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462865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582114.1
申请日:2024-11-07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IPC: C07K14/21 , C12N15/31 , C12N15/70 , C12N15/75 , C12N15/81 , C12N15/65 , C12N1/21 , C12N1/19 , G01N21/64 , C12R1/125 , C12R1/19 , C12R1/86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对正戊醇/正丁醇特异性响应的BmoR蛋白突变体,及其在正戊醇/正丁醇检测或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所述BmoR蛋白突变体是在序列表SEQ ID NO.1所示的野生型BmoR蛋白的基础上发生包含A117T/F163Y的突变获得的。A117T/F163Y突变体仅对正戊醇/正丁醇敏感,对异戊醇/异丁醇无响应,解决了野生型BmoR蛋白无法区分正戊醇和异戊醇或正丁醇和异丁醇高产菌株的问题;同时A117T/F163Y对正戊醇检测范围达到0‑60mM和对正丁醇的检测范围达到0‑100mM,提高了BmoR蛋白对正戊醇/正丁醇的响应饱和度,可用于更高产量菌株的筛选和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9462864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579131.X
申请日:2024-11-07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IPC: C07K14/21 , C12N15/31 , C12N15/70 , C12N15/75 , C12N15/81 , C12N15/65 , C12N1/21 , C12N1/19 , G01N21/64 , C12R1/125 , C12R1/19 , C12R1/86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对异戊醇/正丁醇特异性响应的BmoR蛋白突变体,及其在异戊醇/正丁醇检测或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所述BmoR蛋白突变体是在序列表SEQ ID NO.1所示的野生型BmoR蛋白的基础上发生包含W128R的突变获得的,具有SEQ ID NO.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W128R突变体对异戊醇/正丁醇有特异性响应,W128R突变体仅对异戊醇/正丁醇敏感,对正戊醇/异丁醇无响应,解决了野生型BmoR蛋白无法区分同分异构体和结构类似物的问题;同时W128R对异戊醇检测范围达到0‑60mM和对正丁醇的检测范围达到0‑100mM,提高了BmoR蛋白对异戊醇/正丁醇的响应饱和度,可用于更高产量菌株的筛选和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9390794A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579471.2
申请日:2024-11-07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IPC: C07K14/21 , C12N15/31 , C12N15/70 , C12N15/75 , C12N15/81 , C12N15/65 , C12N1/21 , C12N1/19 , G01N21/64 , C12R1/125 , C12R1/19 , C12R1/86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对正戊醇绝对特异性响应的BmoR蛋白突变体,及其在正戊醇检测或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所述BmoR蛋白突变体是在序列表SEQ ID NO.1所示的野生型BmoR蛋白的基础上发生M94V/A117T/F163Y/F272L突变获得的,具有SEQ ID NO.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M94V/A117T/F163Y/F272L突变体仅对正戊醇绝对敏感,对异戊醇、正丁醇及异丁醇均无响应,解决了野生型BmoR蛋白无法区分同分异构体和结构类似物的问题;同时对正戊醇的检测范围达到0‑60mM,提高了BmoR蛋白对正戊醇的响应饱和度,可用于更高产量菌株的筛选和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9303068A
公开(公告)日:2025-01-14
申请号:CN202411374267.7
申请日:2024-09-29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IPC: A61K39/104 , C12N15/70 , C12N15/31 , C07K1/22 , C07K14/21 , A61K39/39 , A61K9/127 , A61K47/24 , A61K47/28 , A61K47/26 , A61P31/04 , A61P37/04 , C12R1/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鲍曼不动杆菌外膜蛋白脂质体疫苗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涉及生物医药领域。本发明通过基因工程手段高效表达鲍曼不动杆菌外膜蛋白,并将获得的多种外膜蛋白作为抗原与脂质混合物、佐剂联合获得了一种鲍曼不动杆菌外膜蛋白脂质体疫苗,经验证该疫苗能够对致死剂量鲍曼不动杆菌攻毒小鼠提供完全保护。其中,脂质体装载的外膜蛋白实现了结构重新折叠,蛋白免疫原性增强,而且脂质体可能降低外膜蛋白毒性;Omp38+BauA+FimA可能是预防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有效抗原组合;Pam2CSK4作为TLR2激动剂,对鲍曼不动杆菌脂质体疫苗辅助作用强,而且可能诱导先天免疫应答激活,对宿主提供更全面的保护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19101135A
