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638513A
公开(公告)日:2015-05-20
申请号:CN201510101260.2
申请日:2015-03-09
Applicant: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IPC: H01S5/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紧凑化布局的外腔反馈式二极管激光光谱合成光学系统,包括二极管激光器、慢轴转换柱透镜、衍射光栅、聚焦柱透镜和外腔镜,所述衍射光栅位于慢轴转换柱透镜的后焦面上;所述外腔镜与衍射光栅之间设置一个聚焦柱透镜,所述聚焦柱透镜与慢轴转换柱透镜组成透镜组,所述透镜组的等效前焦面位于慢轴转换柱透镜前端一倍焦距以内,且二极管激光器位于透镜组的等效前焦面上,所述外腔镜位于透镜组的等效后焦面;所述二极管激光器发出的激光经过慢轴转换柱透镜、衍射光栅及聚焦柱透镜后,光束将平行出射,且垂直入射到外腔镜上,经外腔镜反射后,激光经过原光路返回原发光单元,形成完整的振荡回路;本发明使二极管激光光谱合成系统减小近一半的尺寸,从而降低了激光器系统的整体体积规模,进一步实现了系统的紧凑化布局。
-
公开(公告)号:CN104143763A
公开(公告)日:2014-11-12
申请号:CN201410412305.3
申请日:2014-08-21
Applicant: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IPC: H01S5/06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抑制互锁模式的二极管激光光谱合成光学系统,包括二极管激光器线阵,从二极管激光器线阵发射的激光光路上还依次包括慢轴转换柱透镜、反射式平面光栅和外腔镜;所述反射式平面光栅与外腔镜之间设置有滤波装置。该二极管激光光谱合成光学系统消除了因互锁模式导致合成激光束远场旁瓣,极大改善了合成光束光束质量,并提高了光谱合成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3804289B
公开(公告)日:2023-06-20
申请号:CN202111104950.5
申请日:2021-09-22
Applicant: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旋转型通水吸收池,包括吸收池本体,所述吸收池本体内设置有可以旋转的转子;所述转子旋转使进入到吸收池本体内的光束照在转子的不同位置;随着转子的不断旋转,使得光束照射在转子上的位置不断改变,实现充分吸收的作用,吸收能力更强;并交错设置多个转子,将对光束能量的平面吸收方式转化为空间吸收方式,降低了单个吸收辐条在单位时间内吸收的热量值,同时通过流动水将沉积在吸收辐条上的热量及时带走,从而在提高了吸收池的峰值吸收功率值和工作时长;在大功率、长时间出光的强激光能量测量中具有独特优势;本发明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
-
公开(公告)号:CN113741024B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110916198.8
申请日:2021-08-11
Applicant: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IPC: G02B26/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对开式连续变密度衰减器装置及其工作方法,所述装置包括:基础框架、线性导轨一、线性导轨二、衰减镜及镜框一、衰减镜及镜框二、齿条一、齿条二、输入齿轮、输出齿轮和电机;线性导轨一和线性导轨二与基础框架下部分固定连接;衰减镜及镜框一和衰减镜及镜框二中设有矩形衰减片并且衰减镜及镜框一和衰减镜及镜框二的下端分别与线性导轨一和线性导轨二滑移连接;齿条一和齿条二分别与衰减镜及镜框一和衰减镜及镜框二的上端固定连接;输入齿轮的轴心与电机的转轴固定连接,并与输出齿轮的上端齿面啮合;输出齿轮的下端齿面分别与齿条一和齿条二啮合。本发明在衰减过程不引入额外转动惯量,并具备高可靠性、低成本、集成化程度等优势。
-
公开(公告)号:CN107045192B
公开(公告)日:2023-01-24
申请号:CN201710182967.X
申请日:2017-03-24
Applicant: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IPC: G02B23/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共孔径望远镜收发光轴校准装置及方法,该方案包括有光源、成像探测系统、第一反射镜、第二反射镜、第三反射镜、发射瞄准镜、电调镜、分光镜、跟踪快反镜、机上激光收发装置和中继传输光路,其中光源、成像探测系统、第三反射镜、发射瞄准镜和电调镜位于望远镜机下,第一反射镜、第二反射镜、分光镜、跟踪快反镜、机上激光收发装置和中继传输光路位于望远镜机上;本方案中可实现共孔径望远镜系统收发光轴的高效校准,光路校准方法简单、快速、精确高(取决于机上激光收发装置和成像探测系统分辨率,一般可达μrad量级),无需人工手动操作,光路校准时间约在数分钟,显著提高了望远镜系统光路检查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4754984A
