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冷器
    1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699947A

    公开(公告)日:2018-10-23

    申请号:CN201680081503.3

    申请日:2016-12-19

    Abstract: 中冷器具备由流路管(21)与翅片(22)层叠配置而成且使流路管内部的冷却介质与流路管外部的增压进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部(23)。冷却介质包含第一冷却介质和温度高于第一冷却介质的第二冷却介质。在流路管内形成有供第一冷却介质流动的第一冷却介质流路(25)和供第二冷却介质流动的第二冷却介质流路(26)。第二冷却介质流路与第一冷却介质流路相比配置于增压进气的上游侧。第二冷却介质流路具有使第二冷却介质进行U形转弯的第二U形转弯部(26d)。第二冷却介质流路中,成为第二U形转弯部的下游侧的下游侧流路(26f)与成为上游侧的上游侧流路(26e)相比位于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在流路管与翅片之间,在与下游侧流路的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最上游部对应的部位设置有热交换抑制部(30)。

    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及热交换器

    公开(公告)号:CN105051481B

    公开(公告)日:2017-03-29

    申请号:CN201480017152.0

    申请日:2014-03-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及热交换器,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包含:组装构成热交换器的多个部件(21、22)的组装工序;及在组装工序之后进行的在构成热交换器的多个部件(21、22)的表面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形成覆膜(30、31、32、33、34、35)的覆膜形成工序。能够通过覆膜抑制产生因腐蚀引起的贯通孔。在组装工序之后进行覆膜形成工序,因此能够防止搬送时、组装时损伤覆膜。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形成覆膜,从而能够在覆膜形成工序时防止在热交换器内部的微细部引起堵塞。

    热电转换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524866C

    公开(公告)日:2009-08-05

    申请号:CN200710127099.1

    申请日:2007-06-28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热电转换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包括连接过程,所述连接过程用于将热交换部件(22、32)分别电连接到热电元件模块(10)的热电元件对;浸渍过程,所述浸渍过程用于将热电元件模块(10)和热交换部件(22、32)浸入浸渍槽中,熔化的绝缘材料设置在所述浸渍槽中;和烘焙过程,所述烘焙过程用于烘焙在浸渍过程中绝缘材料已经施加到其上的热电元件模块(10)和热交换部件(22、32)的组件,从而形成绝缘膜(40)。由此,可以在维持热交换能力和鼓风能力的同时提供电绝缘。

    中冷器
    1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603435A

    公开(公告)日:2018-09-28

    申请号:CN201680081479.3

    申请日:2016-12-19

    Abstract: 中冷器具备由流路管(21)与翅片(22)层叠配置而成且使流路管的内部的冷却介质与流路管的外部的增压进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部(23)。冷却介质包含第一冷却介质和温度高于第一冷却介质的第二冷却介质。在流路管内形成有供第一冷却介质流动的第一冷却介质流路(25)和供第二冷却介质流动的第二冷却介质流路(26)。第二冷却介质流路与第一冷却介质流路相比配置于增压进气的上游侧。第二冷却介质流路具有使第二冷却介质进行U形转弯的第二U形转弯部(26d)。在第二冷却介质流路中,成为第二U形转弯部的下游侧的下游侧流路(26f)与成为上游侧的上游侧流路(26e)相比位于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翅片在与下游侧流路的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最上游部对应的部位设置有热交换抑制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