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887881B
公开(公告)日:2020-04-21
申请号:CN201611050806.7
申请日:2016-11-2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从两个蓄电装置以适当的负担分配对电负载进行供电的电力系统。电力供给系统(1)的控制装置(5)控制电力传输电路部(11),以便将第一蓄电装置(2)及第二蓄电装置(3)的输出相对于电负载(100)的要求输出的负担形态变更为根据第二蓄电装置(3)的剩余容量而分类的多个种类的形态。
-
公开(公告)号:CN106467033B
公开(公告)日:2019-07-19
申请号:CN201610663601.X
申请日:2016-08-1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L50/6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L11/1868 , B60L3/0038 , B60L58/20 , B60L2210/10 , Y02T10/7005 , Y02T10/7066 , Y02T10/72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进行蓄电器的充放电也能保证与该蓄电器的充放电相关的控制的成立性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具备:第1蓄电器;与第1蓄电器相比能量重量密度优异且输出重量密度较差的第2蓄电器;对第1蓄电器的输出电压升压并进行电力分配控制的升压部;和通过来自第1蓄电器与所述第2蓄电器中的至少一方的电力来驱动的电动机。在第1、第2蓄电器的电压的二维坐标上,表示第1、第2蓄电器的电压的关系的电压点属于充分满足以下全部条件的区域内:第2蓄电器的电压为电动机的耐压界限值以下;第2蓄电器的电压为升压部以最大升压率将第1蓄电器的电压升压后的值以下;第2蓄电器的电压为升压部以最小升压率将第1蓄电器的电压升压后的值以上。
-
公开(公告)号:CN106467032B
公开(公告)日:2019-06-21
申请号:CN201610645128.2
申请日:2016-08-0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L50/6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J7/0013 , B60L50/90 , B60L58/21 , H02J7/006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利用具备特性不同的2个蓄电器的系统的优势并且系统的稳定性高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具备:第1蓄电器;与第1蓄电器相比,能量重量密度优异且输出重量密度较差的第2蓄电器;对第1蓄电器的输出电压进行升压的升压部;通过从第1蓄电器以及所述第2蓄电器当中的至少一方得到的电力来驱动的电动机;以及连接在第1蓄电器与升压部之间的电气部件。升压部具有对第1蓄电器与电动机或第2蓄电器之间的电流路径进行开闭的开关元件。第2蓄电器的电压比电气部件的动作保证电压高。
-
公开(公告)号:CN107031427B
公开(公告)日:2019-05-03
申请号:CN201610868324.6
申请日:2016-09-2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蓄电器的充电引起的劣化的蓄电装置、输送设备及控制方法。蓄电装置具备:第一蓄电器;第二蓄电器,其与第一蓄电器相比,可蓄电容量相对于充电的耐劣化性优异;电压转换部,其对第二蓄电器的输出电压或从外部电源供给的电力的电压进行转换;以及控制部,其控制电压转换部,以便对第一蓄电器及第二蓄电器中的至少任一方进行充电。控制部控制电压转换部,以便在通过从外部电源供给的电力对第一蓄电器及第二蓄电器中的至少任一方进行充电之前,进行从第二蓄电器向第一蓄电器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
-
公开(公告)号:CN106240340B
公开(公告)日:2018-09-25
申请号:CN201610244959.9
申请日:2016-04-1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K11/02 , B60K1/04 , H01M10/6568 , H01M2/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电源装置,其能够缩短从分支部通往前后电池模块的路径并减小压力损失。车辆用电源装置(1)的冷却回路(100)具备设置在电池壳体(50)的内部的冷却用的内管道(104)。内管道(104)在前部电池模块(31)与后部电池模块(34)之间具有:将制冷剂分流至前部电池模块冷却部(131)和后部电池模块冷却部(134)的第1壳体内分支部(108a);以及一端与第1壳体内分支部(108a)连接并且另一端在车宽方向上从电池壳体(50)的一方连通至电池壳体(50)的外部的第15内管道(104q)。
-
公开(公告)号:CN107031427A
