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涡鳍的组装方法及螺旋桨组件

    公开(公告)号:CN110182306A

    公开(公告)日:2019-08-30

    申请号:CN201910479020.4

    申请日:2019-06-0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消涡鳍的组装方法及螺旋桨组件,涉及船舶技术领域,具体的,消涡鳍的组装方法包括:加工第一定位标记:在螺旋桨的桨毂上,对应于第一定位叶片的位置加工第一定位标记;加工第二定位标记:在消涡鳍的帽体上,对应于与第二定位叶片偏转预设相位角的位置加工第二定位标记;定位安装位置:将消涡鳍帽体上的第二定位标记与螺旋桨桨毂上的第一定位标记对应,以确定消涡鳍的帽体与螺旋桨的桨毂的安装位置。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在船厂现场组装消涡鳍时,只需通过第一定位标记和第二定位标记定位即可,安装过程简单、操作方便,提高了组装效率。

    一种船舶舱室回正装置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523154B

    公开(公告)日:2017-12-12

    申请号:CN201610004915.9

    申请日:2016-01-0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船舶舱室回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船舶舱室包括外舱外壁(1)、球形外舱内壁(2)、球形内舱外壁(3);所述球形内舱外壁(3)与球形外舱内壁(2)之间采用定位了的支撑球(6)隔开,内舱底部设置加重块(4);外舱外壁(1)与外舱内壁(2)之间具有均匀布置的支撑柱(10),其中位于同一直线上的一对支撑柱具有外舱磁极(8),与所述外舱磁极(8)对应的内舱内壁上具有内舱磁极(7),外舱外壁(1)与内舱内壁上均设有磁极开关(9),当人们需要进出仓门时,开启磁极开关(9),外舱磁极(8)与内舱磁极(7)相互吸引,使内外舱门对其并相对静止。

    低振动高效双导管桨前节能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532408A

    公开(公告)日:2020-08-14

    申请号:CN202010492644.2

    申请日:2020-06-0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低振动高效双导管桨前节能装置,包括两第一径向导叶、一第一圆弧导管、一第二圆弧导管和若干第二径向导叶:第一径向导叶沿一艉轴的径向布设且第一径向导叶的第一端固定于艉轴的外围;第二径向导叶沿艉轴的径向布设并位于两第一径向导叶之间,第二径向导叶连接艉轴的外围或通过第一圆弧导管和/或第二圆弧导管连接第一径向导叶;第一圆弧导管和第二圆弧导管分别连接第一径向导叶和第二径向导叶或连接至少两第二径向导叶。本发明的一种低振动高效双导管桨前节能装置,能够充分利用船舶尾部伴流场的水动力特点,提高节能效果,且结构可靠性大大增加,降低了出现结构破坏和共振的风险。

    移动破冰装置及破冰船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923645A

    公开(公告)日:2023-10-24

    申请号:CN202310669894.2

    申请日:2023-06-07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破冰船技术领域,公开了移动破冰装置及破冰船。该移动破冰装置包括导轨、破冰机构和驱动机构,破冰机构包括基座组件和破冰组件,破冰组件设置于基座组件,驱动机构与基座组件传动连接,用于驱动基座组件沿导轨滑动,锁定件能够将基座组件锁定于导轨的任意位置,破冰组件用于破冰。导轨设置于甲板,这种设置使得破冰组件所在的基座组件能够锁定在导轨的任意位置,使得破冰组件能够对甲板周围的冰块均能够进行破除,提升移动破冰装置的破冰范围,进一步确保行船安全。

    桨前节能结构及桨前预旋节能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4056525A

    公开(公告)日:2022-02-18

    申请号:CN202111497311.X

    申请日:2021-12-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桨前节能结构及桨前预旋节能装置,涉及船舶节能技术领域,包括:导叶和折弯部;导叶的一端与船体连接,折弯部设置于导叶的根部,且折弯部与导叶连接,折弯部与导叶形成能够向导叶的顶端引流的导流面。通过在导叶的根部设置折弯部,折弯部的表面弯曲与导叶的表面相配合形成导流面,将导叶根部的液体引流到导叶顶端,充分利用船舶尾部的伴流场,提高节能效果,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导叶无法充分利用船舶尾部伴流场特征,节能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一种外驱动式船用推进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9178268B