公开(公告)日:2024-12-10
申请号:CN202310675915.1
申请日:2023-06-0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MexL蛋白在调控铜绿假单胞菌毒性中的应用,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降低铜绿假单胞菌毒性并增强其对抗生素敏感性。为解决该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MexL蛋白在调控铜绿假单胞菌毒性中的应用。本发明还提供调控铜绿假单胞菌毒性和/或调控铜绿假单胞菌对药物的敏感性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通过调控铜绿假单胞菌中所述MexL蛋白的表达或调控所述MexL蛋白的含量,来调控铜绿假单胞菌的毒性或/和调控铜绿假单胞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本发明首次揭示了MexL蛋白在调控铜绿假单胞菌的毒性或/和对药物的敏感性中的作用,用本发明提供方法可有效降低铜绿假单胞菌毒性并增强其对抗生素敏感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384260B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310040893.1
申请日:2023-01-12
Applicant: 北京普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Inventor: 张宁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纳米孔蛋白突变体及其应用,主要包括该蛋白的表达纯化、结构解析,以及收缩区截短的突变体构建,突变体蛋白磷脂膜电流性质,以及核酸底物检测能力的确定。本发明提供的收缩区截短的PslD突变体纳米孔蛋白是一个稳定且电流性质很好的新型纳米孔蛋白。
-
公开(公告)号:CN117384260A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310040893.1
申请日:2023-01-12
Applicant: 北京普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Inventor: 张宁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纳米孔蛋白突变体及其应用,主要包括该蛋白的表达纯化、结构解析,以及收缩区截短的突变体构建,突变体蛋白磷脂膜电流性质,以及核酸底物检测能力的确定。本发明提供的收缩区截短的PslD突变体纳米孔蛋白是一个稳定且电流性质很好的新型纳米孔蛋白。
-
公开(公告)号:CN117050152A
公开(公告)日:2023-11-14
申请号:CN202311063595.0
申请日:2023-08-22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IPC: C07K14/32 , C07K14/21 , C12N15/10 , C12N15/70 , C12N15/74 , C12N15/65 , G01N21/64 , C12R1/19 , C12R1/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耐高温的黄素单核苷酸结合荧光蛋白及其应用,涉及生物技术领域,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一种差示扫描荧光法在黄素单核苷酸结合荧光蛋白YNP3Y116F突变文库的定向进化筛选中的应用。本发明首次在严格厌氧超嗜热古菌中应用荧光标记,通过定向进化获得热稳定改善的突变体,构建表达载体,使用热球菌转化方法获得重组菌株。该突变体能够顺利应用至生长温度在85℃的热球菌的荧光成像中。本发明引入差示荧光扫描技术作为突变文库的筛选方法,可实现同时筛选荧光强度和热稳定性两个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891866A
公开(公告)日:2023-10-17
申请号:CN202310220562.6
申请日:2023-03-09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月桂烯生物传感器及其对月桂烯的可视化检测方法;本发明利用月桂烯感应蛋白,月桂烯响应启动子构建了一种月桂烯生物传感器,可实现对活细胞中月桂烯的快速可视化检测,能被使用在如月桂烯合成酶定向进化、环境样品快速检测试纸等研究或应用领域中。相较于使用气相质谱等检测仪器及化学试剂检测的传统方法,具有通量高,可视化以及实时反应月桂烯浓度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4437186B
公开(公告)日:2023-10-03
申请号:CN202210058991.3
申请日:2022-01-19
Applicant: 安徽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PhlH蛋白突变体及其在提高莫匹罗星产量中的应用,涉及基因工程技术领域,所述突变体为PhlH蛋白序列的第190位氨基酸由缬氨酸突变为丙氨酸制备获得。本发明通过定点突变改变了PhlH蛋白的活性,使代谢中的CoA尽可能的转向聚酮化合物莫匹罗星,从而获得了莫匹罗星更高产量的突变菌株,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