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175656A
公开(公告)日:2023-12-05
申请号:CN202311104602.7
申请日:2023-08-30
Applicant: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频率轨迹的新型电力系统支撑能力评估方法,属于电力评估技术领域。解决新型电力系统支撑能量评估受到限制,无法准确评估的问题。包括以下步骤:参考过程的选取;参考过程的频率信息整定计算;构网型储能等效模型建立;采集待评估过程的频率信息;对获取的频率信息进行预处理;结合参考频率轨迹,选定重点监测时段,进行等效惯性时间常数的求取,获得衡量系统惯量支撑能力的量化评估指标。本发明提供的评估方法仅需要采集系统频率变化过程中的少量信息,且对于数据处理的要求不高,可以利用量化评估的方法分析得到新型电力系统的惯性支撑能力大小,具有数据需求较少,评估结果清晰准确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6993434A
公开(公告)日:2023-11-03
申请号:CN202310890421.5
申请日:2023-07-2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6Q30/0601 , G06Q30/0201 , G06F17/18 , G06F17/16 , G06Q50/06 , G06Q50/26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考虑多贡献要素的电力聚合商收益分配方法,本发明所述方法在传统Shapley值法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体量修正因子、不确定性修正因子和碳排放修正因子,综合考虑各电力聚合商的边际贡献、设备容量、不确定性水平和碳排放量,构建了更加完善且适用于多个电力聚合商的利益分配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6484553A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310212526.5
申请日:2023-03-0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6F30/18 , H02J3/00 , G06F30/20 , G06Q10/0631 , G06Q50/06 , G06F113/04 , G06F111/06 , G06F111/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考虑多能互补的微电网优化设计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S100、建立考虑多能互补的微电网结构,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储能装置、电‑氢‑热转换装置和用能负荷;S200、建立考虑多能互补的微电网模型,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模型、储能模型、电氢热转换模型和可控负荷模型;S300、建立考虑多能互补的微电网最优经济规划设计模型;S400、应用非线性规划求解考虑多能互补的微电网最优经济规划设计模型,得到系统内各单元的建设规模和容量配置并应用。本发明充分考虑微电网建设运维费用,为微电网规划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9693030A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411823999.X
申请日:2024-12-1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6Q30/0201 , G06Q10/0631 , G06Q50/02 , G06Q50/06 , G06F18/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含农灌负荷的智能农场虚拟电厂模型及优化调度方法,属于电力系统领域,模型包括:构建基于近邻传播聚类算法的典型场景,构建农业‑电力耦合关系模型,构建农场虚拟电厂运行成本计算模型,优化调度方法能够达成单田平抑、多田错峰、保障生产、整体优化的运行效果,利用智能农场虚拟电厂灵活性资源的调控总成本模型,根据获取的典型场景运行随机优化策略,计算智能农场虚拟电厂灵活性资源的最优调控调度方案,获取日前调度策略。本发明可有效提升智能农场虚拟电厂的调控水平、有效地整合和优化分布式能源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农场虚拟电厂向更加环保、高效、灵活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电力‑农业耦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
公开(公告)号:CN118747692B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0741833.7
申请日:2024-06-11
Applicant: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6Q50/06 , G06Q10/04 , G06Q10/06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多层异构的智慧能源系统的优化协调方法,属于电力系统领域,本发明可降低智慧能源系统的运行成本,提高智慧能源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吸引不同用户群体提供相关服务,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方法包括构建上层优化模型,包含智慧能源系统的负载奖励、用户风险容纳能力、购售电价格、功率、网络、分布式电源输出模型与约束,构建下层优化模型,包含功率平衡、分布式电源输出、柔性负载、储能相关模型与约束;在上层模型和下层模型分别建立后,对上下层优化模型进行重构得到解析解,使得模型直接进行计算。本发明能够协调各类资源高效、经济、绿色运行,从而达到资源高效计算优化调度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8463386B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0565909.5
申请日:2024-05-0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F28D20/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长周期模块化高热密固体蓄热电池及其能量转换模型,属于电力系统领域。所述电热交换装置为高热密介质存储热量提供热功率,所述高热密介质用于存储电热交换装置产生的热能;所述热电转换装置将存储于高热密介质中的热能转换为电能,所述绝热保温层用于隔绝高热密介质与外界空气间的热量传递。本发明基于LSTM算法,分别提出了基于LSTM的电‑热转换效率模型、电‑热转换效率模型,分别用于提升电‑热转换效率、热‑电转换效率计算的准确性。本发明具有制作难度小、成本低的优点,可根据不同场景(新能源容量差异、区域负荷差异、供热需求差异等)需求进行模块化组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9319947A
公开(公告)日:2025-01-17
申请号:CN202411427383.0
申请日:2024-10-1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人机续航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人机巡线自主续航装置,包括:CT取能模块、无线电能传输模块和蓄能模块,其中,CT取能模块设置在目标杆塔的预设分裂导线上,并通过预设分裂导线与预设分裂导线连接,以获取预设分裂导线上的电能;无线电能传输模块设置在预设分裂导线上,通过无线电能传输接收电能,并将电能转换为直流电信号;蓄能模块设置在目标无人机上,并与无线电能传输模块连接,以将直流电信号转换为目标无人机的充电电压。由此,解决了现有自主续航装置取能效率较低、机载较重、还需要考虑绝缘问题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466257B
公开(公告)日:2024-09-13
申请号:CN202410942561.7
申请日:2024-07-1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5B17/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实时安全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数据‑知识互补决策和自动切换的调控方法及装置,其中,方法包括:初始化数据决策模型、专家知识优化决策模型、模型切换控制器、预先搭建的仿真环境;获取历史动作指令和关键安全指标,以训练模型切换控制器;获取当前状态空间输入数据决策模型中,以生成动作指令;利用训练后的模型切换控制器判断动作指令是否满足预设阈值,若不满足,则利用专家知识优化决策模型生成安全可行指令,反之执行动作指令;利用动作或安全可行指令调控仿真环境,以更新数据决策模型,迭代前述更新过程直至满足预设要求,完成了安全实时控制。由此,解决了现有实时控制方法生成的控制指令存在安全风险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589605A
公开(公告)日:2024-09-03
申请号:CN202410773210.8
申请日:2024-06-17
Applicant: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鲁棒优化调度方法,属于电力系统领域,包括: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基础优化调度模型;对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内的可再生能源和负荷预测不确定性进行建模;建立min‑max‑min结构的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两阶段鲁棒优化模型;采用列约束生成算法和强对偶定理对两阶段鲁棒优化模型进行求解,得到最恶劣场景下运行经济性最优的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调度方案。本发明通过对分布式能源,储能及柔性电、热负荷等进行统一管理,考虑系统内可再生能源和负荷预测的不确定性,对多种能源同时进行优化,从而打破能源间相互独立运行的壁垒,促进能源互补、消纳,同时提高了电力系统网络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572736A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2410529784.0
申请日:2024-04-2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配电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能源送出基地的构网型储能优化配置方法及装置,其中,方法包括:获取新能源送出基地的节点等效形式,建立新能源送出基地中外界系统遭受功率扰动与各机组频率变化之间的等效矩阵关系并求取主导特征值,以分析新能源送出基地的频率稳定性得到分析结果,从而以等效矩阵的特征值作为稳定性约束条件,储能电站规划总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进行构网型储能电站的优化配置。由此,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由于新能源基地远离交互点,将构网型储能等调频资源部署在汇集站附近难以充分发挥其调频能力,难以实现频率和电压的平衡调节,无法有效进行改善,增加电网运行失稳的风险等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