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的载荷传递体
    1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624027B

    公开(公告)日:2012-07-25

    申请号:CN200910152028.6

    申请日:2009-07-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N2/4235 B60R7/04 B62D21/157 B62D25/203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不增加构成部件的壁厚的情况下将来自座椅的施加载荷高效地传递到车身地板的载荷传递体。将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储物箱(30)的一对侧壁(31、31)通过呈封闭截面结构的前部加强壁(35)而连接。在一对侧壁(31、31)的比前部加强壁(35)靠近车辆后方一侧,通过呈封闭截面结构的后部加强壁(36)而连接。在侧壁(31、31)上接合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筋(37a)的侧部加强部件(37)。通过侧部加强部件(37)连接前部加强壁(35)和后部加强壁(36)。

    车辆侧部结构
    12.
    发明公开
    车辆侧部结构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8928547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310514875.2

    申请日:2023-05-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侧部结构,能够防止变形过大而导致立柱龟裂。车辆侧部结构包括:立柱,设置于车宽方向的外侧而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且形成为中空结构;第一加强件,设置于所述立柱的内部,且沿着所述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第二加强件,设置于所述立柱的内部中在所述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且在所述车辆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形成为较所述第一加强件短;以及车门铰链,接合于所述立柱在车宽方向上的侧面,其中所述第二加强件在所述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端与所述车门铰链接合,且所述第二加强件在所述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至较所述车门铰链更上方。

    车辆用座椅
    1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361776B

    公开(公告)日:2014-06-04

    申请号:CN201080013332.3

    申请日:2010-03-2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N2/4235 B60N2/4249 B60N2/68 B60R21/20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座椅,具有座椅靠背框架和外侧载荷传递块,座椅靠背框架具有:设在车身的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部框架;设在所述宽度方向内侧的内侧部框架,外侧载荷传递块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向所述宽度方向外方突出,将从所述车身的侧方输入的冲击载荷传递至所述座椅靠背框架。而且,车辆用座椅具有从所述外侧部框架的侧面向所述宽度方向外方突出的突出部。另外,所述突出部被嵌合固定在设于所述外侧载荷传递块上的嵌合孔中。

    车辆用座椅
    1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361776A

    公开(公告)日:2012-02-22

    申请号:CN201080013332.3

    申请日:2010-03-2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N2/4235 B60N2/4249 B60N2/68 B60R21/20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座椅,具有座椅靠背框架和外侧载荷传递块,座椅靠背框架具有:设在车身的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部框架;设在所述宽度方向内侧的内侧部框架,外侧载荷传递块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向所述宽度方向外方突出,将从所述车身的侧方输入的冲击载荷传递至所述座椅靠背框架。而且,车辆用座椅具有从所述外侧部框架的侧面向所述宽度方向外方突出的突出部。另外,所述突出部被嵌合固定在设于所述外侧载荷传递块上的嵌合孔中。

    车辆用的载荷传递体
    1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624027A

    公开(公告)日:2010-01-13

    申请号:CN200910152028.6

    申请日:2009-07-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N2/4235 B60R7/04 B62D21/157 B62D25/203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不增加构成部件的壁厚的情况下将来自座椅的施加载荷高效地传递到车身地板的载荷传递体。将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储物箱(30)的一对侧壁(31、31)通过呈封闭截面结构的前部加强壁(35)而连接。在一对侧壁(31、31)的比前部加强壁(35)靠近车辆后方一侧,通过呈封闭截面结构的后部加强壁(36)而连接。在侧壁(31、31)上接合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筋(37a)的侧部加强部件(37)。通过侧部加强部件(37)连接前部加强壁(35)和后部加强壁(36)。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