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444006A
公开(公告)日:2017-12-08
申请号:CN201710385303.3
申请日:2017-05-26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B60B7/06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用以防止盘式制动器由于风和雨而生锈的车轮盖。车轮盖包括盖本体、中心件和止动件。中心件的筒状部穿过形成在盖本体中的接合孔插入到车轮的装饰物安装孔中。在该插入中,设置在筒状部上的接合钩状部与装饰物安装孔的内周表面接触以将车轮盖保持在车轮。随后将止动件插入到在中心件的接合钩状部与筒状部的外周表面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因此,止动件和刚性的筒状部接收当车轮盖从车轮移除时作用在接合钩状部上的力。这种结构能够防止水进入装饰物安装孔的内周表面与接合钩状部之间的区域中并且防止接合钩状部变形,从而使得车轮盖难以从车轮移除。
-
公开(公告)号:CN107444006B
公开(公告)日:2020-07-24
申请号:CN201710385303.3
申请日:2017-05-26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B60B7/06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用以防止盘式制动器由于风和雨而生锈的车轮盖。车轮盖包括盖本体、中心件和止动件。中心件的筒状部穿过形成在盖本体中的接合孔插入到车轮的装饰物安装孔中。在该插入中,设置在筒状部上的接合钩状部与装饰物安装孔的内周表面接触以将车轮盖保持在车轮。随后将止动件插入到在中心件的接合钩状部与筒状部的外周表面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因此,止动件和刚性的筒状部接收当车轮盖从车轮移除时作用在接合钩状部上的力。这种结构能够防止水进入装饰物安装孔的内周表面与接合钩状部之间的区域中并且防止接合钩状部变形,从而使得车轮盖难以从车轮移除。
-
公开(公告)号:CN115195679B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210338789.6
申请日:2022-04-01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抑制搭载有车辆用制动系统的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姿势的变化。在本车辆用制动系统中,在施加于前轮侧和后轮侧中的一方侧的再生制动力达到允许再生制动力之后,使另一侧的摩擦制动力增加至比达到实际制动力分配线的制动力小的制动力,之后,使一方侧的摩擦制动力和另一方侧的摩擦制动力以接近实际制动力分配线的方式增加。由此,与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车身的前后方向上的姿势的变化。
-
公开(公告)号:CN115593413A
公开(公告)日:2023-01-13
申请号:CN202210697298.0
申请日:2022-06-20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JP)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控制系统。控制装置构成为:当在停车状态、或者在车速从停车状态起算不超过规定车速地行驶的微速行驶状态下接收到转向请求的情况下,执行以转向轮的后倾角减少的方式控制驱动力赋予装置、或者驱动力赋予装置和制动力赋予装置的后倾角变更控制,控制装置在后倾角变更控制中对前轮和后轮中的一个轮赋予朝向另一轮的方向的驱动力,对另一轮赋予制动力或者朝向一个轮的方向的驱动力,以便成为响应于与加减速相关的请求的停车状态或者微速行驶状态。
-
公开(公告)号:CN117429500A
公开(公告)日:2024-01-23
申请号:CN202310893670.X
申请日:2023-07-20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竹田伦彦
IPC: B62D5/04 , B62D6/00 , B62D15/02 , B62D103/00 , B62D113/00 , B62D137/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检测由弯曲方向的负荷产生的转舵轴的异常的转向系统。在本发明中,控制器被配置为执行:输入判定处理(S101),基于前后加速度来判定外力向车辆的输入的有无;位置确定处理(S102),在有外力的输入的情况下,基于各轮胎(81~84)的气压来确定多个轮胎中作为输入了外力的轮胎的输入轮胎;负荷运算处理(S103),在输入轮胎是转舵轮(91、92)的轮胎的情况下,运算车辆的减速度或获取减速度的信息,基于前后加速度与减速度的差来运算输入轮胎通过外力而受到的负荷;以及异常判定处理(S104),基于负荷和转舵角来判定转舵轴(511)的异常的有无。
-
公开(公告)号:CN115195679A
公开(公告)日:2022-10-18
申请号:CN202210338789.6
申请日:2022-04-01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抑制搭载有车辆用制动系统的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姿势的变化。在本车辆用制动系统中,在施加于前轮侧和后轮侧中的一方侧的再生制动力达到允许再生制动力之后,使另一侧的摩擦制动力增加至比达到实际制动力分配线的制动力小的制动力,之后,使一方侧的摩擦制动力和另一方侧的摩擦制动力以接近实际制动力分配线的方式增加。由此,与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车身的前后方向上的姿势的变化。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