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270287B
公开(公告)日:2015-12-16
申请号:CN201180061117.5
申请日:2011-12-22
Applicant: 株式会社美姿把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M37/103 , F02M2037/082
Abstract: 一种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是,本发明的压力调节器(76)配置于上杯壳(25)的内侧的、从轴向观察时的燃料泵(3)的投影面上,在燃料泵(3)与上杯壳(25)及凸缘单元(4)之间设有返回流路(78),该返回流路(78)将压力调节器(76)与储罐部(11)之间连通,并将从压力调节器(76)排出的燃料朝储罐部(11)进行引导。
-
公开(公告)号:CN104093967A
公开(公告)日:2014-10-08
申请号:CN201380007699.8
申请日:2013-01-2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J35/00 , B62J37/00 , F02B61/02 , F02M37/103
Abstract: 一种燃料泵向燃料箱的安装结构,在泵壳上设置有凸缘部和在比燃料箱靠外方的位置向外侧方突出的多个突部,密封单元和凸缘部被夹在从外方安装于燃料箱的压板与燃料箱之间,该燃料泵向燃料箱的安装结构中,压板(39)由在泵壳(25)的周向上被分割开而彼此分体地形成、并且周向两端部在沿着泵壳(25)的轴线的方向上彼此重叠的多个板部件(51、52)构成,由此,能够使压板的组装容易,并且能够在周向利用均等的按压力向燃料箱侧按压凸缘部。
-
公开(公告)号:CN103270287A
公开(公告)日:2013-08-28
申请号:CN201180061117.5
申请日:2011-12-22
Applicant: 株式会社美姿把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M37/103 , F02M2037/082
Abstract: 一种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是,本发明的压力调节器(76)配置于上杯壳(25)的内侧的、从轴向观察时的燃料泵(3)的投影面上,在燃料泵(3)与上杯壳(25)及凸缘单元(4)之间设有返回流路(78),该返回流路(78)将压力调节器(76)与储罐部(11)之间连通,并将从压力调节器(76)排出的燃料朝储罐部(11)进行引导。
-
公开(公告)号:CN100351511C
公开(公告)日:2007-11-28
申请号:CN200410097849.1
申请日:2004-12-0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D33/006 , B62J37/00 , F02B61/02 , F02M37/007 , F16L3/127 , F16L3/16 , F16L9/147 , F16L11/12 , F16L37/0987 , F16L58/1054 , F16L2011/047
Abstract: 一种燃料用配管,燃料用配管(12),在由树脂制材料形成为细管状的管部件(23)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插接件(24a、24b),并通过所述插接件(24a、24b)连接于两轮车(10)等燃料箱(18)与供给发动机(20)燃料的燃料喷射装置(22)之间。在该燃料用配管(12)的管部件(23)上,在其中途至少形成一处以上的弯曲部(26)。管部件(23)的外周面由弹性部件构成的覆盖层(28)所覆盖,管部件(23)中具有覆盖层(28)的部分由保持夹固定,因此,可用树脂材料廉价地制造连接于燃料箱和包括发动机的驱动部的这种燃料用配管,并且这种燃料用配管能在所述燃料箱和驱动部可动时随其恰当地移动。
-
公开(公告)号:CN105190013A
公开(公告)日:2015-12-23
申请号:CN201480016303.0
申请日:2014-03-18
Applicant: 株式会社美姿把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M37/20 , F02M37/0082 , F02M37/103 , F02M37/14 , F02M2037/228
Abstract: 燃料供给装置(1)包括:燃料泵(3);以及排出蒸气的排气孔(27),包括排出管(60),该排出管(60)的一端部(60a)与排气孔(27)连接,并能供蒸气流通以从另一端部(60b)的排出口(61)排出,排出管(60)的排出口(61)配置于比排气孔(27)靠上方的位置,在排出管(60)的另一端部(60b)以覆盖排出口(61)及另一端部(60b)的外周面的方式设有异物侵入抑制元件(65),在排出管(60)的另一端部(60b)的外周面与异物侵入抑制元件(65)之间设有排气排出路(64),该排气排出路(64)经由排出口(61)与排出管(60)的内部连通。
-
公开(公告)号:CN102536558B
