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续变后缘弯度翼面

    公开(公告)号:CN114275142B

    公开(公告)日:2023-08-25

    申请号:CN202210037086.X

    申请日:2022-01-1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续变后缘弯度翼面,属于飞行器结构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大面积使用整块的柔性蒙皮,造成承载能力差,不适于高速或者高动压的飞行状态的问题。该翼面包括:翼肋、N对旋转关节、桁条、SMA丝、加热模块和金属蒙皮;两个后缘翼肋上对称设置所述N对旋转关节,所述N对旋转关节将后缘翼面划分为N+1个部分,每个翼面部分上均设置金属蒙皮;各翼面部分对应的各对旋转关节之间安装所述桁条;所述桁条上均设置有SMA丝,所述SMA丝一端固定在前缘主梁上,另一端与加热模块固定相连,SMA丝中间部分与桁条连接,通过SMA丝带动桁条运动,桁条带动两侧的旋转关节转动,进而带动各翼面部分旋转。

    一种连续变后缘翼面的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291287B

    公开(公告)日:2023-08-01

    申请号:CN202210037092.5

    申请日:2022-01-1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续变后缘弯度翼面设计方法,属于变体飞行器结构设计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为了实现翼面弯度变化而使用整块柔性蒙皮,承载能力差不适于高速或者高动压飞行状态的问题。该方法包括:获取后缘翼面的中弧线和弦线的弦长,在两个翼肋上设置N对旋转关节将翼面划分为N+1个部分,各翼面部分对应的翼肋中间安装有桁条;各对旋转关节带动该对旋转关节至后缘内的翼面部分旋转;确定中弧线的预测偏转轨迹,根据预测偏转轨迹确定各对旋转关节的偏转角度;根据各对旋转关节的偏转角度,确定各翼面部分对应的SMA丝参数,将各SMA丝一端固定在前缘主梁上,另一端穿过桁条后与前缘主梁另一端的加热模块相连;将各翼肋部分、桁条与金属蒙皮连接。

    一种连续变后缘翼面的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291287A

    公开(公告)日:2022-04-08

    申请号:CN202210037092.5

    申请日:2022-01-1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续变后缘弯度翼面设计方法,属于变体飞行器结构设计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为了实现翼面弯度变化而使用整块柔性蒙皮,承载能力差不适于高速或者高动压飞行状态的问题。该方法包括:获取后缘翼面的中弧线和弦线的弦长,在两个翼肋上设置N对旋转关节将翼面划分为N+1个部分,各翼面部分对应的翼肋中间安装有桁条;各对旋转关节带动该对旋转关节至后缘内的翼面部分旋转;确定中弧线的预测偏转轨迹,根据预测偏转轨迹确定各对旋转关节的偏转角度;根据各对旋转关节的偏转角度,确定各翼面部分对应的SMA丝参数,将各SMA丝一端固定在前缘主梁上,另一端穿过桁条后与前缘主梁另一端的加热模块相连;将各翼肋部分、桁条与金属蒙皮连接。

    一种连续变后缘弯度翼面

    公开(公告)号:CN114275142A

    公开(公告)日:2022-04-05

    申请号:CN202210037086.X

    申请日:2022-01-1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续变后缘弯度翼面,属于飞行器结构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大面积使用整块的柔性蒙皮,造成承载能力差,不适于高速或者高动压的飞行状态的问题。该翼面包括:翼肋、N对旋转关节、桁条、SMA丝、加热模块和金属蒙皮;两个后缘翼肋上对称设置所述N对旋转关节,所述N对旋转关节将后缘翼面划分为N+1个部分,每个翼面部分上均设置金属蒙皮;各翼面部分对应的各对旋转关节之间安装所述桁条;所述桁条上均设置有SMA丝,所述SMA丝一端固定在前缘主梁上,另一端与加热模块固定相连,SMA丝中间部分与桁条连接,通过SMA丝带动桁条运动,桁条带动两侧的旋转关节转动,进而带动各翼面部分旋转。

    一种飞行器的滑翔控制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650261B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2011371247.6

    申请日:2020-11-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飞行器的滑翔控制方法及装置。方法包括:飞行器处于滑翔状态时,获取飞行器上的实时空速的分量、迎角的角速度和飞行高度;根据实时空速的分量、迎角的角速度和飞行高度确定飞行器的控制模式。装置包括:上升气流状态估计模块,用于飞行器处于滑翔状态时,获取飞行器上的实时空速的分量、迎角的角速度和飞行高度;模式切换模块,用于根据实时空速的分量、迎角的角速度和飞行高度确定飞行器的控制模式。本发明提供的飞行器可以在上升气流中盘旋上升,通过爬升高度将风能转化为自身的重力势能,在脱离上升气流后通过重力滑翔实现持久飞行,从而提高飞行器的续航能力。

