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373322B
公开(公告)日:2022-07-01
申请号:CN202011292952.7
申请日:2020-11-18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电动汽车双向无线电能传输拓扑结构及调制方法,涉及电能传输领域。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对大功率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结构存在给电网引入巨大谐波含量、影响电能质量、无法实现电池对电网的馈电的问题。利用三相全桥逆变电路对网侧输出进行功率因数校正,确保网侧电流电压相位相同。再利用基于耦合电感的准Z源变换器对母线电压进行降压调节,调节后经过高频逆变模块H桥进行高频逆变,得到高频交流电。高频交流电通过谐振网络及发射线圈,传递到接收线圈及接收端补偿网络谐振网络。最终通过双向可控整流桥将能量传输给电池。它用于为电池充电。
-
公开(公告)号:CN110768513B
公开(公告)日:2020-07-24
申请号:CN201911076725.8
申请日:2019-11-06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H02M1/00
Abstract: 一种基于布线优化的碳化硅功率开关器件并联设计方法,属于电力电子技术领域。本发明针对现有SiC器件并联方案中,由于不相等的开关损耗和瞬态电流的限制,无法在多个SiC器件并联时发挥SiC器件的最佳性能的问题。包括在PCB电路板上,依次并行设置至少三个布线分隔槽,在每个布线分隔槽内设置由两个SiC器件组成的功率半桥,从而增加相邻功率半桥之间的寄生电感。本发明可改善多个SiC器件并联应用中存在的开关瞬态电流均流性能,可将SiC器件稳定可靠的应用于大功率和大电流电力电子变换器。
-
公开(公告)号:CN110768513A
公开(公告)日:2020-02-07
申请号:CN201911076725.8
申请日:2019-11-06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H02M1/00
Abstract: 一种基于布线优化的碳化硅功率开关器件并联设计方法,属于电力电子技术领域。本发明针对现有SiC器件并联方案中,由于不相等的开关损耗和瞬态电流的限制,无法在多个SiC器件并联时发挥SiC器件的最佳性能的问题。包括在PCB电路板上,依次并行设置至少三个布线分隔槽,在每个布线分隔槽内设置由两个SiC器件组成的功率半桥,从而增加相邻功率半桥之间的寄生电感。本发明可改善多个SiC器件并联应用中存在的开关瞬态电流均流性能,可将SiC器件稳定可靠的应用于大功率和大电流电力电子变换器。
-
公开(公告)号:CN110716090A
公开(公告)日:2020-01-21
申请号:CN201911066906.2
申请日:2019-11-04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1R27/26
Abstract: 一种基于LCC/S补偿的无线电能传输磁耦合机构参数识别方法,涉及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目前的参数识别方法只能识别互感值,对原副边自感值和互感值均识别时,需要对电压电流波形进行完整周期的采样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LCC/S补偿的无线电能传输磁耦合机构参数识别方法,仅需要采样副边线圈电压和原副边线圈电流的基波有效值信息,无需相位信息或完整的周期采样,即可实现参数的识别。
-
公开(公告)号:CN105406751A
公开(公告)日:2016-03-16
申请号:CN201511028150.4
申请日:2015-12-3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H02M7/5387 , H02M3/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M7/5387 , H02M3/08 , H02M2001/0067
Abstract: 具有高升压比能力的三绕组耦合电感型Z源逆变器电路,属于逆变器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Z源逆变器升压能力较差、升压比较低的问题。本发明三绕组耦合电感型Z源网络直流电源正极输出端连接初级绕组N1正极端,初级绕组N1负极端连接二极管D1阳极,二极管D1阴极同时连接二极管D2阳极、电容C1正极和次级绕组N2正极端,电容C1负极同时连接直流电源负极和三相逆变器负极输入端,二极管D2阴极同时连接电容C2正极和次级绕组N3正极端,电容C2负极同时连接次级绕组N2负极端和二极管D3阳极,二极管D3阴极和次级绕组N3负极端相连接,同时连接三相逆变器正极输入端。本发明用于直流电源。
-
公开(公告)号:CN103296951B
公开(公告)日:2015-06-24
申请号:CN201310206649.4
申请日:2013-05-2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725 , Y02E10/763
