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噪式三元催化器结构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508039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1650671.2

    申请日:2024-11-19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三元催化器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降噪式三元催化器结构,其技术要点是: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腔固定安装有第一陶瓷载体,所述壳体内腔滑动安装有位于第一陶瓷载体一侧的第二陶瓷载体,所述壳体内腔设置有与第二陶瓷载体相互配合的调节组件,所述壳体内腔设置有位于第一陶瓷载体与第二陶瓷载体之间的扰流机构,所述扰流机构包括有扰流板、定位组件与旋转组件,所述旋转组件包括有转动部与驱动部,解决了目前汽车尾气在三元催化器内部的陶瓷载体内流动,尾气在陶瓷载体内的缝隙处高速流动时会产生噪声,影响三元催化器使用效果的问题。

    消音装置和车辆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6025451B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310254325.1

    申请日:2023-03-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噪声消除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消音装置和车辆。其中,所述消音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部形成有腔体;进气管,连通于腔体;隔板,设置于腔体,将腔体分隔出多个腔室;出气管,连通于腔体,位于多个腔室内;其中,出气管上集成有消音组件,消音组件和多个腔室共同组成多个消音腔,以至少消除多个频段的噪声。相比于相关技术中的三管迷路排气消音器,结构简单,采用的管路较少,减少了对发动机排气的干扰,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且可消除多个频段的噪声,提高降噪效果。

    排气后处理装置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412208A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411887265.8

    申请日:2024-12-19

    Abstract: 一种排气后处理装置包括壳体、排气入口管、载体组件以及消音组件。所述壳体包括内腔体以及位于所述内腔体中的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设有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形成第一气流腔体。所述排气入口管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排气入口管配置为与发动机的歧管相连。所述载体组件包括第二挡板以及架设在所述第二挡板上的后处理载体装置。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第一挡板间隔设置,所述内腔体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之间的进气腔体,所述排气入口管与所述进气腔体相连通,所述进气腔体与所述第一气流腔体相连通。所述消音组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壳体内。如此设置,所述排气后处理装置是一种结构紧凑的集成化设计。

    排气管及控制方法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102829A

    公开(公告)日:2024-12-10

    申请号:CN202411126874.1

    申请日:2024-08-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排气管结构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排气管及控制方法。包括消声筒、两组第一尾管、第二尾管、声音采集单元和声音播放单元,消声筒是与进气管连通的中空腔体,消声筒内设置有多个隔板将消声筒内部空间划分为多个相互连通的消声腔室;两组尾管分置于消声筒的轴向两侧,第一尾管的进口端伸入到消声筒内的消声腔室内,出口端位于消声筒的轴向一侧;第一尾管的进口端伸入到消声筒内的消声腔室内,出口端位于消声筒的轴向一侧,第二尾管上设置有控制第二尾管通断的控制阀门;声音采集单元设置于消声筒一侧;声音播放单元设置于设置于消声筒另一侧。本申请的排气管结构简单,能够主动控制排气声浪效果,满足个性化需求。

    一种摩托车用余热回收消声器

    公开(公告)号:CN119084122A

    公开(公告)日:2024-12-06

    申请号:CN202411587144.1

    申请日:2024-11-08

    Inventor: 诸葛永明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摩托车用余热回收消声器,包括卡接管,设置于卡接管一端的传输管,设置于传输管外侧的分隔管,卡接管呈弧形,传输管安装于卡接管一端,传输管呈锥形的一端开设有多个限位槽,且限位槽内部卡设有吸热机构,传输管内部设有消音机构,消音机构卡设于卡接管与传输管连接的一端,传输管底部卡设有阻挡机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气流传输至阻挡机构顶上端时,气流冲击在缓冲球上,能够在配合导流碗的作用下,对气流起到导流的作用,将气流向四周扩散,能够起到缓冲的作用,且废气在分流过程中,能够经过吸附片处,在网格板的层层筛分作用下,能够将废气中多余的颗粒碎屑等进行快速吸附,能够降低摩托车的排放。

