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332281A
公开(公告)日:2013-10-02
申请号:CN201310306945.1
申请日:2013-07-19
Applicant: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
IPC: B63H1/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右旋单桨船的预旋三角导管,该预旋三角导管呈扇形结构,从螺旋桨后侧看,螺旋桨桨毂纵向中心线左侧从上到下设有第二叶子、第一叶子,右侧设有第三叶子,导板的叶背分别与第一叶子的叶梢、第二叶子的叶梢以及第三叶子的叶梢固定连接;第一叶子与螺旋桨桨毂纵向中心线的夹角范围为70°-75°,第二叶子与螺旋桨桨毂纵向中心线的夹角范围为25°-30°,第三叶子与螺旋桨桨毂纵向中心线的夹角范围为70°-75°。本发明采用桨前预旋原理和加速螺旋桨上部进流,使螺旋桨盘面进流更加均匀的船体节能设备,重点在于降低螺旋桨尾流场因旋转而损失的能量,提高螺旋桨推进效率及减少因尾部流动分离而附加的形状阻力。
-
公开(公告)号:CN102381463A
公开(公告)日:2012-03-21
申请号:CN201110236671.4
申请日:2011-08-17
Applicant: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
IPC: B63H1/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于常规右旋单桨船的桨前反应鳍,属于船体节能设备技术领域。一种桨前反应鳍,从螺旋桨后侧看,螺旋桨桨毂(6)纵向中心线左侧的船尾从上到下设置有第一片鳍(1)、第二片鳍(2)和第三片鳍(3),右侧设置有第四片鳍(4),其中,第一片鳍(1)与纵向中心线的夹角α的范围是46°≤α≤53°,第二片鳍(2)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β的范围是1°≤β≤8°,第三片鳍(3)与纵向中心线的夹角χ的范围是37°≤χ≤44°,第四片鳍(4)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δ的范围是82°≤δ≤89°。采用上述结构,四片鳍中的三片分布在伴流场的低值即高速区域,减少了鳍的阻力对低速区域流动造成的不利影响,而且布置在高速区的鳍在使桨前流场预先旋转的同时,也有利于伴流的均匀化。
-
公开(公告)号:CN218172562U
公开(公告)日:2022-12-30
申请号:CN202222763535.7
申请日:2022-10-20
Applicant: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船用风帆推进装置,其包括风帆和测风部件;风帆包括风帆骨架,风帆骨架上固接有第一转轴,风帆骨架下方设有基座,基座上第一驱动部件;第一转轴连接于第一驱动部件;风帆骨架包括顶端阻流板和下端阻流板;顶端阻流板和下端阻流板之间固设有若干竖向支撑件;竖向支撑件上固设有固定帆体;顶端阻流板和下端阻流板之间还设有可旋转帆体、若干第二转轴和第二驱动部件;其还包括控制处理模块;测风部件、第一驱动部件和第二驱动部件均连接于控制处理模块。本实用新型有效地增加侧风时风帆的推力。
-
公开(公告)号:CN203902828U
公开(公告)日:2014-10-29
申请号:CN201420043474.X
申请日:2014-01-23
Applicant: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
IPC: B63H1/2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右旋单桨船的预旋扇形导管,由第一至第四叶子以及弧形导板组成;从螺旋桨后侧看,螺旋桨桨毂纵向中心线左侧从上到下依次设有第二叶子以及第一叶子,右侧从上到下依次设有第三叶子以及第四叶子,第一叶子与螺旋桨桨毂纵向中心线的夹角范围为70°-80°,第二叶子与螺旋桨桨毂纵向中心线的夹角范围为25°-30°,第三叶子与螺旋桨桨毂纵向中心线的夹角范围为35°-45°,第四叶子与螺旋桨桨毂纵向中心线的夹角范围为70°-80°。与三叶的预旋三角导管相比,第三个叶片起到支撑和加强预旋作用的同时,处于空泡敏感区之外,不会对空泡性能造成负面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203358855U
公开(公告)日:2013-12-25
申请号:CN201320434515.3
申请日:2013-07-19
Applicant: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
IPC: B63H1/2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右旋单桨船的预旋三角导管,该预旋三角导管呈扇形结构,从螺旋桨后侧看,螺旋桨桨毂纵向中心线左侧从上到下设有第二叶子、第一叶子,右侧设有第三叶子,导板的叶背分别与第一叶子的叶梢、第二叶子的叶梢以及第三叶子的叶梢固定连接;第一叶子与螺旋桨桨毂纵向中心线的夹角范围为70°-75°,第二叶子与螺旋桨桨毂纵向中心线的夹角范围为25°-30°,第三叶子与螺旋桨桨毂纵向中心线的夹角范围为70°-75°。本实用新型采用桨前预旋原理和加速螺旋桨上部进流,使螺旋桨盘面进流更加均匀的船体节能设备,重点在于降低螺旋桨尾流场因旋转而损失的能量,提高螺旋桨推进效率及减少因尾部流动分离而附加的形状阻力。
-
公开(公告)号:CN204473116U
公开(公告)日:2015-07-15
申请号:CN201520009249.9
申请日:2015-01-07
