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539371A
公开(公告)日:2018-01-05
申请号:CN201710485350.5
申请日:2017-06-2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前框架组件及其使用和制造方法。车辆前部的框架组件包括挡风玻璃下梁。阻尼器安装件被布置在所述前部上并且在遭受冲击能量时变形。A柱包括上柱部分和下柱部分,所述上柱部分具有邻近所述挡风玻璃下梁布置的下端,并且所述下柱部分具有邻近所述挡风玻璃下梁布置的上端。接头包括第一接头构件和第二接头构件,所述第一接头构件将所述挡风玻璃下梁连接到所述下柱部分和所述上柱部分并连接到所述阻尼器安装件,所述第二接头构件被包含在所述第一接头构件内并连接到所述挡风玻璃下梁、上柱部分和下柱部分。所述接头被配置成抵抗由于所述冲击能量而导致的变形使得所述阻尼器安装件变形并耗散所述冲击能量。
-
公开(公告)号:CN103958332A
公开(公告)日:2014-07-30
申请号:CN201280057795.9
申请日:2012-10-0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4 , B62D25/02 , B62D25/025 , B62D25/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够加强柱(14)的下部从而确保下部的刚性的车体侧部结构。在车体侧部结构(10)中,遍及侧梁(13)和前柱(14)而连续的闭合截面部(61)被隔板(21)分隔成多个部分。该隔板(21)具备与梁外侧件上壁(33)结合的后端凸缘(74)、与柱外侧件前壁(53)结合的前端凸缘(73)、以及间隔壁部(72)。间隔壁部(72)与梁外侧件侧壁(32)和梁外侧件下壁(34)一起形成第3U字状截面部(78),该第3U字状截面部(78)形成为U字状截面,并且到达柱外侧件前壁(53)。第3U字状截面部(78)与侧梁内侧件(23)一起形成到达柱外侧件前壁(53)的闭合截面延长部(65)。
-
公开(公告)号:CN103958329B
公开(公告)日:2016-11-23
申请号:CN201280057794.4
申请日:2012-10-0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6 , B62D21/157 , B62D25/04 , B62D27/023
Abstract: 在车体上部结构中,上边梁(34)具备:梁凸缘(61),其载置顶板(15);梁纵壁(64),其从梁凸缘(61)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61a)向下方垂下;梁底壁(65),其从梁纵壁(64)的下端(64a)向车宽外侧伸出;以及鼓出部(66),其是为了收纳滑动门(21)用的滑轨(51)而使梁底壁(65)和梁纵壁(64)向车宽中央侧鼓出而形成的。顶拱(16)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16a)与鼓出部(66)结合。第1拱凸缘(71、71)与梁凸缘(61)的下表面(61b)侧结合。第2拱凸缘(72、72)与梁底壁(65)的下表面(65b)侧结合。
-
公开(公告)号:CN103204184B
公开(公告)日:2016-01-06
申请号:CN201210530207.0
申请日:2012-12-0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构造,能够提高车身构造的刚性,并且,能够提高组装作业性。车身构造(12)具备:以能够连结左右的车顶侧轨(28)的前部(28a)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一车顶轨道(32);与第一车顶轨道(32)相比配置于车身后方并连结左右的车顶侧轨(28)的第二车顶轨道(33)。车身构造(12)具备连结第一车顶轨道(32)以及第二车顶轨道(33)的左右的连结部(34)。左右的连结部(34)具备:连结于第一车顶轨道(32)的长度方向的中途的前端部(36);连结于第二车顶轨道(33)的长度方向的中途的后端部(37)。
-
公开(公告)号:CN103204184A
公开(公告)日:2013-07-17
申请号:CN201210530207.0
申请日:2012-12-0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构造,能够提高车身构造的刚性,并且,能够提高组装作业性。车身构造(12)具备:以能够连结左右的车顶侧轨(28)的前部(28a)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一车顶轨道(32);与第一车顶轨道(32)相比配置于车身后方并连结左右的车顶侧轨(28)的第二车顶轨道(33)。车身构造(12)具备连结第一车顶轨道(32)以及第二车顶轨道(33)的左右的连结部(34)。左右的连结部(34)具备:连结于第一车顶轨道(32)的长度方向的中途的前端部(36);连结于第二车顶轨道(33)的长度方向的中途的后端部(37)。
-
公开(公告)号:CN107521563B
公开(公告)日:2019-01-01
申请号:CN201710442994.6
申请日:2017-06-1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支撑结构及其使用和制造方法。一些实施方式涉及一种供车辆使用的支撑结构,所述车辆具有附接有所述支撑结构的框架。所述支撑结构能包括细长柱,所述细长柱限定从中延伸穿过的中空部分。所述细长柱还能限定大致矩形横截面的至少两个矩形通道,所述至少两个矩形通道沿着所述细长柱的伸长方向延伸穿过所述中空部分。所述细长柱还能限定具有非平行四边形横截面的另一个通道,所述另一个通道沿着所述细长柱的伸长方向延伸穿过所述中空部分。
-
公开(公告)号:CN107521563A
公开(公告)日:2017-12-29
申请号:CN201710442994.6
申请日:2017-06-1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4 , B21C23/142 , B62D25/025 , B62D29/008 , B62D25/00 , B62D25/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支撑结构及其使用和制造方法。一些实施方式涉及一种供车辆使用的支撑结构,所述车辆具有附接有所述支撑结构的框架。所述支撑结构能包括细长柱,所述细长柱限定从中延伸穿过的中空部分。所述细长柱还能限定大致矩形横截面的至少两个矩形通道,所述至少两个矩形通道沿着所述细长柱的伸长方向延伸穿过所述中空部分。所述细长柱还能限定具有非平行四边形横截面的另一个通道,所述另一个通道沿着所述细长柱的伸长方向延伸穿过所述中空部分。
-
公开(公告)号:CN103958332B
公开(公告)日:2016-07-06
申请号:CN201280057795.9
申请日:2012-10-0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4 , B62D25/02 , B62D25/025 , B62D25/20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能够加强柱(14)的下部从而确保下部的刚性的车体侧部结构。在车体侧部结构(10)中,遍及侧梁(13)和前柱(14)而连续的闭合截面部(61)被隔板(21)分隔成多个部分。该隔板(21)具备与梁外侧件上壁(33)结合的后端凸缘(74)、与柱外侧件前壁(53)结合的前端凸缘(73)、以及间隔壁部(72)。间隔壁部(72)与梁外侧件侧壁(32)和梁外侧件下壁(34)一起形成第3U字状截面部(78),该第3U字状截面部(78)形成为U字状截面,并且到达柱外侧件前壁(53)。第3U字状截面部(78)与侧梁内侧件(23)一起形成到达柱外侧件前壁(53)的闭合截面延长部(65)。
-
公开(公告)号:CN103958329A
公开(公告)日:2014-07-30
申请号:CN201280057794.4
申请日:2012-10-0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6 , B62D21/157 , B62D25/04 , B62D27/023
Abstract: 在车体上部结构中,上边梁(34)具备:梁凸缘(61),其载置顶板(15);梁纵壁(64),其从梁凸缘(61)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61a)向下方垂下;梁底壁(65),其从梁纵壁(64)的下端(64a)向车宽外侧伸出;以及鼓出部(66),其是为了收纳滑动门(21)用的滑轨(51)而使梁底壁(65)和梁纵壁(64)向车宽中央侧鼓出而形成的。顶拱(16)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16a)与鼓出部(66)结合。第1拱凸缘(71、71)与梁凸缘(61)的下表面(61b)侧结合。第2拱凸缘(72、72)与梁底壁(65)的下表面(65b)侧结合。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