    公开(公告)日:2021-02-26

    申请号:CN201811068421.2

    申请日:2018-09-13

    Inventor: 刘洋浩 张艳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外驱动式船用推进系统,包括封装于船体壳体内部的主机轴系部分,以及在船体底部并安装在船体壳体以外的推进器部分;主机轴系部分包括一发动机,发动机转轴上固定有一旋转主轴,旋转主轴上设置有驱动齿轮;推进器部分设有封装推进器的环状管道外壳体,管道外壳体设置有豁口,且在豁口处设置有支撑座用来固定驱动齿轮,管道外壳体内圈固定有推进器管道轴承,推进器管道轴承内圈安装有推进器管道,推进器管道的内圈均匀固定有若干推进器叶片,且推进器管道的外圈固定有推进器管道外齿轮,推进器管道外齿轮与驱动齿轮啮合。本发明提供的推进系统水动力性能优良,同时大大提高了灵活性。

    螺旋桨结构及船舶推进器

    公开(公告)号:CN109018281A

    公开(公告)日:2018-12-18

    申请号:CN201810873533.9

    申请日:2018-08-02

    Inventor: 刘洋浩 卢晨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3H1/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螺旋桨结构及船舶推进器,涉及船舶的技术领域,包括桨毂和桨叶;桨毂内设置有第一管道,每个桨叶内设置有第二管道,第一管道通过多个第二管道与桨叶外空间连通,第一管道可与船体内连通,当桨叶转动时,以通过多个第二管道将船体内的气体传递至每个桨叶可形成空泡的位置;通过在桨叶内部设置通气管道,连通船体内部与螺旋桨吸力面易发生空泡剥蚀的区域,当驱动螺旋桨的主机工作时,通过对目标区域注入适量气体,这样空化生成的水汽在压强够高转为液体时,抽出的气体与桨叶表面的空泡空腔会发生自然融合,注入的空气可以使将要破裂的空泡得以维持,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空泡破裂产生剥蚀并减轻破裂引起的振动的技术问题。

    一种客船舱室结构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523151B

    公开(公告)日:2017-12-15

    申请号:CN201511017840.X

    申请日:2015-12-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客船舱室结构,包括外舱外壁(1)、外舱内壁(2)、内舱外壁(3)、支撑支柱(5);外舱外壁(1)呈方形或多面体形,固定连接在主船体上,外舱内壁(2)呈球形,支撑支柱(5)固定设置在外舱外壁(1)与外舱内壁(2)之间,使两者固定连接;外舱内壁(2)上均匀固定布置球体支座(7),球体支座(7)内部设有支撑球(4),支撑球(4)对其内侧的呈球形的内舱外壁(3)进行支撑,支撑球(4)在内舱外壁(3)的摩擦力作用下可在球体支座(7)内部任意向转动;内舱外壁(3)底部设有加重块(6),在船舶运动过程中,内舱外壁(3)所包围的居住空间由于底部加重块(6)的原因,始终垂直向下,居住空间成为一个自持结构。

    气泡减阻装置及船舶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099779A

    公开(公告)日:2024-12-10

    申请号:CN202411482316.9

    申请日:2024-10-2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船舶减阻装置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气泡减阻装置及船舶。气泡减阻装置包括气体产生器、气泡发生器和气泡破碎器。气体产生器能够产生压缩气体。气泡发生器安装于船舶底部,并与气体产生器连通,压缩气体通过气泡发生器产生第一气泡排出。气泡破碎器位于气泡发生器下游,并与气泡发生器连通。气泡破碎器具有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气泡破碎器处于开启状态时,第一气泡通过气泡破碎器破碎变成第二气泡后,第二气泡流入船舶底部;气泡破碎器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气泡直接排出流入船舶底部,普适性高,减阻效果好;结构操作简单、成本低。船舶包括船本体和上述气泡减阻装置,气泡减阻装置位于船本体底部,使船舶整体运营效率高、成本低。

    船舶用桨后尾涡回收装置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960093A

    公开(公告)日:2021-06-15

    申请号:CN202110434650.7

    申请日:2021-04-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船舶用桨后尾涡回收装置,其设于船体尾部,船体尾部设有螺旋桨和挂舵臂,挂舵臂位于螺旋桨后方;挂舵臂上设有可在螺旋桨旋转时被动旋转的自由叶轮,自由叶轮位于挂舵臂和螺旋桨之间;自由叶轮包括自由叶轮毂部和固设于自由叶轮毂部的自由叶轮叶片;自由叶轮毂部和螺旋桨桨毂不接触;自由叶轮毂部的旋转轴线和螺旋桨桨毂的旋转轴线重合;自由叶轮的直径不小于螺旋桨的直径。本发明在挂舵臂上设置自由叶轮,该自由叶轮无需动力装置进行驱动,仅靠桨盘面内部分回收螺旋桨尾流驱动,实现了更好的节能效果。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