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考虑马氏体相变的铁素体奥氏体双相不锈钢本构模型的建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742934A

    公开(公告)日:2021-12-03

    申请号:CN202111071445.5

    申请日:2021-09-14

    Abstract: 一种考虑马氏体相变的铁素体奥氏体双相不锈钢的本构模型的建立方法。其中包括建立与速度无关的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非热激活应力),也是跨越晶界势垒的力的关系式;基于MTS本构模型的建立铁素体奥氏体双相不锈钢相关的应力关系推导。考虑较低应变率条件下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相变因素,能够更加合理地反映铁素体奥氏体双相不锈钢的抗压强度和应力应变特性,使得对切削过程以及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更加合理。在MTS本构模型的基础下加入了高应变率所产生的粘性应力项,拓宽了本构方程原有的应变率范围,使得对应高速切削过程中得分析更加合理。所建立的双相不锈钢本构模型参数简单易测,便于在有限元仿真中的应用。

    一种自由曲面球头铣削淬硬钢模具过程集成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422648A

    公开(公告)日:2017-12-01

    申请号:CN201710690367.4

    申请日:2017-08-14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自由曲面球头铣削淬硬钢模具过程集成优化方法。基于自由曲面加工特征,对自由曲面加工区域进行了划分。针对曲率过大区域,给出了基于刀工接触区一致性的让刀误差轨迹补偿方法:针对曲面曲率突变区域,给出了基于弦高误差控制的插补步长优化方法;为保证加工效率,针对平缓区域给出了进给率优化方法。形成了球头铣削自由曲面淬硬钢模具加工过程集成工艺优化方法。旨在提高自由曲面淬硬钢模具球头铣削过程的稳定性,保证加工精度的一致性。

    一种双相不锈钢加工方法
    1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8246190B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410100608.5

    申请日:2023-03-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相不锈钢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建立双相材料两相应力求解模型,将双相材料的两相应力区分求解出来;S2:建立考虑刀具前角以及切削用量的两相显微硬度解算模型,揭示刀具前角和切削用量对两相显微硬度的影响规律;S3:揭示刀具前角和切削用量对切屑中两相显微硬度分布特性的影响规律,在两相显微硬度分布一致的条件下,获得刀具前角与切削用量的匹配关系,优化双相不锈钢的加工方法。本发明通过材料力学相关知识,揭示双相材料两相应力分布对两相显微硬度的影响规律。结合显微硬度与塑性应变关系建立考虑刀具前角和切削用量的两相显微硬度解算模型,解决了两相显微硬度分布不确定的问题。

    一种双相不锈钢切削过程数值仿真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095001B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410237864.9

    申请日:2024-03-0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高速切削仿真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双相不锈钢切削过程数值仿真的方法,S1、根据双相材料微观结构特征以及流动应力随应变率的变化规律,选用适合双相材料的黏性本构方程;S2、基于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图像数据,获得双相材料微观组织信息,并使用Python程序提取两相微观组织分布以及取向等,导入到ABAQUS中进行建模;S3、通过VUHARD子程序,对双相材料的MTS本构方程进行二次开发,针对两相不同的物理特性分别赋予符合材料实际的属性;S4、设计切削实验,通过对比切削实验所采集的切削力与仿真所提取的切削力验证仿真模型的准确性。本发明解决了已有方法忽略双相材料微观组织分布、取向以及材料属性从而影响仿真过程准确性的问题。

    一种双相不锈钢加工工艺
    1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246190A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申请号:CN202410100608.5

    申请日:2023-03-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相不锈钢加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S1:建立双相材料两相应力求解模型,将双相材料的两相应力区分求解出来;S2:建立考虑刀具前角以及切削用量的两相显微硬度解算模型,揭示刀具前角和切削用量对两相显微硬度的影响规律;S3:揭示刀具前角和切削用量对切屑中两相显微硬度分布特性的影响规律,在两相显微硬度分布一致的条件下,获得刀具前角与切削用量的匹配关系,优化双相不锈钢的加工工艺。本发明通过材料力学相关知识,揭示双相材料两相应力分布对两相显微硬度的影响规律。结合显微硬度与塑性应变关系建立考虑刀具前角和切削用量的两相显微硬度解算模型,解决了两相显微硬度分布不确定的问题。

    一种双相不锈钢切削过程数值仿真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095001A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410237864.9

