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折叠漂移区的SOI耐压结构及功率器件

    公开(公告)号:CN104218088A

    公开(公告)日:2014-12-17

    申请号:CN201410333042.7

    申请日:2014-07-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9/7824 H01L29/404 H01L29/4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折叠漂移区的SOI耐压结构及功率器件,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叠放的衬底层、介质埋层和有源层,所述有源层内还设有叉指介质槽;该叉指介质槽由至少一个从有源层表面向下延伸的下延介质槽和至少一个从介质埋层表面向上延伸的上延介质槽构成;其中下延介质槽和上延介质槽的高度均小于有源层的厚度,且下延介质槽和上延介质槽在有源层内相互交错设置,每2个相邻的下延介质槽和/或上延介质槽之间存在间隙。本发明通过在功率器件半导体有源层和介质埋层之间设置有多个叉指介质槽来提高横向和纵向耐压,并使得器件的阻断特性获得显著改善。

    一种高密度倾斜沟道功率半导体器件

    公开(公告)号:CN221304699U

    公开(公告)日:2024-07-09

    申请号:CN202322980419.5

    申请日:2023-11-0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高密度倾斜沟道功率半导体器件,在现有功率半导体器件的沟道区内开设有至少一个倒V形的嵌入槽;嵌入槽纵向贯通沟道区,即嵌入槽的上表面与沟道区的上表面相平,嵌入槽的下表面与沟道区的下表面相平;嵌入槽的整个内侧表面覆有绝缘介质,嵌入槽内填充有栅极介质;填充在嵌入槽内的栅极介质形成嵌入栅,嵌入栅的上表面直接与环表面栅连接,嵌入栅的下表面通过绝缘介质与埋氧层连接。本实用新型利用倒V形的嵌入栅的倾斜交叉结构提高有效沟道长度以及宽度,降低器件的导通电阻,提高整体导通性能,实现沟道区的三维完全包裹。

    等间距固定电荷区SOI耐压结构及SOI功率器件

    公开(公告)号:CN204179089U

    公开(公告)日:2015-02-25

    申请号:CN201420611907.7

    申请日:2014-10-2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等间距固定电荷区SOI耐压结构及功率器件,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叠放的衬底层、介质埋层、有源层、以及多个浓度大于等于1×1013cm-2的高浓度固定电荷区;这些高浓度固定电荷区由介质材料形成,且电荷极性为正;这些高浓度固定电荷区均位于介质埋层上部,且相互之间呈间断设置,并呈等间距分布。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介质埋层电场,从而有效提高耐压;而且工艺实现简单,与常规CMOS工艺完全兼容。

    无线测向定位搜救装置
    24.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2041637U

    公开(公告)日:2011-11-16

    申请号:CN201120072762.4

    申请日:2011-03-1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线测向定位搜救装置,该装置包括内含通信协议的寻的主机和信标子机,寻的主机包括控制主机和与控制主机连接的人机接口、寻的信号处理电路、以及与寻的信号处理电路连接的寻的发射电路和寻的接收电路,寻的发射电路与定向天线连接;信标子机包括信标信号处理电路及与信标信号处理电路连接的信标接收电路、信标发射电路和天线;通信协议为一软件,协调寻的主机和信标子机的相互工作,寻的主机与信标子机按通信协议无线联络。本装置利用寻的主机对全部的信标子机进行扫描检测,再对察到的特定的信标子机进行无线测向、定位操作,对失踪人员实施快速准确的救援,减少伤亡;而且结构简单,可以独立工作,还可直流供电。

    一种褶皱环栅SOI LDMOS器件
    25.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1304694U

    公开(公告)日:2024-07-09

    申请号:CN202322932736.X

    申请日:2023-10-3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褶皱环栅SOI LDMOS器件,利用环表面栅、埋栅和槽栅共同形成褶皱环栅结构,这样的褶皱环栅结构显著增加了SOI LDMOS器件沟道的有效长度以及宽度,缓解了因沟道长度和宽度的限制所导致的器件的耐压和导通电阻之间的矛盾,在耐压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了器件的导通电阻,提高整体导通性能,同时能够增加电流通量,并提供更好的热传导和散热能力,对于器件性能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该褶皱环栅结构与传统功率集成电路工艺兼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沟道宽度较小的SOI LDMOS器件在工艺上的挑战,适合SOI智能功率集成电路的发展要求。

