坯加热-热轧-冷轧-中间退火-二次冷轧-涂退火隔离剂-高温退火-涂覆绝缘应力涂层-热拉伸平整退火-成品,铸坯加热至1250~1300℃,中间脱碳退火温度750~900℃,脱碳时间2~8min;退火后钢板中C含量控制在27ppm以下;二次冷轧至成品厚度0.22~0.35mm;涂敷MgO隔离剂;然后高温退火工艺形成厚度适宜、质量良好的氧化膜及良好的玻璃膜底层,再进行涂覆绝缘应力涂层及热拉伸平整退火,最终生产出成品硅钢。本发明通过调整冶炼成分,降低了铸坯加热温度,省略高温退火前的初次再结晶退火工序,简化生产,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可生产出铁损低,磁感高的取向硅钢。
-
公开(公告)号:CN101367121B
公开(公告)日:2011-06-01
申请号:CN200710012499.8
申请日:2007-08-17
Applicant: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IPC: B22D11/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工钢近液相线连铸方法,包括:(1)采集钢水成分和温度等数据;(2)根据采集的数据计算出钢种平衡状态下的Fe-C-Si三元相图,然后计算出钢水的固-液相变点温度T1;(3)设定中间包内钢水过热度△T,再计算出最佳浇注温度T0=T1+△T,使浇入中间包内的钢水过热度△T为5~10℃,结晶器内的钢水过热度达到0~5℃。本发明根据不同成分电工钢热力学相图的计算,以及实际相变点的测试,综合得出连铸时恰当的浇铸温度。当钢水温度达到合金的固-液相变点时进行浇铸,可使钢水迅速凝固,防止由于含硅量高的取向硅钢或高牌号无取向硅钢由于边部散热快而产生的横向、纵向、边部以及角部裂纹,从而改善连铸坯的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01210891B
公开(公告)日:2010-10-06
申请号:CN200610155839.8
申请日:2006-12-27
Applicant: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立方系材料织构的定量测试分析方法,采用“反射法”测量的三张不完整极图数据;选择“二步法”计算出ODF系数Wlmn;以1°为间隔,对欧拉空间进行了划分,计算出整个欧拉空间的取向密度;选择无对称子欧拉空间5、6区为织构组份定量的范围,对超出5、6区的取向点以等效取向的形式进行折合,并以微体积的方式在规定的织构体积模型内对织构组份进行加和,完成整个定量过程。从而解决了ODF面织构定量技术难题,使立方系材料织构定量分析技术得以实际应用,尤是取向高斯织构对成分性能的判定和工艺优化的作用更为明显。
-
公开(公告)号:CN101748253A
公开(公告)日:2010-06-23
申请号:CN200810229770.8
申请日:2008-12-12
Applicant: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低温GO取向硅钢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冶炼-连铸-热轧-一、二次冷轧-高温退火,其特点是在两次冷轧之间进行一次冷轧板的中间退火,退火工艺为:采用快速升温法,升温速度为15~35℃/s,退火温度为850~1150℃,保温时间2.5~5.5min,保护气氛为20%H2+80%N2,露点为35~60℃;二次冷轧后先在冷轧板表面涂敷Al2O3隔离剂再进行高温退火。本发明低温GO取向硅钢的制备方法降低了板坯加热温度,减少吨钢能耗,节约能源;通过中间退火过程的特殊工艺,用Al2O3作为高温退火的隔离剂,省掉了脱碳退火工序,大大降低了能耗和生产的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1368246B
公开(公告)日:2010-05-19
申请号:CN200710012500.7
申请日:2007-08-17
Applicant: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IPC: B22D11/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中薄板坯生产取向硅钢的方法,其工艺流程为,高炉炼铁→转炉冶炼→炉外精炼→钢水中间包磁化处理→连铸→加热及热轧→一次冷轧→中间退火→二次冷轧→脱碳退火及涂敷MgO隔离剂→高温退火→热平整拉伸退火及涂敷绝缘膜→重卷包装。其过热度≤20℃,中包进行磁化处理,控制铸坯的冷却速度,铸坯入加热炉温度≥300℃,热轧板不经退火或常化,进行带中间脱碳退火的两次冷轧。本发明采用了新生产工艺,明显降低铸坯加热温度和在炉时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成材率和生产效率;使MnS在热轧过程中能够更加细小弥散析出,起到抑制初次晶粒,促进二次晶粒长大的作用,提高取向硅钢电磁性。
-
公开(公告)号:CN104726670A
公开(公告)日:2015-06-24
申请号:CN201310724665.2
申请日:2013-12-23
Applicant: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短流程中薄板坯制备高磁感取向硅钢的方法,包括铁水预处理→冶炼→LF炉外精炼→中薄板坯连铸连轧→常化酸洗→冷轧→脱碳退火及涂MgO→高温退火→热拉伸平整及涂绝缘层→重卷包装;钢的成分按重量百分比为C0.01~0.1,Si2.5~3.5,Mn0.05~0.20,P0.005~0.02,S0.005~0.03,Als0.005~0.02,N0.006~0.010,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杂质。热轧后工序综合成材率提高5%以上,磁感B8提高到1.88T以上,铁损P1.7降低至1.20W/kg以下。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