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桥位移动式道路护栏
    1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758035B

    公开(公告)日:2015-10-14

    申请号:CN201410019137.1

    申请日:2014-01-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桥位移动式道路护栏,包括若干首尾依次连接的护栏本体和一驱动机构,相邻护栏本体通过一支墩托起连接,在道路中间区域位于各支墩下方横向布置有嵌在路面下的导轨,在各支墩下端设有嵌入至导轨中与导轨滚动连接的主动滚轮,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传动机构,及控制器,通过在道路中间区域间隔一定横向布置有埋在地面下的导轨,主动滚轮嵌入至导轨中可横向移动,由于主动滚轮与导轨的嵌固作用,使得道路护栏作横向移动时平稳,即使存在风的作用力下也不易出现侧翻,提高护栏的可靠性;同时设置一可编程的控制器,设定不同工作模式以控制驱动电机的工作情况,从而实现各护栏本体按要求统一低速横向移动,以免影响车辆的行驶。

    一种水泥桥面黑色化改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374017A

    公开(公告)日:2019-10-25

    申请号:CN201910499410.8

    申请日:2019-06-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泥桥面黑色化改造方法,在服务年限较长的水泥桥面进行黑色化改造,铺筑试验段,并对桥梁承载力进行分析,将超薄磨耗层分别与普通伸缩缝和无缝伸缩缝进行组合,将新材料技术与传统技术手段结合,并通过设计、材料、施工、检测、评估各个方面结合,解决了当前水泥桥面黑色化改造问题,进而改善行车舒适性、景观和减少行车噪音,具有较好的操作性。此发明用于桥梁道路领域。

    一种扶壁板式双排桩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419731A

    公开(公告)日:2017-12-01

    申请号:CN201710664424.1

    申请日:2017-08-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2D17/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扶壁板式双排桩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该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前排支护桩和后排支护桩,前排支护桩的桩顶标高低于后排支护桩的桩顶标高,前排支护桩与后排支护桩之间通过连续的桩顶支撑板相连接,桩顶支撑板与后排支护桩之间沿基坑侧壁方向间隔设有扶壁板,通过降低前排支护桩的桩顶标高,基坑土方开挖至一定深度后才进行前排支护桩的冠梁及第一道内支撑施工,既充分发挥了后排支护桩的抗弯能力,又可以减少位于基坑顶部的1~2道内支撑,加快基坑施工进度;而且,前排支护桩和后排支护桩之间通过施工桩顶支撑板和扶壁板,可将后排支护桩的水平力传递至前排支护桩,提高整个支护结构的整体性和整体刚度。

    一种沥青路面分期实施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012731A

    公开(公告)日:2016-10-12

    申请号:CN201610373917.5

    申请日:2016-05-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1C3/00 E01C3/04 E01C7/3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沥青路面分期实施的方法,用于城市道路路基路面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清除道路的杂填土,对清除后的表面进行碾压;回填路基材料至设计路床顶部;路床顶部实施过渡性路面结构,渡性路面结构在沉降过渡期作为临时路面,待沉降稳定后,再加铺永久性路面结构。本发明顺应软弱地基的沉降规律,对软弱地基仅进行局部处理,对路面结构分期实施,在会出现较大沉降的时间段内,采用与“过渡性”路基具有协调性的过渡性路面结构;待沉降稳定后,在过渡性的路面结构上再加铺永久路面结构。由此,确保了路基和路面结构的协调联动,整个过程仅增加了调平层的那部分沥青层,未引起造价的大幅提升,体现了环保、节约的理念。

    一种公交车停靠站路面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8342940B

    公开(公告)日:2024-04-23

    申请号:CN201810300333.4

    申请日:2018-04-04

    Inventor: 曹建新 熊勇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公交车停靠站路面结构,包括路基,路基上设有一段停车路面和两段混合路面,两段混合路面分别处于停车路面的首尾两端,两混合路面的高度平齐停车路面,两混合路面均包括水泥层和沥青层,停车路面与各水泥层均为钢筋混凝土材质,停车路面与各水泥层之间设有连接网,各水泥层靠近停车路面的一侧高于远离停车路面的一侧。把停车路面作为公交车启动和停止的位置,利用了停车路面抗车辙特性和温度稳定性,混合路面作为行车路面,保留了沥青路面高舒适性的优点,改造后的公交停靠路面使用寿命长、性能稳定、行车舒适。此发明用于道路建设结构领域。

    一种竖直分层的立交结构
    1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755317B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1810787634.4