    申请日:2024-03-0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高速切削仿真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双相不锈钢切削过程数值仿真的方法,S1、根据双相材料微观结构特征以及流动应力随应变率的变化规律,选用适合双相材料的黏性本构方程;S2、基于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图像数据,获得双相材料微观组织信息,并使用Python程序提取两相微观组织分布以及取向等,导入到ABAQUS中进行建模;S3、通过VUHARD子程序,对双相材料的MTS本构方程进行二次开发,针对两相不同的物理特性分别赋予符合材料实际的属性;S4、设计切削实验,通过对比切削实验所采集的切削力与仿真所提取的切削力验证仿真模型的准确性。本发明解决了已有方法忽略双相材料微观组织分布、取向以及材料属性从而影响仿真过程准确性的问题。

    一种基于两相硬度分布一致性的双相不锈钢加工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16341238B

    公开(公告)日:2024-02-09

    申请号:CN202310278952.9

    申请日:2023-03-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两相硬度分布一致性的双相不锈钢加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S1:建立双相材料两相应力求解模型,将双相材料的两相应力区分求解出来;S2:建立考虑刀具前角以及切削用量的两相显微硬度解算模型,揭示刀具前角和切削用量对两相显微硬度的影响规律;S3:揭示刀具前角和切削用量对切屑中两相显微硬度分布特性的影响规律,在两相显微硬度分布一致的条件下,获得刀具前角与切削用量的匹配关系,优化双相不锈钢的加工工艺。本发明通过材料力学相关知识,揭示双相材料两相应力分布对两相显微硬度的影响规律。结合显微硬度与塑性应变关系建立考虑刀具前角和切削用量的两相显微硬度解算模型,解决了两相显微硬度分布不确定的问题。

    基于Oxley理论建立直角切削等分剪切区模型表征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095773A

    公开(公告)日:2023-11-21

    申请号:CN202311070284.7

    申请日:2023-03-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Oxley理论建立直角切削等分剪切区模型表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从微观位错角度分析奥氏体相与铁素体相的粘性行为,基于两相的粘性效应以及混合法则建立S32760双相不锈钢的粘性本构模型;S2:基于Oxley理论建立直角切削等分剪切区模型,对切削过程中多物理场分布进行预测;S3:基于直角切削实验对本构参数逆向识别修正。本发明综合考虑了切削过程中高温,高应变率的影响,分析粘性效应对切削过程中的影响,为研究切削过程中的粘性效应提供了依据。构建了考虑粘性效应的双相不锈钢本构模型,研究流动应力随应变率的变化规律。解决了已有方法忽略切削过程中的粘性效应从而影响本构模型准确性的问题。

    一种自动铣削装置用铣刀磨损检测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347362A

    公开(公告)日:2020-06-30

    申请号:CN202010298790.1

    申请日:2020-04-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铣削装置用铣刀磨损检测装置,涉及一种铣刀磨损检测装置技术领域,解决了自动铣削装置用铣刀磨损检测装置不能自动夹持固定进行检测,不方便检测不同规格铣刀的问题。一种自动铣削装置用铣刀磨损检测装置,包括支撑壳,所述支撑壳的上端安装有电动滑轨,所述电动滑轨的内侧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一端的上端安装有支撑台,所述支撑台的内侧安装有转盘,所述转盘的下端安装有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的一端安装有传动齿轮组,所述转盘的两侧均安装有弧形夹板,所述弧形夹板的内侧安装有滚珠,所述弧形夹板的一侧安装有第一伸缩柱。本发明自动夹持固定进行检测,不方便检测不同规格铣刀。

    一种淬硬钢自由曲面试件及铣削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10394487A

    公开(公告)日:2019-11-01

    申请号:CN201910692478.8

    申请日:2019-07-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淬硬钢自由曲面试件及铣削工艺,以NURBS曲线设计出自由曲率上表面的淬硬钢试件并提出自由曲面加工刀具轨迹规划方法,采用UG固定轴轮廓铣,基于工件曲面的内蕴几何特征描述,提出内蕴几何特征描述规律曲线驱动、自适应采样点云驱动、基准面投影曲线驱动三种驱动方式耦合的铣削路径规划方法;解决了复杂淬硬钢型面曲率多变,无法直接在制造现场对不同曲率型面进行加工补偿,造成曲面加工表面位置误差波动大,型面尺寸精度下降,无法满足淬硬钢型面加工质量要求的问题,在延长刀具寿命的同时保证了加工精度和效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