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框车门玻璃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335247B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180024989.8

    申请日:2021-04-07

    Abstract: 一种无框车门玻璃,其具有:相对于开闭车辆侧面的上下车口的无框车门以升降自如的方式安装的玻璃板、和形成于所述玻璃板的车内面上的功能膜。所述功能膜在所述玻璃板的比所述车内面的周缘更内侧处包含前边、后边、和将所述前边的上端与所述后边的上端连结的上边。在所述玻璃板的所述车内面被按压在设于所述上下车口的开口边缘的密封构件上的状态下,于所述玻璃板的所述车内面与所述密封构件之间形成楔形的间隙。在所述间隙中以使所述玻璃板的升降中所述功能膜与所述密封构件不接触的方式配置所述功能膜的所述前边和所述后边的至少一部分。

    夹层玻璃的制造方法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960384B

    公开(公告)日:2019-04-02

    申请号:CN201580006936.8

    申请日:2015-02-0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夹层玻璃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将第一玻璃板和中间膜和第二玻璃板依次重叠而制成层叠体,对该层叠体进行加热、加压而得到夹层玻璃的工序(1);对所述工序(1)中得到的夹层玻璃进行伴有加热的后加工的工序(2);以及在所述工序(2)之后,一边保持夹层玻璃的周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一边对夹层玻璃进行冷却的工序(3)。

    车辆用前窗和车辆用物品

    公开(公告)号:CN110461660B

    公开(公告)日:2023-02-28

    申请号:CN201880019871.4

    申请日:2018-03-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防雾膜的车辆用前窗,该车辆用前窗在安装光学装置时,光学装置的安装性良好,并且在光学装置的感知区域充分地具有防雾性。车辆用前窗具备窗板和设置于窗板的车内侧的面的防雾膜,车辆用前窗在主视观察时在透视区域具有未设置有防雾膜的第1区域和设置有防雾膜的第2区域,第1区域包含透视区域的上部的带状区域,第2区域为至少包含由JIS R3212(1998年)规定的试验区域B,且在上边具有凸部的连续的区域,防雾膜在第2区域的最小膜厚为5μm以上,至少第1区域与除了凸部之外的第2区域的边界,由不具有透视失真并且在照射光时发生散射而被视觉确认的线宽为10μm~200μm的分界线构成。

    无框车门玻璃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335247A

    公开(公告)日:2022-11-11

    申请号:CN202180024989.8

    申请日:2021-04-07

    Abstract: 一种无框车门玻璃,其具有:相对于开闭车辆侧面的上下车口的无框车门以升降自如的方式安装的玻璃板、和形成于所述玻璃板的车内面上的功能膜。所述功能膜在所述玻璃板的比所述车内面的周缘更内侧处包含前边、后边、和将所述前边的上端与所述后边的上端连结的上边。在所述玻璃板的所述车内面被按压在设于所述上下车口的开口边缘的密封构件上的状态下,于所述玻璃板的所述车内面与所述密封构件之间形成楔形的间隙。在所述间隙中以使所述玻璃板的升降中所述功能膜与所述密封构件不接触的方式配置所述功能膜的所述前边和所述后边的至少一部分。

    车辆用玻璃及其制造方法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323186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180068398.0

    申请日:2021-10-05

    Abstract: 利用形成在车辆用玻璃上的功能膜来提高安装升降机构时的作业性。公开了一种车辆用玻璃(1),其为以可升降的方式被支承在车辆上的车辆用玻璃(1),其具备:玻璃板(110),其在下部具备安装升降机构的孔(10、11);和形成在玻璃板(110)的车厢侧表面(110A)上的功能膜(120),功能膜(120)也形成于孔(10、11)的周壁部(30)。

    车辆用前窗和车辆用物品

    公开(公告)号:CN110461660A

    公开(公告)日:2019-11-15

    申请号:CN201880019871.4

    申请日:2018-03-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防雾膜的车辆用前窗,该车辆用前窗在安装光学装置时,光学装置的安装性良好,并且在光学装置的感知区域充分地具有防雾性。车辆用前窗具备窗板和设置于窗板的车内侧的面的防雾膜,车辆用前窗在主视观察时在透视区域具有未设置有防雾膜的第1区域和设置有防雾膜的第2区域,第1区域包含透视区域的上部的带状区域,第2区域为至少包含由JIS R3212(1998年)规定的试验区域B,且在上边具有凸部的连续的区域,防雾膜在第2区域的最小膜厚为5μm以上,至少第1区域与除了凸部之外的第2区域的边界,由不具有透视失真并且在照射光时发生散射而被视觉确认的线宽为10μm~200μm的分界线构成。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