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623649A
公开(公告)日:2022-06-14
申请号:CN202210531780.7
申请日:2022-05-17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设备设计与测试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高速风洞试验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连续式风洞气流温度冷却系统。该冷却系统包括位于风洞内部的热交换设备和位于风洞外部的循环水系统;循环水系统包括水池、冷却塔和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的前段为热侧,板式换热器的后段为冷侧,板式换热器的热侧和冷侧进行热量交换;热侧与热交换设备之间通过闭式回水水路、闭式供水水路构成闭式水路;冷侧与水池、冷却塔、开式供水水路、开式回水水路构成开式水路。该冷却系统采用开式水路与闭式水路相组合的形式,既能保证狭小水流流道的冷却要求,又能降低建设、运行和维护成本;能够满足连续式风洞大功率、宽工况、高精度的综合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6337176B
公开(公告)日:2023-07-21
申请号:CN202310580613.6
申请日:2023-05-23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设备设计与测试技术研究所
IPC: G01F22/0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真空系统设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大型水环泵并联真空系统的抽气量测试方法。本发明的大型水环泵并联抽气量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建立大型水环泵并联真空系统的拓扑结构;建立抽气量测试系统;进行抽气量测试试验;估算大型水环泵并联真空系统的抽气量。本发明的大型水环泵并联抽气量测试方法能够实现用小型水环泵代替大型水环泵,用较少的小型水环泵的数量评估具有较多的大型水环泵的大型水环泵并联真空系统抽气量,用合理高效的试验流程达到了测试目的,提高了试验效率,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6337176A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310580613.6
申请日:2023-05-23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设备设计与测试技术研究所
IPC: G01F22/0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真空系统设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大型水环泵并联真空系统的抽气量测试方法。本发明的大型水环泵并联抽气量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建立大型水环泵并联真空系统的拓扑结构;建立抽气量测试系统;进行抽气量测试试验;估算大型水环泵并联真空系统的抽气量。本发明的大型水环泵并联抽气量测试方法能够实现用小型水环泵代替大型水环泵,用较少的小型水环泵的数量评估具有较多的大型水环泵的大型水环泵并联真空系统抽气量,用合理高效的试验流程达到了测试目的,提高了试验效率,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4858403A
公开(公告)日:2022-08-05
申请号:CN202210531784.5
申请日:2022-05-17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设备设计与测试技术研究所
IPC: G01M9/0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高速风洞试验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连续式风洞气流温度冷却方法。该冷却方法包括打开热交换设备;启动循环水系统,依次启动开式水路、闭式水路;启动连续式风洞;热气流和冷气流在洞体回路中循环往复,进行风洞试验;风洞试验结束,依次关闭循环水系统、热交换设备。该冷却方法采用开式水路与闭式水路相组合的形式,既能保证狭小水流流道的冷却要求,又能降低建设、运行和维护成本;能够满足连续式风洞大功率、宽工况、高精度的综合要求。还可为类似回流式实验设备的气流冷却提供参考方案,能够推广应用于回流壳体中高温空气的冷却与温度调节技术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4858403B
公开(公告)日:2023-03-10
申请号:CN202210531784.5
申请日:2022-05-17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设备设计与测试技术研究所