    申请日:2018-07-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竖直分层的立交结构,包括横向道路、隆起的第一匝道桥和隆起的第二匝道桥,横向道路包括上车行道和下车行道。第一匝道桥和第二匝道桥均为单向车道,第一匝道桥在下车行道的部分车道上形成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第二匝道桥在上车行道的部分车道上形成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两条匝道桥的平面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当横向道路上存在立交结构设置在两个交叉口之间,在进出口的布置上进行优化,可以避免十字路口交通冲突和地面交通在进出口处的压力。这种竖直分层的立交结构,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降低匝道桥对大面积净空的要求,拉开了匝道桥结构与周围建筑的距离避免噪音和震动的影响。此发明用于道路改造领域。

    一种适用于预留空间较小的上下行错层的同心圆立交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9252428B

    公开(公告)日:2023-12-12

    申请号:CN201811078886.6

    申请日:2018-0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预留空间较小的上下行错层的同心圆立交结构,包括高架桥、待设计道路以及若干条匝道,高架桥预设有第一立交接口、第二立交接口及第三立交接口,待设计道路包括左向地面道路和右向地面道路,匝道包括第一匝道、第二匝道及第三匝道,第二匝道连通在第二立交接口与右向地面道路之间,第二匝道的主体部分形成上下错开的圆形匝道;第三匝道连通在第三立交接口与左向地面道路之间,第三匝道的主体部分形成上下错开的圆形匝道;第一匝道与第一立交接口连通后与第三匝道的主体部分接合;第二匝道和第三匝道的主体部分位于右向地面道路的一侧且互为同心圆。该发明可实现短距离内大高度差的有效过渡。

    一种适用于预留空间较小的上下行错层的同心圆立交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9252428A

    公开(公告)日:2019-01-22

    申请号:CN201811078886.6

    申请日:2018-0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预留空间较小的上下行错层的同心圆立交结构,包括高架桥、待设计道路以及若干条匝道,高架桥预设有第一立交接口、第二立交接口及第三立交接口,待设计道路包括左向地面道路和右向地面道路,匝道包括第一匝道、第二匝道及第三匝道,第二匝道连通在第二立交接口与右向地面道路之间,第二匝道的主体部分形成上下错开的圆形匝道;第三匝道连通在第三立交接口与左向地面道路之间,第三匝道的主体部分形成上下错开的圆形匝道;第一匝道与第一立交接口连通后与第三匝道的主体部分接合;第二匝道和第三匝道的主体部分位于右向地面道路的一侧且互为同心圆。该发明可实现短距离内大高度差的有效过渡。

    一种桥梁水泥路面的改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625300A

    公开(公告)日:2018-10-09

    申请号:CN201810376833.6

    申请日:2018-04-25

    Inventor: 曹建新 熊勇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桥梁水泥路面的改造方法,包括以下方法:采用分边施工的方式,封闭半幅路面使形成路线改道;沿桥梁的纵向分别刨除伸缩缝左右两侧范围内的水泥混凝土面层,然后在此范围内铺筑密级配沥青混合料达到原路面标高;沿桥梁的纵向分别刨除更外侧的路面,然后在此范围内铺筑厚度为开级配沥青混合料;待路面表面的温度低于验收标准后开放交通。在改造过程中由于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和原路面标高相同,无需更换伸缩缝,而且密级配沥青混合料进一步往外的路面仅仅是刨除表层,施工噪音小,施工速度快,产生废料少;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和开级配沥青混合料的组合,能有优化桥梁的排水效果。此发明用于桥梁道路领域。

    一种适用于预留空间较小的上下行错层的同心圆立交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09227313U

    公开(公告)日:2019-08-09

    申请号:CN201821513559.4

    申请日:2018-09-1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预留空间较小的上下行错层的同心圆立交结构,包括高架桥、待设计道路以及若干条匝道,高架桥预设有第一立交接口、第二立交接口及第三立交接口,待设计道路包括左向地面道路和右向地面道路,匝道包括第一匝道、第二匝道及第三匝道,第二匝道连通在第二立交接口与右向地面道路之间,第二匝道的主体部分形成上下错开的圆形匝道;第三匝道连通在第三立交接口与左向地面道路之间,第三匝道的主体部分形成上下错开的圆形匝道;第一匝道与第一立交接口连通后与第三匝道的主体部分接合;第二匝道和第三匝道的主体部分位于右向地面道路的一侧且互为同心圆。该实用新型可实现短距离内大高度差的有效过渡。(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