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244729A
公开(公告)日:2022-10-25
申请号:CN202180019722.X
申请日:2021-01-20
Abstract: 本文所述的实施例一般而言涉及用于通过移除过量电解质来形成具有高活性固体加载的半固体电极的装置和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半固体电极材料能够通过在液体电解质中混合活性材料和可选地导电材料以形成悬浮液来形成。在一些实施例中,能够将半固体电极材料部署到集电器上以形成中间电极。在一些实施例中,半固体电极材料能够具有第一组成,其中电解质与活性材料的比率在大约10:1和大约1:1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用于将半固体电极材料从第一组成转化为第二组成的方法包括从半固体电极材料中移除电解质的一部分。
-
公开(公告)号:CN101194054B
公开(公告)日:2011-09-28
申请号:CN200680018681.8
申请日:2006-05-3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9/2036 , C25B1/003 , H01G9/2059 , H01L51/0086 , Y02E10/542 , Y02P70/521 , Y10T428/24612 , Y10T428/2499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体和在该基体表面形成的针状结晶的排列体的复合体,其相对于排列体可良好地分离基体侧和基体的相反侧。该复合体(10)包含:组成基体的透明电极(2)、形成于该透明电极(2)之上的针状结晶(3)的排列体(4)、以及覆盖针状结晶(3)的表面的覆膜(15)。针状结晶(3)例如由氧化锌构成。覆膜(15)例如包含氧化钛。排列体(4)包含透明电极(2)侧的第一区域(R1)和相对于第一区域(R1)透明电极(2)的相反侧的第二区域(R2),占据平行于透明电极(2)的表面的面的针状结晶(3)的截面的比例,在第二区域(R2)比在第一区域(R1)低,透明电极(2)的表面在第一区域(R1)实质上由针状结晶(3)覆盖。
-
公开(公告)号:CN109804470A
公开(公告)日:2019-05-24
申请号:CN201780059423.2
申请日:2017-09-29
Applicant: 京瓷株式会社
IPC: H01L31/048 , H02S40/34
Abstract: 太阳能电池模块具备第一板部、第二板部、太阳能电池部、布线材料、第一密封材料和第二密封材料。第二板部以与第一板部对置的状态配置。太阳能电池部位于第一板部与第二板部的间隙。布线材料与太阳能电池部电连接,且位于从所述间隙内经由存在于所述第一板部的贯通孔到该间隙外的位置。第一密封材料位于间隙之中的覆盖太阳能电池部的区域。第二密封材料处于被填充于环状区域的状态,并且具有比所述第一密封材料高的隔水性,所述环状区域是所述间隙之中的比所述第一密封材料更接近所述贯通孔且在平面透视时将所述贯通孔的整周包围的区域。第一板部及第二板部之中的至少一方具有针对特定范围的波长的光的透光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643764B
公开(公告)日:2023-04-04
申请号:CN201780052889.X
申请日:2017-08-31
Applicant: 京瓷株式会社
Inventor: 荒浪顺次
Abstract: 太阳能电池具备多个元件、连接部和透明部。多个元件包括沿着第一方向平面地排列的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连接部电连接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透明部位于连接部和第二元件之间。各元件具有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层及这些层间的半导体层。在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第一电极层夹着第一间隙。在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第二电极层夹着第二间隙。第二间隙比第一间隙更向第一方向偏离。连接部电连接第一元件的第二电极层和第二元件的第一电极层。在第一元件的第二电极层和第二元件的第一电极层之间,透明部存在于比连接部更向第一方向偏离的位置且透光性高于半导体层。第一电极层及第二电极层的一层以上的电极层的透光性高于半导体层。
-
公开(公告)号:CN109643764A
公开(公告)日:2019-04-16
申请号:CN201780052889.X
申请日:2017-08-31
Applicant: 京瓷株式会社
Inventor: 荒浪顺次
IPC: H01L51/44
Abstract: 太阳能电池具备多个元件、连接部和透明部。多个元件包括沿着第一方向平面地排列的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连接部电连接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透明部位于连接部和第二元件之间。各元件具有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层及这些层间的半导体层。在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第一电极层夹着第一间隙。在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第二电极层夹着第二间隙。第二间隙比第一间隙更向第一方向偏离。连接部电连接第一元件的第二电极层和第二元件的第一电极层。在第一元件的第二电极层和第二元件的第一电极层之间,透明部存在于比连接部更向第一方向偏离的位置且透光性高于半导体层。第一电极层及第二电极层的一层以上的电极层的透光性高于半导体层。