Abstract: 双转子结构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的控制方法,属于风力发电系统的控制技术领域。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双转子风力发电系统只能在低风速下高效运行的问题。它在风力机所处环境的风速达到其切入风速时风力机开始旋转,带动齿轮传动机构工作,检测风力机所处环境的风速,当风力机所处环境的风速小于其额定风速时,控制调速电机转速,使发电机达到并网频率,发电机并网后,改变调速电机的转速,进而改变风力机输出轴的转速,以实现最大功率跟踪控制;当风力机所处环境的风速大于或等于其额定风速时,控制调速电机为转矩控制状态,使发电机额定运行,并且调速电机通过变频器将输出功率馈送给电网。本发明用于双转子结构风力发电系统的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01800460B
公开(公告)日:2012-07-11
申请号:CN200910073492.6
申请日:2009-12-23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H02K41/02
Abstract: 集成绕组结构短行程直流平面电机,属于电机领域,它解决了现有平面电机存在的结构复杂、绕组利用率低、损耗大、效率低、控制复杂以及定位精度低的问题。所述平面电机由一个或多个电机单元组成,每个电机单元中由四个正方形线圈组成电枢绕组,永磁体励磁部件中的永磁体阵列包括平行充磁的正方形永磁体和垂直充磁永磁体,四个线圈呈“田”字形排列,永磁体阵列为由四个正方形永磁体和十二个垂直充磁永磁体组成的“#”字形阵列,正方形永磁体和垂直充磁永磁体间隔排列,位于四个交叉点的为正方形永磁体,并且所述四个正方形永磁体与四个线圈的中心位置相对应。本发明适用于二维平面驱动装置,尤其是精密二维平面驱动装置。
-
公开(公告)号:CN101741195B
公开(公告)日:2012-06-27
申请号:CN200910217412.X
申请日:2009-12-24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相间无耦合结构永磁同步电机。它涉及电机领域,它解决了相与相之间存在磁耦合影响电流的控制精度的问题;以及每一相绕组通电产生的磁通所经过的磁路较长而使定子铁耗较大的缺点。定子的相单元由若干个相电枢铁心和相电枢绕组组成;每个相电枢铁心由2k个铁心单元组成,每个相电枢铁心是由2k个铁心单元组成带有齿孔的相电枢铁心,所述齿孔由齿槽叠加形成,每个铁心单元所述的两个齿沿轴向排列,所述的两个齿之间连接有磁轭段;2k个铁心单元沿圆周方向依次等间隔排列在机壳内;线圈通过齿孔绕成一相相电枢绕组;当电机为m相电机时,则有im个相单元,相邻两个相电枢绕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j-1)+1/m)]×180°电角度。它既可以作为电动机使用,也可以作为发电机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208888C
公开(公告)日:2005-06-29
申请号:CN03133541.1
申请日:2003-05-2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轴向励磁混合式磁阻电机,它涉及一种具有对轴向永磁磁势控制和补偿功能的轴向励磁混合式磁阻电机。它包含定子铁芯、径向励磁绕组、转子铁芯、永磁体,本发明还在永磁体的充磁方向与转子铁芯同轴配置有轴向励磁补偿控制绕组铁芯和轴向励磁补偿控制绕组,两个轴向励磁补偿控制绕组铁芯分别设置在转子铁芯轴向的两侧,轴向励磁补偿控制绕组铁芯与转子铁芯之间有轴向气隙,轴向励磁补偿控制绕组安装在轴向励磁补偿控制绕组铁芯上,轴向励磁补偿控制绕组产生与转子轴线方向相同的磁场。本发明通过合理设计和构造磁系统以获得对永磁体磁势的补偿性和可控性,同时可以有效利用电机的空间,从而在相同结构尺寸前提下,得到大的转矩及良好的控制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463069A
公开(公告)日:2003-12-24
申请号:CN03132461.4
申请日:2003-06-26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H02K41/02
Abstract: 平面二自由度直线电动机,它涉及一种直线电动机。它的定子部件由非导磁材料支撑板、十字形的导磁轭、分别固定在导磁轭四个端部上面的左X向定子铁心、右X向定子铁心、前Y向定子铁心和后Y向定子铁心、以及分别安装在上述定子铁心上的左X向多相绕组、右X向多相绕组、前Y向多相绕组和后Y向多相绕组、永磁体组成,永磁体固定在导磁轭的中心部位;动子部件由十字形的导磁支撑、分别固定在其四个端部上面的左X向铁心、右X向铁心、前Y向铁心和后Y向铁心组成,动子部件的四个铁心分别位于定子部件的四个铁心的正上方,两者之间形成X向气隙和Y向气隙。它解决了现有的平面二自由度电动机存在的永磁材料用量大、电机体积大、性能体积比低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