公开(公告)日:2017-08-11
申请号:CN201610868324.6
申请日:2016-09-2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L11/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J7/1492 , H02J7/1423 , Y02T10/92 , B60L11/1851 , B60L11/1861 , B60L11/186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蓄电器的充电引起的劣化的蓄电装置、输送设备及控制方法。蓄电装置具备:第一蓄电器;第二蓄电器,其与第一蓄电器相比,可蓄电容量相对于充电的耐劣化性优异;电压转换部,其对第二蓄电器的输出电压或从外部电源供给的电力的电压进行转换;以及控制部,其控制电压转换部,以便对第一蓄电器及第二蓄电器中的至少任一方进行充电。控制部控制电压转换部,以便在通过从外部电源供给的电力对第一蓄电器及第二蓄电器中的至少任一方进行充电之前,进行从第二蓄电器向第一蓄电器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
-
公开(公告)号:CN104755296B
公开(公告)日:2017-04-05
申请号:CN201380055914.1
申请日:2013-07-0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K1/04 , B60K1/00 , B60K2001/001 , B60K2001/0416 , B60L7/14 , B60L11/1803 , B60L11/1864 , B60L11/1877 , B60L11/1879 , B60L15/007 , B60L2210/10 , B62D21/11 , Y02T10/7005 , Y02T10/7061 , Y02T10/7216
Abstract: 在电动车辆(10)中,电池单元(16)的至少一部分沿着后方隔板(72)的倾斜部(76)设置。电池单元(16)的下端配置在比乘坐人员(60)的臀部点靠下方的位置。在沿车宽方向观察时,以使电池单元(16)的上部与电动机固定件(30a~30c)的一部分在电动车辆(10)的上下方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电动机固定件(30a~30c)。
-
公开(公告)号:CN1829044A
公开(公告)日:2006-09-06
申请号:CN200610054944.2
申请日:2006-02-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沿着轴线方向顺次叠合连接定子环(11)、(12)、(13),使得配置成于轴线(P)同轴。沿着周向顺次排列设定各爪状诱导极(22)、(24)、(26)。在A相后轭(21)的轴向端面与B相后轭(23)的另一方的轴向端面相接触时,通过在轴线方向相隔规定间隔而配置的各爪状诱导极(22)、(24)的基端部彼此,从轴线方向的两侧夹住α相环状绕组(14)而将其固定。在B相后轭(23)的一方的轴向端面与D相后轭(25)的轴向端面相接触时,通过在轴线方向相隔规定间隔而配置的各爪状诱导极(242)、(26)的基端部彼此,从轴线方向的两侧夹住β相环状绕组(15)而将其固定。
-
公开(公告)号:CN111492530A
公开(公告)日:2020-08-04
申请号:CN201880082817.4
申请日:2018-12-2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10/42 , B64C39/02 , B64D27/24 , B64F1/12 , B64F1/36 , G06Q50/06 , H02J3/00 , H02J3/32 , H02J3/38 , H02J7/35 , H02J13/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量系统。该能量系统具备:将可蓄积能量或能量源的可移动蓄能设备以可装卸的方式进行载置的第一载置部;将可移动蓄能设备以可装卸的方式进行载置的第二载置部;获取在具有第一载置部以及第一耗能设备的第一耗能场所和具有第二载置部以及第二耗能设备的第二耗能场所之间铺设的用于供受能量的能量输送线路的异常的异常获取部;在可移动蓄能设备载置于第一载置部的情况下由异常获取部获取到异常时,使可移动蓄能设备从第一载置部脱离,装载该可移动蓄能设备并自律地移动以便向第二载置部载置该可移动蓄能设备的移动体。
-
公开(公告)号:CN107031431B
公开(公告)日:2019-05-03
申请号:CN201611048904.7
申请日:2016-11-2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力供给系统,其能够使用由电负载产生的再生电力以适当的样态对两个蓄电装置进行充电。电力供给系统(1)的控制装置(5)具有如下功能:控制电力传输电路部(11),以便根据表示从电负载(100)输出的再生电力的大小的再生量指标值和第二蓄电装置(3)的剩余容量中的至少任一方,使再生电力中的第一蓄电装置(2)的充电量和第二蓄电装置(3)的充电量的比例变化。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