公开(公告)日:2014-09-10
申请号:CN201110427124.4
申请日:2011-12-1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F02M37/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基体构件与上盖之间保持燃料泵的车辆用燃料供给装置,所述基体构件安装在燃料箱的底壁上且形成燃料贮存部,所述上盖形成为上端封闭的有底筒状而与基体构件结合,且保持调压器,该车辆用燃料供给装置使在燃料贮存部中保持的燃料更可靠地贮存在燃料贮存部内。该车辆用燃料供给装置中,筒状壁部(28c)以与上盖(29)的下部连接的方式一体地设置在基体构件(28)上,且至少一个燃料导入孔(77)以在燃料箱(21)向车辆搭载时面向车辆的侧方的方式设置在上盖(29)及基体构件(28)中的基体构件(28)的筒状壁部(28c)。
-
公开(公告)号:CN102207049A
公开(公告)日:2011-10-05
申请号:CN201110077365.0
申请日:2011-03-2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料泵的支承结构,其能够减轻密封件的负担,并且容易定位和固定。在燃料箱(25)上形成插通燃料泵(29)的插通口,并且在插通口的周边缘设置泵连结部件(41),在所述燃料泵设置有与插通口的周边缘相面对的凸缘部(33),在该凸缘部(33)和插通口的周边缘之间设置密封件,利用与泵连结部件(41)连结的设置板(60)将燃料泵(29)固定于燃料箱(25),其中,设置板(60)具有保持部(62)和拔出防止部(63),所述保持部(62)利用由板的弯曲所产生的作用力对燃料泵(29)进行弹性保持,所述拔出防止部(63)限制燃料泵(29)的移动。
-
公开(公告)号:CN102205861A
公开(公告)日:2011-10-05
申请号:CN201110077672.9
申请日:2011-03-2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J35/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料泵的支承结构,其能够确保尽可能增加燃料箱容量,并且可靠地支承燃料泵。在燃料箱(25)上形成插通燃料泵(29)的插通口,并且在插通口的周边缘设置泵连结部件(41),在燃料泵(29)设置有与插通口的周边缘相面对的凸缘部(33),在比该凸缘部(33)更靠外侧的位置配置燃料箱(25)的泵连结部件(41),利用与泵连结部件(41)连结的设置板(60)将凸缘部(33)固定于燃料箱(25),其中,泵连结部件(41)设置有多个,并且设置在插通口的周边缘。
-
公开(公告)号:CN100462546C
公开(公告)日:2009-02-18
申请号:CN200610171112.9
申请日:2006-12-2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F02M37/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M37/10 , F02M37/14 , F04D5/002 , F04D15/0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料泵组件,该燃料泵组件可以缩短燃料通路,抑制压力损失,同时,可以将整个组件小型化。其解决方案为:安装在燃料箱的底板上的燃料泵组件(1)配备有:具有输出轴(6)的驱动马达、安装在输出轴(6)的一端侧的叶轮(9)、控制在燃料通路(19)中产生的压力的按需式压力调节器(30)。吸入口(15)设置在形成燃料泵组件(1)的上侧箱体(4)的下端侧。叶轮(9)为从燃料箱的底板侧吸入燃料、同时从燃料箱的底板侧排出燃料的逆流式,按需式压力调节器(30)配置在所述叶轮(9)的附近的下侧箱体(36)内。所述上侧箱体(4)和下侧箱体(36)通过搭扣配合件(5)与止动件(35)的配合,可自由拆装地结合。
-
公开(公告)号:CN100400364C
公开(公告)日:2008-07-09
申请号:CN200510117789.X
申请日:2005-11-1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上野正树 , 山口正昭 , 萨帕·切特·桑普罗姆
IPC: B62J1/28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扶手杆安装结构,在此结构中,即使扶手杆安装部设在座垫支承部的附近,也可扩展座垫支承部的左右宽度。本结构中,设有前后一对的向车体框架(13)进行安装的安装座部(52、52),在此安装座部(52、52)的宽度方向的外侧,且在比该安装座部(52、52)高的位置处,一体地成形座垫支承部(54、54),并将此座垫支承部(54、54)设在安装座部(52...)之间。而且,将扶手杆(31)设在固定于车体框架(13)上的托架(51)上,并将此扶手杆(31)通过安装螺栓(59)固定在托架(51)上。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