    一种测压耙及其稳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267313B

    公开(公告)日:2021-09-14

    申请号:CN202110811806.9

    申请日:2021-07-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测压耙及其稳定方法,用于解决在风洞试验过程中,测压耙的总压管、静压管摆动所带来的试验精度降低的问题。该测压耙包括耙体、测量组件,所述测量组件为至少两组且测量组件布置于耙体上;所述测量组件包括总压管、静压管、第一稳压装置、第二稳压装置,所述总压管为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稳压装置的第一侧边连接管套设在总压管上且第一稳压装置能与总压管保持相对静止;所述第二侧边连接管套设在总压管上且第二稳压装置能与总压管保持相对静止,所述第三侧边连接管套设在静压管上且第二稳压装置能与静压管保持相对静止。采用本发明,相同状态不同车次试验的重复性吻合很好,计算的出口Ma数和内流阻力系数精度得到明显提升。

    一种测压耙及其稳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267313A

    公开(公告)日:2021-08-17

    申请号:CN202110811806.9

    申请日:2021-07-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测压耙及其稳定方法,用于解决在风洞试验过程中,测压耙的总压管、静压管摆动所带来的试验精度降低的问题。该测压耙包括耙体、测量组件,所述测量组件为至少两组且测量组件布置于耙体上;所述测量组件包括总压管、静压管、第一稳压装置、第二稳压装置,所述总压管为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稳压装置的第一侧边连接管套设在总压管上且第一稳压装置能与总压管保持相对静止;所述第二侧边连接管套设在总压管上且第二稳压装置能与总压管保持相对静止,所述第三侧边连接管套设在静压管上且第二稳压装置能与静压管保持相对静止。采用本发明,相同状态不同车次试验的重复性吻合很好,计算的出口Ma数和内流阻力系数精度得到明显提升。

    一种仿生扑翼飞行器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407277A

    公开(公告)日:2021-02-26

    申请号:CN202011372473.6

    申请日:2020-11-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仿生扑翼飞行器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两侧的扑翼、设置在机架中部的扑翼驱动机构和设置在机架尾部的尾翼机构;扑翼驱动机构包括:竖向设置的蜗杆、用于驱动蜗杆旋转的驱动电机、设置在蜗杆两侧的蜗轮和固定连接两个蜗轮中心的两个摇臂;扑翼包括:摆杆和内翼;内翼包括:多个内翼骨架、贯穿多个内翼骨架的上杆和下杆;内翼骨架与上杆固定连接,上杆转动支承于机架上,上杆和下杆的一端分别铰接于摆杆的上端和中部;两个摆杆的下端分别铰接至摇臂;机架的尾部通过连接杆与尾翼机构固定连接。本发明能够有效降低仿生扑翼飞行器的体积,通过更加简便的结构从而降低仿生扑翼飞行器的占用空间并提升稳定性。

    一种旋转变后掠弹翼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4295012B

    公开(公告)日:2023-11-03

    申请号:CN202111564636.5

    申请日:2021-12-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旋转变后掠弹翼,包括形状记忆合金丝、弹翼、转轴、驱动模块、驱动加热系统,所述弹翼与处于弹身内部的驱动模块固定连接,所述转轴穿过驱动模块固定到弹身上,所述驱动模块带动弹翼绕转轴转动,在驱动模块和弹身内部某一固定位置之间连接形状记忆合金丝,所述驱动加热系统加热形状记忆合金丝,所述形状记忆合金丝长度变化、带动驱动模块转动。该旋转变后掠弹翼,采用形状记忆合金丝驱动弹翼变后掠角方式,实现多次重复变后掠角,且可以停留在任意后掠角度,整个驱动装置体积小、结构重量轻,有利于弹体减重。

    一种剪切变后掠翼面及其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291250B

    公开(公告)日:2023-11-03

    申请号:CN202111564620.4

    申请日:2021-12-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剪切变后掠翼面及其设计方法,该翼面包括内翼和外翼,所述内翼与机身固定;所述外翼包括平行的至少三根梁和布设在多根梁之间的若干翼肋,所述翼肋与梁采用销轴连接,所述翼肋、梁绕销轴转动;所述外翼一端伸入内翼内部,每根梁装配到与内翼固定的一个转轴上,多个转轴按沿来流方向的直线布置;一根梁延伸到机身内部,连接到驱动机构上。本发明翼肋在变后掠过程中始终保持与来流方向平行,即翼型始终保持与来流方向平行,保持了翼型良好的气动特性,在飞行中保证了飞行器在不同后掠角状态下都具有较高的气动效率和低阻力特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