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长期自产氧气的生物杂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5960790B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310020110.3

    申请日:2023-01-03

    摘要: 一种可长期自产氧气的生物杂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其中制备方法包括:配置细长聚球藻培养基,灭菌,接入细长聚球藻藻种,静态培养,计数,浓缩,得到细长聚球藻浓缩液;六水合硝酸锌溶解在去离子水中得到六水合硝酸锌溶液;取2‑甲基咪唑溶解在去离子水中并加入甘油得到2‑甲基咪唑溶液;搅拌下将细长聚球藻浓缩液和六水合硝酸锌溶液滴入2‑甲基咪唑溶液中,室温下孵化,经离心后PBS缓冲液洗涤。本发明生物杂化材料表面的多孔ZIF‑8外壳起到了保护作用,允许细长聚球藻与环境之间的质量和能量交换,保护PCC免受微生物降解,显著延长了其体外寿命,使之在光照下继续产生氧气,不仅可以改善乏氧环境,还能够促进光动力产生活性氧,进而提高杀菌效果。

    一种用于辐射防护的药物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5137759B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2111082398.4

    申请日:2021-09-15

    申请人: 浙江大学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辐射防护的药物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药物复合物中氨磷汀与天然微藻之间具有渗透压驱动结合,口服后在肠道逐渐降解,全面覆盖肠道并缓慢释放药物,显著提高小肠组织的药物浓度,充分发挥对肠组织的辐射保护作用;同时避免了药物的全身毒副作用。此药物复合物还能实现营养物质补充和肠道炎症调节作用,口服安全性良好,制备过程简单易行,易于储存和服用,克服了现有技术制备药物及其制剂的吸收效率低和口服安全性问题,在肠道辐射防护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螺旋藻-大黄酸复合水凝胶、制备方法及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7838619A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311805741.2

    申请日:2023-12-26

    申请人: 浙江大学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螺旋藻‑大黄酸复合水凝胶、制备方法及应用。通过自组装法,制备螺旋藻‑大黄酸复合水凝胶,该方法成本低廉、简易可行、绿色安全。口服该复合水凝胶能有效减轻炎症性肠病导致的肠道炎症,修复受损肠道屏障;此外,该复合水凝胶能够通过微生物‑肠‑脑轴显著减轻炎症性肠病引起的脑部炎症,改善炎症性肠病伴随的焦虑和抑郁样行为,发挥神经保护功能;该复合水凝胶能调节肠道微生物稳态,提高肠道有益菌群和代谢物的含量。本发明在利用生物活性材料实现肠道相关疾病的口服药物递送和治疗炎症性肠病及伴发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种经酿酒酵母发酵的螺旋藻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抗皮肤衰老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7126894A

    公开(公告)日:2023-11-28

    申请号:CN202310899898.X

    申请日:2023-07-21

    申请人: 桂林医学院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经酿酒酵母发酵的螺旋藻提取物,由以下方法制得:将螺旋藻粉末制成发酵培养基,将酿酒酵母接种到发酵培养基中进行发酵培养,发酵液离心,取上清液,采用复合酶对上清液进行酶解,酶解液进行醇沉,弃上清液,残余物溶于水中,再次进行醇沉,沉淀物冷冻干燥得到螺旋藻提取物。本发明螺旋藻发酵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结合红光治疗可以有效改善UVB导致的皮肤光老化皮肤弹性下降、表皮厚度增厚及胶原纤维紊乱、含量降低的现象,有效改善皮肤老化所导致的面部毛孔增多、皮肤纹理增多、皱纹加剧的现象,具有显著的皮肤光老化的作用。本发明还公开了经酿酒酵母发酵的螺旋藻提取物在制备抗皮肤衰老药物或化妆品中的应用。

    一种负载微囊藻的可注射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6327682A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310162010.4

    申请日:2023-02-2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负载微囊藻的可注射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医药材料技术领域。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微囊藻分散于多巴胺溶液中,室温下避光搅拌2~12h,反应液经多次离心、洗涤后,得到聚多巴胺修饰的微囊藻,留存备用;S2,将温敏性材料分散于无菌水中,得到质量分数为25%~35%的温敏性水凝胶溶液;S3,将聚多巴胺修饰的微囊藻分散于步骤S2制得的温敏性水凝胶溶液中,混合液搅拌过夜,得到所述的负载微囊藻的可注射水凝胶。本发明方法制得的水凝胶具有单独引起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和捕获肿瘤释放的抗原的能力,在抗肿瘤的同时,吸附产生的抗原形成“抗原库”,引发长期、持续的抗肿瘤免疫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