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牛蒡子苷元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392279B

    公开(公告)日:2011-06-29

    申请号:CN200810121888.9

    申请日:2008-10-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牛蒡子苷元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牛蒡子苷为底物,以黑曲霉CGMCC No.2594发酵产生的β-葡萄糖苷酶酶液为催化剂,于20~50℃、100-200r/min摇床中转化40~64小时,转化液经分离纯化得到所述牛蒡子苷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①反应条件温和、环境友好;②生物催化剂——β-葡萄糖苷酶酶液制备过程简单、不需要复杂的酶蛋白的分离纯化,成本低廉;③操作简便、生物转化效率较高;④生物转化过程易于放大,易于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利用本发明方法生产的牛蒡子苷元摩尔产率可以达到94.7%,产品纯度可达到99.7%。

    酿酒酵母在制备(S)-(-)-3-氯-1-苯丙醇中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1205548A

    公开(公告)日:2008-06-25

    申请号:CN200710161148.3

    申请日:2007-12-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20/58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生物新菌种:酿酒酵母CGMCC No.2230在微生物转化制备(S)-(-)-3-氯-1-苯丙醇中的应用。所述的应用为:以3-氯-1-苯丙酮为底物,以酿酒酵母菌株CGMCC No.2230发酵获得的发酵液再制得的固定化细胞颗粒为生物催化剂,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中,于25~30℃下,转化反应时间为8~72小时,转化液经分离纯化得到产物(S)-(-)-3-氯-1-苯丙醇。该微生物转化方法环境友好,反应条件温和,产物分离简单,底物转化率高,产品纯度好,催化剂可重复利用,适于工业化生产。

    挤出3D打印包衣型缓释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450070B

    公开(公告)日:2022-05-03

    申请号:CN202010202570.4

    申请日:2020-03-2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药物医学领域,涉及一种挤出3D打印包衣型缓释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所述包衣型缓释制剂是以明胶、甘油和水的混合物为基质,加入药物或HPMC得到内芯或包衣,再结合模型切片和打印参数进行挤出3D打印,得到目标包衣型缓释制剂。所述配方具有良好打印性,兼顾“顺利挤出”和“快速沉积”,与现有缓释打印材料相比,降低了体系含水量,增大了样品强度和弹性。优化的包衣模型结构,可解决现有挤出3D打印缓释制剂存在的问题,包括:载药量低、前期突释明显和24h缓释行为不理想。本发明进一步以双氯芬酸钠、氨茶碱、酒石酸美托洛尔和乙酰水杨酸为代表,公开包衣型缓释制剂的应用效果,证明通过调整药物和模型,可实现多种药物的个性化治疗。

    一种具有螺旋形微通道的经皮微针

    公开(公告)号:CN113509636A

    公开(公告)日:2021-10-19

    申请号:CN202110222229.X

    申请日:2021-02-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螺旋形微通道的经皮微针,所述微针包括微针针体及在微针针体表面开设的螺旋形微通道;具有表面螺旋形微通道的经皮微针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将有助于改善微针的皮肤刺入行为,螺纹凹槽可以减小微针与皮肤组织的接触面积,降低微针刺入的阻力,同时增加了针头的拔出力,有效防止微针脱落;微针表面的螺旋形微通道有助于提高微针的载药量及递药效率,尤其针对微纳米尺度的固体或半固体药物颗粒、微球、微囊、凝胶等一种或多种组合物;以上两点最终可大幅度改善经皮微针的质量和药物经皮传输的疗效,提高经皮递送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挤出3D打印包衣型缓释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450070A

    公开(公告)日:2020-07-28

    申请号:CN202010202570.4

    申请日:2020-03-2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药物医学领域,涉及一种挤出3D打印包衣型缓释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所述包衣型缓释制剂是以明胶、甘油和水的混合物为基质,加入药物或HPMC得到内芯或包衣,再结合模型切片和打印参数进行挤出3D打印,得到目标包衣型缓释制剂。所述配方具有良好打印性,兼顾“顺利挤出”和“快速沉积”,与现有缓释打印材料相比,降低了体系含水量,增大了样品强度和弹性。优化的包衣模型结构,可解决现有挤出3D打印缓释制剂存在的问题,包括:载药量低、前期突释明显和24h缓释行为不理想。本发明进一步以双氯芬酸钠、氨茶碱、酒石酸美托洛尔和乙酰水杨酸为代表,公开包衣型缓释制剂的应用效果,证明通过调整药物和模型,可实现多种药物的个性化治疗。

    水稻愈伤组织不对称还原p-苯丙酮类化合物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220348A

    公开(公告)日:2018-06-29

    申请号:CN201711006654.5

    申请日:2017-10-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稻愈伤组织不对称还原p‑苯丙酮类化合物的方法,包括:p‑苯丙酮类化合物标准品的制备、水稻组织提取、培养基的制备、水稻组织对底物的还原、水稻愈伤培养、培养液的缓冲、水稻愈伤对底物的不对称还原。本发明的原料利用常见的植物‑水稻的愈伤组织,本发明所利用的是水稻的种子和根部,其获取途经简单经济,反应试剂普及且成本低廉,反应条件简便且容易实现,对手性药物的制备及绿色化学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生态学意义。

    一种聚三己内酯‑丙三酸给药纳米粒的微通道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049990A

    公开(公告)日:2017-08-18

    申请号:CN201710436916.5

    申请日:2017-06-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三己内酯‑丙三酸给药纳米粒的微通道制备方法,以丙三酸为扩链起始剂,ε‑己内酯高温开环接枝,辛酸亚锡为催化剂,N2保护条件下制备一种两亲性星状聚酯;以姜黄素为模型药物,通过微通道连续成粒技术制备尺寸较小、粒径均一、包封率高的姜黄素‑纳米粒制剂,所得姜黄素‑纳米粒的平均粒径100~300nm,多分散指数小于0.3,包封率大于70%;本发明制得的聚三己内酯‑丙三酸给药纳米粒明显改善了姜黄素在水中的溶解度,形成的纳米载药体系具有缓控释特性,载体材料无毒副作用,适用于口服及静注等多种给药方式;并且,本发明采用的微通道纳米粒方法全程自动化高,可控性强,成粒所需时间短,易于工业放大生产。

    一种聚己内酯‑环糊精给药纳米粒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028913A

    公开(公告)日:2017-08-11

    申请号:CN201710436906.1

    申请日:2017-06-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己内酯‑环糊精给药纳米粒的制备方法:惰性气体保护下,将β‑环糊精、ε‑己内酯、辛酸亚锡混合,于100~140℃下反应8~48h,之后冷却至室温,将反应混合物用二氯甲烷溶解后,滴加到冰乙醚中,沉淀析出,抽滤收集沉淀并干燥,得到聚己内酯‑环糊精星状聚酯;将姜黄素、所得聚己内酯‑环糊精星状聚酯溶于四氢呋喃,作为脂相;将表面活性剂泊洛沙姆188溶于水,作为水相;将所得脂相滴加到水相中,滴完后搅拌10~15h,之后离心,取上清液,即得成品;本发明制备的聚己内酯‑环糊精给药纳米粒明显改善了姜黄素在水中的溶解度,并使其具有缓控释特性,载体材料无毒副作用,适用于口服及静注等多种给药方式。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