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339019B
公开(公告)日:2015-11-25
申请号:CN201280006546.7
申请日:2012-01-1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 , B62D21/11 , B62D25/082 , B62D25/20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包括前侧车架(16)。前侧车架(16)在其后部,具有随着沿仪表盘下面板(21)趋向车身后方而向下方倾斜的折曲部(29)。下纵梁侧延长部(45)从折曲部(29)的后端向下纵梁(23)侧折曲。折曲了的通道侧延长部(46)向着通道部(24)折曲。下纵梁侧延长部(45)以及通道侧延长部(46)以大致同等的角度分支而构成分支部(48)。在分支部(48)的后方,在下纵梁侧延长部(45)及通道侧延长部(46)之间形成有三角形的荷载支承部(49)。在荷载支承部(49)的前方且折曲部(29)上,设有支承副车架(18)的后端(18b)的后端支承部(59)。
-
公开(公告)号:CN103339019A
公开(公告)日:2013-10-02
申请号:CN201280006546.7
申请日:2012-01-1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 , B62D21/11 , B62D25/082 , B62D25/20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包括前侧车架(16)。前侧车架(16)在其后部,具有随着沿仪表盘下面板(21)趋向车身后方而向下方倾斜的折曲部(29)。下纵梁侧延长部(45)从折曲部(29)的后端向下纵梁(23)侧折曲。折曲了的通道侧延长部(46)向着通道部(24)折曲。下纵梁侧延长部(45)以及通道侧延长部(46)以大致同等的角度分支而构成分支部(48)。在分支部(48)的后方,在下纵梁侧延长部(45)及通道侧延长部(46)之间形成有三角形的荷载支承部(49)。在荷载支承部(49)的前方且折曲部(29)上,设有支承副车架(18)的后端(18b)的后端支承部(59)。
-
公开(公告)号:CN1868786A
公开(公告)日:2006-11-29
申请号:CN200610084663.1
申请日:2006-05-2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R19/3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19/34 , B60R19/24 , B60R21/34 , B60R2019/247
Abstract: 实现铲腿板的小型化轻质化,并且,在确保其铲腿功能的同时尽量减轻与其它汽车碰撞时的车体损伤。由于设置在被托架(21)支承于隔壁(11)的前保险杠(13)的弯曲变形部(13a)下部的铲腿板(26)具有可在冲击载荷超过预定值的情况下变形的能量吸收部(26c),所以,当前保险杠与行人碰撞时,碰撞能量在预定值以下因而铲腿板不会变形,会铲到行人膝盖以下的部分并将行人掀到发动机罩上。另外,当汽车与其它汽车等轻微碰撞,碰撞能量超过预定值时,铲腿板在其能量吸收部处发生变形,因而可避免车体损伤。而且,由于仅在前保险杠的左、右弯曲变形部设置铲腿板,所以,与在整个前保险杠上设置铲腿板的情况相比,重量轻且造价低。
-
公开(公告)号:CN103347773B
公开(公告)日:2016-01-06
申请号:CN201180066078.8
申请日:2011-12-1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4 , B60R19/34
Abstract: 一种车身前部构造(10),具有:形成前侧车架(11)的前部的冲击吸收部(31);和设置在冲击吸收部(31)的内侧壁(43)上的横梁支承部件(22)。冲击吸收部(31)能够压缩变形,并且设定成内侧壁(43)的强度高于外侧壁(51)。横梁支承部件(22)形成为能够与前保险杠横梁(18)相对。前保险杠横梁(18)的截面形状以从左端部(18a)向车宽方向中央增大的方式形成。
-
公开(公告)号:CN102574552B
公开(公告)日:2015-09-02
申请号:CN201080045961.4
申请日:2010-10-2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2018 , B62D25/025 , B62D25/203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构造,所述车身(11)包括:通道横梁(28),沿着在底板(19)上所具有的通道部(18)的下表面向车宽方向延伸;左右的侧车架延伸部(22、22),沿着仪表板(15)的下表面(31、32)从左右的前侧车架(16、16)的后端向后方延伸。该左右的侧车架延伸部分支成下纵梁侧延伸部(43、43)和通道侧延伸部(44、44),其中,下纵梁侧延伸部从后端向车宽方向的外侧且向后方倾斜、并且一直延伸到下纵梁(17、17),通道侧延伸部从后端向车宽方向的内侧且向后方倾斜、并且一直延伸到该通道横梁。该下纵梁侧延伸部的倾斜度和该通道侧延伸部的倾斜实质上相同。
