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热泵以及吸附材料作为吸附热泵用吸附材料的使用

    公开(公告)号:CN100422662C

    公开(公告)日:2008-10-01

    申请号:CN200610100222.6

    申请日:2002-02-20

    Abstract: 一种吸附材料的使用方法,包括加热具有被吸附物的吸附材料使被吸附物解吸、将干燥的吸附材料冷却到用于被吸附物的吸附的温度、以及再次用于被吸附物的吸附,其中:(1)该吸附材料包含在骨架构造上含有铝和磷的沸石,(2)该吸附材料是水蒸汽吸附材料,在吸附/解吸部的吸附操作时相对蒸气压φ2b在0.115以上0.18以下、吸附/解吸部的解吸操作时相对蒸气压φ1b在0.1以上0.14以下的区域,具有利用下式求出的吸附材料的吸附量差达到0.15g/g以上的范围:吸附量差=Q2-Q1,其中,Q1=根据吸附/解吸部的解吸操作温度(T3)下测定的水蒸气解吸等温线求得的φ1b处的吸附量,Q2=根据吸附/解吸部的吸附操作温度(T4)下测定的水蒸气吸附等温线求得的φ2b处的吸附量,而φ1b(吸附/解吸部的解吸操作时相对蒸气压)=[冷却该冷凝器的制冷剂温度(T2)下的平衡水蒸气压]/[加热该吸附/解吸部的载热体温度(T1)下的平衡水蒸气压],φ2b(吸附/解吸部的吸附操作时相对蒸气压)=[蒸发部生成的制冷温度(T0)下的平衡蒸气压/冷却该吸附]/[解吸部的制冷剂温度(T2)下的平衡蒸气压],(其中,设T0=5~10℃、T1=T3=90℃、T2=T4=40~45℃)。

    废热回收装置
    2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105157A

    公开(公告)日:2008-01-16

    申请号:CN200710128768.7

    申请日:2007-07-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166

    Abstract: 一种即使倾斜时也能够保证热交换性能的废热回收装置,废热回收装置设置有蒸发器,蒸发器交换废气和密封在其内部的可蒸发且可冷凝的工作流体之间的热量,从而蒸发工作流体;以及冷凝器,冷凝器交换通过蒸发器蒸发的工作流体和冷却水之间的热量,从而使工作流体凝结,其中蒸发器和冷凝器布置在封闭回路通道中,其中工作流体通过所述封闭回路通道循环,蒸发器和冷凝器在大体水平的方向上彼此邻接布置,蒸发器设置有平行布置的多个蒸发侧导热管,并设置有与多个所述蒸发侧导热管的一端连通的第一蒸发侧集管、以及与另一端连通的第二蒸发侧集管,以及当在水平状态下安装在车辆中时,两个蒸发侧集管中布置在底部处的第二蒸发侧集管被布置成使远离冷凝器的一侧低于靠近冷凝器的一侧。

    废热回收装置
    2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086431A

    公开(公告)日:2007-12-12

    申请号:CN200710109938.7

    申请日:2007-06-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15/0266 F28D15/0258 F28D15/06 F28D21/00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废热回收装置,所述废热回收装置(1)包括:热管(2),在所述热管中装有用于传递热的工作流体;以及用于转换热回收模式和热绝缘模式的模式转换阀门(3、3A、3B)。热管(2)具有用于加热和蒸发所述工作流体的加热部件(5)、和用于冷却和冷凝该蒸发的工作流体的冷却部件(7)。加热部件(5)由钢制成,其中氢气可在大约500℃和更高的温度下渗透钢。在热回收模式中,废热回收装置(1)利用该热管(2)回收废气的热。另外,在绝热模式中,从加热部件(5)至冷却部件(7)的热传递被停止。

    吸附热泵以及吸附材料作为吸附热泵用吸附材料的使用

    公开(公告)号:CN1904512A

    公开(公告)日:2007-01-31

    申请号:CN200610100222.6

    申请日:2002-02-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30/276 Y02P20/129

    Abstract: 一种吸附材料的使用方法,包括加热具有被吸附物的吸附材料使被吸附物解吸、将干燥的吸附材料冷却到用于被吸附物的吸附的温度、以及再次用于被吸附物的吸附,其中:(1)该吸附材料包含在骨架构造上含有铝和磷的沸石,(2)该吸附材料是水蒸气吸附材料,在吸附/解吸部的吸附操作时相对蒸气压φ2b在0.115以上0.18以下、吸附/解吸部的解吸操作时相对蒸气压φ1b在0.1以上0.14以下的区域,具有利用下式求出的吸附材料的吸附量差达到0.15g/g以上的范围:吸附量差=Q2-Q1,其中,Q1=根据吸附/解吸部的解吸操作温度(T3)下测定的水蒸气解吸等温线求得的φ1b处的吸附量,Q2=根据吸附/解吸部的吸附操作温度(T4)下测定的水蒸气吸附等温线求得的φ2b处的吸附量,而φ1b(吸附/解吸部的解吸操作时相对蒸气压)=[冷却该冷凝器的制冷剂温度(T2)下的平衡水蒸气压]/[加热该吸附/解吸部的载热体温度(T1)下的平衡水蒸气压],φ2b(吸附/解吸部的吸附操作时相对蒸气压)=[蒸发部生成的制冷温度(T0)下的平衡蒸气压/冷却该吸附]/[解吸部的制冷剂温度(T2)下的平衡蒸气压](其中,设T0=5~10℃、T1=T3=90℃、T2=T4=40~45℃)。

    蓄冷型热交换器
    2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089436B

    公开(公告)日:2016-07-20

    申请号:CN201410272921.3

    申请日:2010-03-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2021/0071 Y02E60/14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蓄冷型热交换器。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有效的冷却能储存性能和稳定的冷却能辐射性能并且实现高生产率。蒸发器(40)具有多个制冷剂管(45),所述多个制冷剂管等间隔布置以在所述多个制冷剂管之间形成容纳空间。多个蓄冷容器(47)布置在一些容纳空间中,而散热片(46)布置在剩余的容纳空间中。蓄冷单元由一个蓄冷容器(47)和布置在蓄冷容器(47)两侧的两个制冷剂管(45)形成。蓄冷容器(47)中的每一个都具有突起部(47b),所述突起部从一个壁部(47a)到另一个壁部(47a)以形成热交换部分。蓄冷容器通过焊接材料(47)连接到制冷剂管(45)。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