    一种III‑V族环栅场效应晶体管

    公开(公告)号:CN206422070U

    公开(公告)日:2017-08-18

    申请号:CN201720041034.4

    申请日:2017-01-1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III‑V族环栅场效应晶体管,由单晶衬底、隔离层、键合金属层、第一栅金属层、第一栅介质层、第一界面控制层、III‑V族半导体沟道层、第二界面控制层、III‑V族半导体源漏层、界面控制层侧墙、第二栅介质层、第二栅金属层和源漏金属层组成。采用III‑V族半导体材料作为沟道材料,用埋沟道结构加入界面控制层可以有效减少沟道散射,提高沟道载流子迁移率高;采用环栅结构可以有效提高MOSFET器件的栅控能力和电流驱动能力,能够有效抑制器件的短沟道效应和DIBL效应;环栅场效应晶体管可以集成在硅衬底上,可以与其它硅基CMOS集成器件实现单片集成;提供的III‑V族环栅场效应晶体管能够满足III‑V族CMOS在数字电路中的应用。

    具有反向倾斜介质槽的功率器件

    公开(公告)号:CN221304695U

    公开(公告)日:2024-07-09

    申请号:CN202323008157.2

    申请日:2023-11-0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具有反向倾斜介质槽的功率器件,在有源区增设反向倾斜的介质槽。反向倾斜介质槽阻挡载流子的沿表面向源极运动,载流子只能向漏极外侧向下运动,在有源层底部方向折回向源极运动,形成折叠型耐压路径,显著提高器件的有效横向耐压长度,能解决减小器件表面长度、提高耐压的技术难题;反向倾斜介质槽可以在传统功率器件结构的基础上,结合硅片倾斜深槽刻蚀和介质填充形成,该工艺步骤完全与CMOS/SOI工艺兼容,工艺简单。此外,还在介质槽外形成的反型的掺杂层,可以改善体电场分布,降低介质槽拐角电场集中的现象,特别适合于高耐压功率器件的设计。

    一种键合晶圆的结构
    2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7441658U

    公开(公告)日:2018-06-01

    申请号:CN201721409390.3

    申请日:2017-10-3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键合晶圆的结构,主要解决现有技术键合强度低以及键合的空隙率高的技术问题。该键合晶圆的结构为包括第一晶圆和第二晶圆,所述第二晶圆位于第一晶圆的上方,所述第一晶圆与第二晶圆之间设置有中间层,所述中间层包括气体通道和三氧化二铝层,所述气体通道设置在三氧化二铝层内,且气体通道横向贯穿三氧化二铝层的技术方案,该键合晶圆的结构,实现了晶圆之间空隙小、键合强度高,以及基于SOI结构制造的器件散热性好;能够用于晶圆的低温键合。(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线性间距分布固定电荷岛SOI耐压结构及功率器件

    公开(公告)号:CN204102902U

    公开(公告)日:2015-01-14

    申请号:CN201420611626.1

    申请日:2014-10-2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线性间距分布固定电荷岛SOI耐压结构及功率器件,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叠放的衬底层、介质埋层、有源层、以及多个浓度大于等于1×1013cm-2的高浓度固定电荷区;这些高浓度固定电荷区由介质材料形成,且电荷极性为正;这些高浓度固定电荷区均位于介质埋层上部,且相互之间呈间断设置;在横向耐压方向上,每2个高浓度固定电荷区之间的间距呈线性递减或递增。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介质埋层电场,从而有效提高耐压;而且工艺实现简单,与常规CMOS工艺完全兼容。

    基于折叠漂移区的SOI耐压结构及功率器件

    公开(公告)号:CN203941904U

    公开(公告)日:2014-11-12

    申请号:CN201420386839.9

    申请日:2014-07-1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基于折叠漂移区的SOI耐压结构及功率器件,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叠放的衬底层、介质埋层和有源层,所述有源层内还设有叉指介质槽;该叉指介质槽由至少一个从有源层表面向下延伸的下延介质槽和至少一个从介质埋层表面向上延伸的上延介质槽构成;其中下延介质槽和上延介质槽的高度均小于有源层的厚度,且下延介质槽和上延介质槽在有源层内相互交错设置,每2个相邻的下延介质槽和/或上延介质槽之间存在间隙。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功率器件半导体有源层和介质埋层之间设置有多个叉指介质槽来提高横向和纵向耐压,并使得器件的阻断特性获得显著改善。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