-
公开(公告)号:CN102695631A
公开(公告)日:2012-09-26
申请号:CN201080060573.3
申请日:2010-11-1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R19/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19/18 , B60R2019/18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保险杠构造。保险杠构造在由保险杠梁(15)和安全板(16)形成的中空部(41)中具有内板(42)。安全板(16)组成包括:上板上部(35)、下板(36)、在这些部件上连续的板荷载输入部(37)。内板(42)组成包括:安装在保险杠梁(15)上的安装部(46);与安装部(46)相连且向下方延伸的腿部(48);与腿部(48)相连且与上板(35)大致平行的后支承部(51);与后支承部(51)相连的荷载输入凸缘部(52)。
-
公开(公告)号:CN109070946B
公开(公告)日:2021-01-15
申请号:CN201780026786.6
申请日:2017-04-2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车身前部结构(10)在前围下板(12)安装有加强构件(18)。加强构件(18)的上端部(18a)与踏板组件(16)的安装托架(56)重叠。在前围下板(12)的纵壁(27)与地板通道的交叉部位形成有纵角部。在前围下板(12)的倾斜壁(28)与纵壁(27)的交叉部位形成有横角部。加强构件(18)的拐角部(84)沿着纵角部及横角部设置。拐角部(84)沿着纵角部及横角部弯折成L字状。
-
公开(公告)号:CN103347773A
公开(公告)日:2013-10-09
申请号:CN201180066078.8
申请日:2011-12-1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4 , B60R19/34
Abstract: 一种车身前部构造(10),具有:形成前侧车架(11)的前部的冲击吸收部(31);和设置在冲击吸收部(31)的内侧壁(43)上的横梁支承部件(22)。冲击吸收部(31)能够压缩变形,并且设定成内侧壁(43)的强度高于外侧壁(51)。横梁支承部件(22)形成为能够与前保险杠横梁(18)相对。前保险杠横梁(18)的截面形状以从左端部(18a)向车宽方向中央增大的方式形成。
-
公开(公告)号:CN100434310C
公开(公告)日:2008-11-19
申请号:CN200610084663.1
申请日:2006-05-2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R19/3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19/34 , B60R19/24 , B60R21/34 , B60R2019/247
Abstract: 实现铲腿板的小型化轻质化,并且,在确保其铲腿功能的同时尽量减轻与其它汽车碰撞时的车体损伤。由于设置在被托架(21)支承于隔壁(11)的前保险杠(13)的弯曲变形部(13a)下部的铲腿板(26)具有可在冲击载荷超过预定值的情况下变形的能量吸收部(26c),所以,当前保险杠与行人碰撞时,碰撞能量在预定值以下因而铲腿板不会变形,会铲到行人膝盖以下的部分并将行人掀到发动机罩上。另外,当汽车与其它汽车等轻微碰撞,碰撞能量超过预定值时,铲腿板在其能量吸收部处发生变形,因而可避免车体损伤。而且,由于仅在前保险杠的左、右弯曲变形部设置铲腿板,所以,与在整个前保险杠上设置铲腿板的情况相比,重量轻且造价低。
-
公开(公告)号:CN109070946A
公开(公告)日:2018-12-21
申请号:CN201780026786.6
申请日:2017-04-2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车身前部结构(10)在前围下板(12)安装有加强构件(18)。加强构件(18)的上端部(18a)与踏板组件(16)的安装托架(56)重叠。在前围下板(12)的纵壁(27)与地板通道的交叉部位形成有纵角部。在前围下板(12)的倾斜壁(28)与纵壁(27)的交叉部位形成有横角部。加强构件(18)的拐角部(84)沿着纵角部及横角部设置。拐角部(84)沿着纵角部及横角部弯折成L字状。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