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保护器
    2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262189A

    公开(公告)日:2000-08-09

    申请号:CN00100154.X

    申请日:2000-01-12

    Inventor: 坂田勉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16/0215 Y10T16/52

    Abstract: 一种用于车身后部双门的线束保护器,包括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和枢转件。该第一和第二固定件具有一个从闭合的圆筒底面的中央部分伸出的管形轴。枢转件设有一个连接着第一和第二圆筒件的连接框架,该两个圆筒件具有闭合的圆筒上面,并且在其中央部分分别设置有一个外配合圆筒。第一和第二固定件的管形轴分别插入枢转件的第一和第二圆筒件中,这些连接处于可转动的状态。当门枢转时,线束保护器的连接件可枢转到270°。

    一种防噪音的索环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6197A

    公开(公告)日:1998-03-18

    申请号:CN97116143.7

    申请日:1997-08-0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16/0222

    Abstract: 一种使用于汽车中可以减少从发动机舱向乘客空间的噪音泄漏的索环(10)。它用橡胶或弹性体材料制成并包括:一个在其中穿过导线束的小管部分(11);一个从该小管部分扩大的截头圆锥形管部分(12),在其外表面上形成一个用于装配在汽车车身护板上的凹槽(12a);一个导线束穿过其中的内管部分(13),该内管部分附接在该小管部分上并且沿该截头圆锥形管部分(12)的轴向延伸;以及一个与该内管部分(13)的边缘(13a)和该截头圆锥形管部分的扩大部分相连接的闭合部分(14)。

    护线套
    2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244826A

    公开(公告)日:2016-01-13

    申请号:CN201510387327.3

    申请日:2015-07-0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G3/22 B60R16/0222

    Abstract: 本发明的护线套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利用紧固部件进行紧固之前的状态下抑制护线套相对于翻边部错位的技术。护线套安装于翻边加工部分,该翻边加工部分是对形成于面板的贯通孔的内周缘部实施了翻边加工的部分。护线套包括:小径筒部,形成为能够供电线插通的筒状,以其内周面部分地紧贴于电线的外周面的状态固定于电线;大径筒部,以嵌合于所述面板的所述翻边加工部分的外周侧的方式形成为筒状;连接部,连接所述小径筒部和所述大径筒部;以及肋部,从所述连接部的内周面突出,覆盖所述面板的所述翻边加工部分的内周面侧的至少一部分。

    线束配线构造部
    2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502054A

    公开(公告)日:2014-01-08

    申请号:CN201180070601.4

    申请日:2011-10-1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G3/0468 B60R16/0215

    Abstract: 线束配线构造部在车辆的车身和车门之间对线束进行配线。该线束配线构造部具备一部分固定于车身的线束以及保护器,该保护器配置于车门内,具有供从车身侧延伸至车门侧的线束插入的插入口部,具有能够使线束迂回的空间并将线束容纳。保护器的插入口部在其开口端部的周向的至少一部分的至少内周边缘部形成为圆弧的形状。

    线束电缆布设结构和保护器

    公开(公告)号:CN103328267A

    公开(公告)日:2013-09-25

    申请号:CN201180050167.3

    申请日:2011-06-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G3/0406 B60R16/0215 B60R16/027

    Abstract: 一种线束电缆布设结构,其设有:线束;外部构件,该外部构件装配于线束的外侧;以及附接构件,该附接构件能够附接至车身,并且该附接构件的一部分固定在外部部件的一端处;以及容纳部,该容纳部能够设置在车门的内侧并能够容纳从外部构件的另一端延伸的线束,这种方式使得能够通过使线束在第一路径与第二路径之间弯曲来吸收线束的剩余长度,第二路径以与第一路径分离的方式膨出。所述容纳部以如下方式形成:即,其容纳口和引出口具有沿车门的内外方向不重合的位置关系,线束能够经由该容纳口插入以便能够在其内部前后移动,所容纳的线束能够经由该引出口被引出到外部,该引出口和容纳口设置在车门中。

    门用线束的外保护组件以及门用线束的布置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1595011A

    公开(公告)日:2009-12-02

    申请号:CN200780050727.9

    申请日:2007-10-30

    Abstract: 一种门用线束跨越于机动车辆的门内板和车身之间,并被布置得比挡风条更靠近车内侧。一种外保护组件包括凸缘向外装配部,所述凸缘向外装配部被安装在从所述车身的面对门的表面突出的凸缘的外表面上,并限定用于使所述线束通过的线束穿过空间。可将经过所述凸缘的向外装配部中的所述线束穿过空间的所述线束布置在车身内板中。所述外保护组件包括内罩和外罩。所述内罩和外罩彼此联接以限定用于并置所述线束的电线的扁平空间。所述内罩和外罩在所述凸缘周围以U形构造弯曲,从而限定所述凸缘向外装配部。