公开(公告)日:2022-07-15
申请号:CN202210544348.1
申请日:2022-05-19
Applicant: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折反式光瞳光轴传感器,包括前端光学系统,设置于被探测的光瞳面的一侧;光路整合系统,设置于所述前端光学系统的一侧,且接收从光路反射单元反射而出的光束,所述光束由光路整合单元的一端进入并分为两路射出;光瞳探测器,设置于其中一路光束的出口位置,以用于探测光瞳面处的光束截面光斑强度分布,获得光瞳位置处的光束对准误差;光轴探测器,设置于其中另一路光束的出口位置,以用于探测激光束远场光强分布,获得光轴方向误差。本发明提出的折反式光瞳光轴传感器,在一套设备内同时实现了运动平台宽频振动复杂环境搭载激光系统中激光器输出光束相对于望远镜的光瞳位置和光轴方向的测量,尺寸小重量轻,结构紧凑,精度高。
-
公开(公告)号:CN108808436A
公开(公告)日:2018-11-13
申请号:CN201810633900.8
申请日:2018-06-20
Applicant: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IPC: H01S3/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平板合束器的多光束共孔径相干合成装置,本方案包括激光种子源、相位调制器、激光放大器、平板合束器、光电传感器、合成控制器。利用平板合束器将多束激光放大器输出的激光合成为一束,多个光电传感器探测每束激光的合成效率,并通过合成控制器控制相位调制器对激光的相位进行闭环控制,使合成的效率最高,实现高效率、高光束质量激光相干合成输出。本发明可实现激光的高效优质的功率合成,可合成路数无物理限制,一体化合成器件使用方便,适合高功率、紧凑化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5244752A
公开(公告)日:2016-01-13
申请号:CN201510727276.4
申请日:2015-10-30
Applicant: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Inventor: 张凯 , 唐淳 , 颜宏 , 田飞 , 李建民 , 王树峰 , 谢庚辰 , 马毅 , 关有光 , 雒仲祥 , 高清松 , 陈黎 , 罗佳 , 卢飞 , 廖原 , 陈天江 , 王锋 , 何丽 , 马立斌
IPC: H01S3/1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式光谱合成装置的技术方案,该方案包括有激光子束发射器、组束棱镜组、偏振分光镜、多层介质膜光栅和偏振合束镜;激光子束发射器发出的激光子束经过组束棱镜组排列后由偏振分光镜分为P光和S光;P光和S光分别通过在光路上设置多层介质膜光栅进行光谱合成后汇聚在偏振合束镜处输出。该方案采用利用两组多层介质膜光栅光谱组束单元分别实现p偏振光和s偏振光的光谱合成,最后通过偏振合束镜完成复合式功率合成,实现高亮度激光输出,能够克服现有光谱合成装置对光源要求高、光栅难以获得等不足,提高光谱合成装置的实用性,降低制造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3267631A
公开(公告)日:2013-08-28
申请号:CN201310184269.5
申请日:2013-05-20
Applicant: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IPC: G01M11/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测量聚焦非等晕误差的双信标探测系统及测量方法,在人造激光信标回光、自然信标回光共用光路中设置光束选通开关;在分离出的人造激光信标回光光路中设置有与信标高度相匹配的准直透镜;在相对分色镜前表面传输等光程的位置,设置自然信标微透镜阵列、人造激光信标微透镜阵列。利用自然信标无聚焦非等晕误差的特性,选用光束选通开关、分色镜、准直透镜等分别测得同时段、同大气传输路径的人造激光信标回光波面和自然信标回光波面,继而对比得到人造激光信标的聚焦非等晕误差。本发明可适应不同高度人造激光信标、不同大气湍流条件下的测量,测量原理简单,测量精准度高。
-
公开(公告)号:CN102141672A
公开(公告)日:2011-08-03
申请号:CN201110096402.2
申请日:2011-04-18
Applicant: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激光束散角实时调节装置,所述装置中的扩束器次镜、固定楔镜、导轨、扩束器主镜依次固定设置在基座上,固定楔镜的垂直通光面与扩束器次镜相对设置,导轨与固定楔镜的斜通光面平行,平移台设置在导轨上,可调楔镜设置在平移台上,可调楔镜的斜通光面与固定楔镜的斜通光面相对平行设置。平移台搭载可调楔镜沿导轨移动,激光通过可调楔镜的镜片厚度发生变化,从而改变扩束器主次镜之间的光程,达到改变激光束散角的目的。本发明的激光束散角实时调节装置改变激光束散角的过程中,激光发射光轴能够保持稳定,有利于发射激光稳定地照射在目标上。本发明的激光束散角实时调节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合在高精度调焦系统中应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