    一种大排量摩托车的消声器

    公开(公告)号:CN112554995B

    公开(公告)日:2024-12-03

    申请号:CN202011567738.8

    申请日:2020-12-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排量摩托车的消声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管接头、触媒体、第一消音包、排气尾管,所述第一消音包包括左腔室、右腔室、后腔室,所述触媒体位于所述左腔室中,所述左腔室和右腔室之间通过中隔板隔开,所述左腔室和右腔室内壁上分布有若干吸音孔,所述后腔室通过排气内盖与所述左腔室、右腔室隔断,所述后腔室内填充有吸音棉,所述排气内盖上具有开孔,所述排气尾管上具有第二消音包,在所述第二消音包的进气口设置有分流阀片。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包括:该结构能满足成车上发动机动力转换效率普遍在90%左右,摩托车加速噪声满足国家标准≤80dA的要求,且降低发动机热负荷,提升成车最高车速,降低油耗。

    排气管及汽车
    7.
    发明公开
    排气管及汽车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8836071A

    公开(公告)日:2024-10-25

    申请号:CN202411049742.3

    申请日:2024-08-01

    Inventor: 张彪 姜浩 刘李林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排气管及汽车,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领域。排气管包括:消声部、第一排气管和第二排气管。由于通过分支管路和第二开口流入管路本体内的部分气流的流向,与管路本体中直接朝向第二个开口方向流动的气体方向是相反的。因此,通过分支管路和第二开口流入管路本体内的一部分气流,可以与管路本体中朝向第二开口方向流动的气流进行干涉,以增加管路本体内流向第二开口处的气流的阻力。在排气管中的气流的流动受到更多阻力后,气流的流速降低,气流所携带的噪音能量也会随之减弱,如此,可以有效降低汽车排气时的噪音。

    具有共振腔的火星熄灭消声器

    公开(公告)号:CN112576336B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1910921429.7

    申请日:2019-09-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共振腔的火星熄灭消声器,在外筒体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进气端盖和后端盖,在进气端盖上贯穿地设置有进气管,在外筒体上设置有出气管,进气管的伸入端连接有旋流筒,该旋流筒包括有若干沿周向间隔布置的旋流叶片;在外筒体的筒内通过隔板支承有中层套筒,中层套筒的筒内固定设置有内筒体,内筒体的芯部填充有吸声材料,该筒体的筒板为带孔板;在隔板的两侧均设置有隔板护板,隔板护板为带孔板;在所述外筒体内沿径向设置有共振隔板,在共振隔板设置有共振喉管,在共振隔板与后端盖之间形成共振腔,出气管的中心线与外筒体的中心线相交叉。该火星熄灭消声器不仅能能快速熄灭火星,而且能实现宽频带消声。

    一种消音器内音元件、消音器及消音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459865B

    公开(公告)日:2024-09-13

    申请号:CN202011595324.6

    申请日:2020-12-30

    Inventor: 吴胜丰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消音器内音元件、消音器及消音方法,消音器内音元件是几何体并设有围绕几何体的中心构建的气体流道,该气体流道满足进入消音器内音元件的气体依次经过多级喷射对冲后从几何体的中心排出,消音器具有上述的消音器内音元件以及外壳、出气管,外壳设有封闭的消音室及连通消音室的进气孔,该消音器内音元件安置在外壳的消音室中,出气管的一端插入消音器内音元件的几何体中心并固定,采用上述的消音器进行机车引擎或中小型发电机的消音处理,外壳和消音器内音元件组成标件,非常有利于标准化,适合大规模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消音器内音元件实现气体多级喷射对冲,提升了消音器的消音降噪性能,具有良好实用性和经济性。

    一种高效降噪音的排气管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230532B

    公开(公告)日:2024-08-13

    申请号:CN201910552489.6

    申请日:2019-06-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效降噪音的排气管,包括筒体、进气管、出气管和消音管,筒体内设置有扩张腔、第一共振腔、第二共振腔和第三共振腔,进气管连通于扩张腔,出气管连通于第三共振腔,消音管设置在第一共振腔内,且两端分别连通于扩张腔和第三共振腔,消音管上设置有第一出孔;出气管的一部分由第三共振腔伸入至第二共振腔内,且该部分设置有第二出孔,另一部分由第二共振腔穿过第三共振腔至筒体外侧。本发明在气体通过扩张腔、第一共振腔、第二共振腔和第三共振腔处理过程中,噪音的运动行程大大增加,从而减缓噪音传播的时间,提高了降噪效果。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