    用于束线的护环
    2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273333C

    公开(公告)日:2006-09-06

    申请号:CN200310118845.2

    申请日:2003-11-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16/0222 Y10T16/05 Y10T16/063

    Abstract: 一种护环(10),包括:漏斗状部分(12),其具有张开端,狭窄端和圆锥形壁;管状部分(11),从设置在漏斗状部分(12)的狭窄端的环形连接部分(25)向外延伸。漏斗状部分(12)包括选自下述所列装置中的至少一个用于提高束线安装的灵活性和空间可利用性的装置:延伸管状部分(18),用于固定所说束线的聚水区域(A);使沿着漏斗状部分的轴线Z的护环(10)的长度可以减小的结构;具有相互接近排列的第一端部(13a)的多个漏斗肋,该第一端部(13a)围绕管状部分(11)形成环形空间(V)。

    用于束线的护环
    2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511735A

    公开(公告)日:2004-07-14

    申请号:CN200310118845.2

    申请日:2003-11-28

    Inventor: 坂田勉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16/0222 Y10T16/05 Y10T16/063

    Abstract: 一种护环(10),包括:漏斗状部分(12),其具有张开端,狭窄端和圆锥形壁;管状部分(11),从设置在漏斗状部分(12)的狭窄端的环形连接部分(25)向外延伸。漏斗状部分(12)包括选自下述所列装置中的至少一个用于提高束线安装的灵活性和空间可利用性的装置:延伸管状部分(18),用于固定所说束线的聚水区域(A);使沿着漏斗状部分的轴线Z的护环(10)的长度可以减小的结构;具有相互接近排列的第一端部(13a)的多个漏斗肋,该第一端部(13a)围绕管状部分(11)形成环形空间(V)。

    线束布线结构部
    2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648846B

    公开(公告)日:2016-02-24

    申请号:CN201280032971.3

    申请日:2012-02-20

    Abstract: 线束布线结构部的目的在于减少车门内的线束的布线所需的零件的件数。线束布线结构部具备一部分固定于车身并由主路径电线和其他路径电线组合而成的线束以及配置在车门的内部的保护件。保护件具有:收纳部,具有用于将线束引出到车门的内部的引出口部,并具有可供线束迂回的空间地收纳该线束;以及其他路径引导部,将从引出口部引出的线束的其他路径电线引导至与主路径电线不同的沿着收纳部的外表面的路径。

    护环
    30.
    发明授权
    护环 有权

    公开(公告)号:CN101932477B

    公开(公告)日:2013-03-13

    申请号:CN200880125978.3

    申请日:2008-02-01

    Inventor: 奥原崇 坂田勉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16/0222 H02G3/22 Y10T16/05

    Abstract: 一种护环(10),其包括小直径筒部(11)以及与该小直径筒部连续的大直径筒部(13)。这两个筒部通过把用于机动车辆的线束穿过这两个筒部来附接到该线束。小直径筒部(11)插入到车身面板的通孔中。大直径筒部(13)在外周表面上设置有车身接合环形凹部(14)。该凹部(14)适合与车身面板接合。大直径筒部(13)在外周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突条部(20),所述多个突条部(20)沿着大直径筒部的轴向方向从这两个筒部(11、13)之间的连接部延伸到车身接合环形凹部(14)的侧壁,并且沿着大直径筒部的周向方向彼此隔开。每个突条部(20)均包括:接触点(P1),在将护环插入到通孔中时,该接触点(P1)最先与通孔的内周表面接触;越过该接触点(P1)的转折点(P2);位于车身接合环形凹部侧的远端点(P3);以及位于连接部处的近端点(P4)。每个突条部均包括扩径导向倾斜部(20A)和缩径导向倾斜部(20B),该扩径导向倾斜部(20A)与大直径筒部的外周表面平行地从近端点(P4)经过接触点(P1)延伸到转折点(P2),该缩径导向倾斜部(20B)从转折点(P2)延伸到远端点(P3),并且沿着相反的倾斜方向倾斜。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