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778754B
公开(公告)日:2011-09-14
申请号:CN200880103165.4
申请日:2008-05-1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2 , B62D25/08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汽车的后部车身构造,能够将备用轮胎配置在车室内,使后撞时的冲击能量的吸收量增大,提高对乘坐者的安全性,并且可靠地保护燃料箱等,为此,在将支承左右后轮的副车架(12)配置在左右的下纵梁(2、3)后方而成的汽车的车身构造中,具有:从所述两下纵梁(2、3)向车身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后侧架(6、7);后底板(11),形成有在所述两后侧架(6、7)之间向下方突出而成的备用轮胎盘(10);至少一根后中央车架(21、22),沿所述备用轮胎盘(10)的底壁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后中央车架(21、22)在所述副车架(12)的部件的后方配置在与所述副车架部件(12)大致同一高度的位置上。
-
公开(公告)号:CN103958329B
公开(公告)日:2016-11-23
申请号:CN201280057794.4
申请日:2012-10-0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6 , B62D21/157 , B62D25/04 , B62D27/023
Abstract: 在车体上部结构中,上边梁(34)具备:梁凸缘(61),其载置顶板(15);梁纵壁(64),其从梁凸缘(61)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61a)向下方垂下;梁底壁(65),其从梁纵壁(64)的下端(64a)向车宽外侧伸出;以及鼓出部(66),其是为了收纳滑动门(21)用的滑轨(51)而使梁底壁(65)和梁纵壁(64)向车宽中央侧鼓出而形成的。顶拱(16)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16a)与鼓出部(66)结合。第1拱凸缘(71、71)与梁凸缘(61)的下表面(61b)侧结合。第2拱凸缘(72、72)与梁底壁(65)的下表面(65b)侧结合。
-
公开(公告)号:CN103958329A
公开(公告)日:2014-07-30
申请号:CN201280057794.4
申请日:2012-10-0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6 , B62D21/157 , B62D25/04 , B62D27/023
Abstract: 在车体上部结构中,上边梁(34)具备:梁凸缘(61),其载置顶板(15);梁纵壁(64),其从梁凸缘(61)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61a)向下方垂下;梁底壁(65),其从梁纵壁(64)的下端(64a)向车宽外侧伸出;以及鼓出部(66),其是为了收纳滑动门(21)用的滑轨(51)而使梁底壁(65)和梁纵壁(64)向车宽中央侧鼓出而形成的。顶拱(16)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16a)与鼓出部(66)结合。第1拱凸缘(71、71)与梁凸缘(61)的下表面(61b)侧结合。第2拱凸缘(72、72)与梁底壁(65)的下表面(65b)侧结合。
-
公开(公告)号:CN101778754A
公开(公告)日:2010-07-14
申请号:CN200880103165.4
申请日:2008-05-1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2 , B62D25/08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汽车的后部车身构造,能够将备用轮胎配置在车室内,使后撞时的冲击能量的吸收量增大,提高对乘坐者的安全性,并且可靠地保护燃料箱等,为此,在将支承左右后轮的副车架(12)配置在左右的下纵梁(2、3)后方而成的汽车的车身构造中,具有:从所述两下纵梁(2、3)向车身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后侧架(6、7);后底板(11),形成有在所述两后侧架(6、7)之间向下方突出而成的备用轮胎盘(10);至少一根后中央车架(21、22),沿所述备用轮胎盘(10)的底壁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后中央车架(21、22)在所述副车架(12)的部件的后方配置在与所述副车架部件(12)大致同一高度的位置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