IPC: G01M9/0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高速风洞试验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连续式风洞气流温度冷却方法。该冷却方法包括打开热交换设备;启动循环水系统,依次启动开式水路、闭式水路;启动连续式风洞;热气流和冷气流在洞体回路中循环往复,进行风洞试验;风洞试验结束,依次关闭循环水系统、热交换设备。该冷却方法采用开式水路与闭式水路相组合的形式,既能保证狭小水流流道的冷却要求,又能降低建设、运行和维护成本;能够满足连续式风洞大功率、宽工况、高精度的综合要求。还可为类似回流式实验设备的气流冷却提供参考方案,能够推广应用于回流壳体中高温空气的冷却与温度调节技术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9147211B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411604147.1
申请日:2024-11-12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预估风洞模型支杆系统动稳定性及颤振边界的方法,属于风洞试验领域,包括:S1、以风洞模型为对象,建立考虑支杆的动力学模型;S2、基于S1得到的动力学模型以及设定的参数值,预估风洞模型支杆系统的颤振边界动压q;S3、将实际风洞试验过程中的运行动压q0与颤振边界动压q进行对比,以判断风洞模型支杆系统在整个试验过程中的动稳定性。本发明提出一种预估风洞模型支杆系统动稳定性及颤振边界的方法,能够降低常规测力风洞试验时突然因失速颤振导致振动发散的风险,防止因试验风险评估不充分而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对常规测力风洞试验设计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9245927A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411755531.1
申请日:2024-12-03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洞负压工况压力传感器初读数标定装置及方法,装置包括高精度压力控制器、不同量程高精度绝对压力传感器、真空泵、气体缓冲罐、零泄露电磁换向阀及配套密封管路等部分。本发明可实现0.01%级精度数据稳定采集,能够为风洞流场的精准控制和模型气动参数的精确测量提供重要基础保障。本发明通过远程控制电磁阀切换控制,实现了试验压力和标定压力通道的在线原位切换,进而实现了低量程压力传感器采初读数现场标定方法,解决了常规大气压力环境下下无法对低量程压力传感器采初读数现场标定的难题,降低了传感器间系统偏差,也降低了传感器压力真值与被测压力的偏差,提高了压力测量的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124553A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411604149.0
申请日:2024-11-12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预估风洞模型支杆系统静稳定性及静发散动压的方法,涉及风洞试验领域,包括:S1、以风洞模型支杆系统为对象,建立考虑模型及支杆结构参数的静力学模型;S2、基于S1得到的静力学模型以及设定的参数值,预估风洞模型支杆系统的静发散临界动压q;S3、将实际风洞试验过程中的运行动压q0与静发散临界动压q进行对比,以判断风洞模型支杆系统在整个试验过程中的静稳定性。本发明提供一种预估风洞模型支杆系统静稳定性及静发散动压的方法,给出了模型支杆系统发散临界动压的计算方法,该方法能够在试验开展之前的设计阶段,分析试验过程中模型支杆系统的静稳定性,并快速预估模型支杆系统发生静发散时的动压。
-
公开(公告)号:CN118329363A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2410749018.5
申请日:2024-06-12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IPC: G01M9/0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风洞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丝杠可伸缩和旋转的风洞部段锁紧机构及其使用方法。风洞部段锁紧机构包括机构本体,机构本体为方形体,机构本体的上、下表面贯穿伸缩丝杠,机构本体的左、右表面贯穿机构输入轴,伸缩丝杠与机构输入轴之间通过蜗轮蜗杆机构配合传动;伸缩丝杠的下端连接防转装置,防转装置用于阻止伸缩丝杠转动,辅助伸缩丝杠上下移动,还用于驱动伸缩丝杠绕自身轴线转动。使用方法驱动伸缩丝杠不仅能够实现沿轴线方向的伸缩运动,还能够实现绕自身轴线的转动运动。风洞部段锁紧机构及其使用方法采用单台风洞部段锁紧机构完成了伸缩丝杠的伸缩和旋转运动,缩减了风洞部段锁紧机构的占用空间,满足风洞部段精准定位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6718065A
公开(公告)日:2023-09-08
申请号:CN202310998582.6
申请日:2023-08-09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高速风洞试验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大型连续式风洞气温均匀性控制的水冷管道安装方法。安装方法包括安装进水总管、安装一级进水支管、安装下方二级进水支管、安装上方二级进水支管、安装上方回水管、安装下方回水管和安装回水总管。冷却水管道安装方法通过管道的创新布局,实现了换热模块水侧流量的一致性,进而保证通过换热模块空气的温度均匀性;通过多种角度的弯管设计,补偿冷却水温度交替变化引起的管道热变形;通过下方回水管的U型抬升设计,使下层换热模块一直处于充满水的状态,进一步保证空气出口侧气流温度的均匀性。安装方法适用于超大面积换热器、超大流量冷却水、出口气流温度均匀性要求高的水‑气换热场合。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