-
公开(公告)号:CN101194054A
公开(公告)日:2008-06-04
申请号:CN200680018681.8
申请日:2006-05-3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9/2036 , C25B1/003 , H01G9/2059 , H01L51/0086 , Y02E10/542 , Y02P70/521 , Y10T428/24612 , Y10T428/2499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体和在该基体表面形成的针状结晶的排列体的复合体,其相对于排列体可良好地分离基体侧和基体的相反侧。该复合体(10)包含:组成基体的透明电极(2)、形成于该透明电极(2)之上的针状结晶(3)的排列体(4)、以及覆盖针状结晶(3)的表面的覆膜(15)。针状结晶(3)例如由氧化锌构成。覆膜(15)例如包含氧化钛。排列体(4)包含透明电极(2)侧的第一区域(R1)和相对于第一区域(R1)透明电极(2)的相反侧的第二区域(R2),占据平行于透明电极(2)的表面的面的针状结晶(3)的截面的比例,在第二区域(R2)比在第一区域(R1)低,透明电极(2)的表面在第一区域(R1)实质上由针状结晶(3)覆盖。
-
公开(公告)号:CN109844959A
公开(公告)日:2019-06-04
申请号:CN201780060259.7
申请日:2017-09-25
Applicant: 京瓷株式会社
IPC: H01L31/0216 , H01L31/0224 , H01L31/068
Abstract: 太阳能电池元件具备半导体基板、钝化层、保护层以及背面电极。半导体基板具有第1表面以及朝向与该第1表面相反的方向的第2表面。钝化层位于第2表面上。保护层位于钝化层上。背面电极位于保护层上。背面电极经由将保护层以及钝化层贯通的一个以上的孔部与半导体基板电连接。保护层具有第1区域以及处于包围该第1区域的位置的第2区域,该第1区域表现出厚度随着远离孔部的内缘部而增加的倾向。离第1区域的内缘部最远的位置与内缘部之间的距离大于第2区域的厚度。背面电极在第1区域上表现出厚度随着远离内缘部而减少的倾向。
-
公开(公告)号:CN116848684A
公开(公告)日:2023-10-03
申请号:CN202280012832.8
申请日:2022-02-01
Applicant: 京瓷株式会社
Inventor: 荒浪顺次
IPC: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的电化学电池具备发电元件、包装体和端子。发电元件具备负极、正极和处于负极与正极之间的隔膜。负极包括负极集电体和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包括具有位于负极集电体的表面的硅层和位于硅层的表面的第一碳基物质层的第一区域,以及具有位于负极集电体的表面且与第一碳基物质层相连的第二碳基物质层的第二区域。
-
公开(公告)号:CN109997231A
公开(公告)日:2019-07-09
申请号:CN201780067492.8
申请日:2017-10-31
Applicant: 京瓷株式会社
IPC: H01L31/042 , H01L31/043 , H01L31/048
Abstract: 太阳能电池模块具备第1板部、第2板部、太阳能电池部以及多条布线件。第1板部具有以相互朝向相反方向的状态设置的第1面和第2面。第2板部具有以与第2面对置的状态设置的第3面和以朝向与该第3面相反方向的状态设置的第4面。太阳能电池部位于第1板部与第2板部的间隙。多条布线件以与太阳能电池部电连接的状态设置。第1板部以及第2板部当中至少一方具有对特定范围的波长的光的透光性。多条布线件的至少1条布线件,在俯视观察第2板部的情况下沿着在沿第2板部的一边的一部分以第1板部为基准缺失的缺口部设置成从间隙内到间隙外。
-
公开(公告)号:CN101189367B
公开(公告)日:2012-01-04
申请号:CN200680018356.1
申请日:2006-05-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9/2036 , C25B1/003 , H01G9/2059 , H01L51/0086 , Y02E10/542 , Y02P70/521 , Y10T428/24612 , Y10T428/2499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体和在该基体表面形成的针状结晶的排列体的复合体,其相对于排列体可良好地分离基体侧和基体的相反侧。该复合体(10)包含组成基体的透明电极(2)和形成于该透明电极(2)之上的针状结晶(3)的排列体(4)。针状结晶(3)例如由氧化锌构成。排列体(4)包含透明电极(2)侧的第一区域(R1)和相对于第一区域(R1)透明电极(2)的相反侧的第二区域(R2),占据平行于透明电极(2)的表面的面的针状结晶(3)的截面的比例,在第二区域(R2)比在第一区域(R1)低,透明电极(2)的表面在第一区域(R1)实质上由针状结晶(3)覆盖。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