Applicant: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
IPC: B63H23/3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船舶螺旋桨的固定结构,尤其涉及一种有效减小船舶阻力和降低船体振动的小尾鳍与螺旋桨轴支架的组合结构,属于船舶设计技术领域。一种小尾鳍与螺旋桨轴支架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螺旋桨,螺旋桨轴系,小尾鳍(4)、轴支架(3);受小尾鳍(4)保护的轴系长度位于轴系的前段,并约占轴系总长的三分之二;所述轴支架(3)设置在轴系后段、接近螺旋桨的位置处。本实用新型降低了螺旋桨振动引起的船体振动,提高了船舶舒适性;缩短了轴系长度,有效提高了轴系效率;合理的小尾鳍和美人架组合方式,有效降低了船舶阻力;相比大尾鳍线型,降低了线型设计和建造工艺难度。
-
公开(公告)号:CN205440823U
公开(公告)日:2016-08-10
申请号:CN201620007849.6
申请日:2016-01-05
Applicant: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
IPC: B63H5/1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转桨前后桨桨毂连接结构,包括共轴设置的前桨、后桨;前桨由船体内部的燃气轮机或电机驱动,后桨由其尾部的电动机吊舱驱动;前桨包括前桨桨叶、前桨桨毂、前桨桨帽;后桨包括后桨桨毂、后桨桨叶;后桨桨毂、前桨桨帽、前桨桨毂的横截面均为圆形;后桨桨毂与前桨桨帽的母线为一段连贯的正弦曲线段,其中后桨桨毂直径大于前桨桨帽的直径;正弦曲线段曲线首尾端的切线与螺旋桨的轴线平行;当驱动前桨的主机工作时,前桨桨毂带动前桨桨叶及前桨桨帽转动,前桨桨叶产生推力,同时向后推出旋转尾流,前桨桨毂附近流动贴合前桨桨帽流向后桨桨毂;驱动后桨的电动机工作时,后桨桨叶转动回收前桨旋转尾流,从而回收能量,前桨桨帽的来流平顺流过。
-
公开(公告)号:CN205417986U
公开(公告)日:2016-08-03
申请号:CN201520397879.8
申请日:2015-06-10
Applicant: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
IPC: B63B1/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70/12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球艏中高速船,尤其涉及一种满足破冰船拖曳航行条件的球艏中高速船,属于球艏中高速船技术领域。一种满足破冰船拖曳航行条件的球艏中高速船,其特征在于:船体长度方向为X轴,宽度方向为Y轴,竖直方向为Z轴;结构吃水水线前端到球艏端点距离为2.5m,结构吃水时球艏距离破冰拖曳船尾部的最小距离为2~3.5m;球艏的45%-65%的长度置于艏垂线之后,保证球艏具有足够的有效长度;通过折角线过渡球艏上部与船体,折角线在X轴方向的投影与垂直于X轴的横剖面的线型的夹角为90~150°,使得过渡线型足够瘦;球艏以上水线的前端点呈尖锐的刀锋形,有利于切开水面,减小破波阻力。
-
公开(公告)号:CN202244050U
公开(公告)日:2012-05-30
申请号:CN201120299912.5
申请日:2011-08-17
Applicant: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
IPC: B63H1/2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装于常规右旋单桨船的桨前反应鳍,属于船体节能设备技术领域。一种桨前反应鳍,从螺旋桨后侧看,螺旋桨桨毂(6)纵向中心线左侧的船尾从上到下设置有第一片鳍(1)、第二片鳍(2)和第三片鳍(3),右侧设置有第四片鳍(4),其中,第一片鳍(1)与纵向中心线的夹角α的范围是46°≤α≤53°,第二片鳍(2)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β的范围是1°≤β≤8°,第三片鳍(3)与纵向中心线的夹角χ的范围是37°≤χ≤44°,第四片鳍(4)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δ的范围是82°≤δ≤89°。采用上述结构,四片鳍中的三片分布在伴流场的低值即高速区域,减少了鳍的阻力对低速区域流动造成的不利影响,而且布置在高速区的鳍在使桨前流场预先旋转的同时,也有利于伴流的均匀化。
-
公开(公告)号:CN204310025U
公开(公告)日:2015-05-06
申请号:CN201420656794.2
申请日:2014-11-05
Applicant: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
IPC: B63H21/1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舵吊舱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舵叶,挂舵臂,吊舱,电动机,螺旋桨;所述挂舵臂安装于船尾,并与舵叶相连接,所述挂舵臂上水平设置吊舱,所述电动机布置在吊舱内,螺旋桨与电动机通过螺旋桨轴相连;电动机接收来自船体的电源和控制信号,驱动螺旋桨。本实用新型将吊舱和舵合二为一,保留了螺旋桨、吊舱等模块,取消了复杂的回转装置,在保证船舶推进性能的同时,可通过舵实现船舶操纵性能。从而既保留了全回转吊舱推进器布置灵活、振动小、噪音低等绝大部分优点,又克服了全回转吊舱推进器构造复杂、价格昂贵的不足,有望在更多船型上得到应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