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电池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360731A

    公开(公告)日:2017-11-17

    申请号:CN201680007452.X

    申请日:2016-02-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31/0224 H01L31/068 Y02E10/50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方式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具备:半导体基板,具有第1面以及位于该第1面的相反侧的第2面;钝化膜,配置于该半导体基板的所述第2面;第1电极,以在多个部位贯通了该钝化膜的状态与所述半导体基板相接;第2电极,在俯视下不与该第1电极重叠的位置处,在所述钝化膜上或者以贯通了所述钝化膜的状态在所述半导体基板上,直线状配置该第2电极;以及第3电极,分别覆盖该第2电极的一部分、所述钝化膜以及所述第1电极,并且分别与所述第1电极以及所述第2电极相接,所述第1电极的电阻率小于所述第3电极的电阻率。

    太阳能电池元件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673170B

    公开(公告)日:2022-06-10

    申请号:CN201780046035.0

    申请日:2017-07-28

    Abstract: 太阳能电池元件具备半导体基板、钝化层和电极。半导体基板具有第一面及位于该第一面的背侧的第二面。钝化层位于半导体基板的第二面上。电极位于钝化层上,且以与半导体基板电连接的状态存在。电极具有线状电极部,该线状电极部在从第二面侧对半导体基板进行俯视透视时沿着半导体基板的周缘部存在且以在厚度方向上将钝化层贯通的状态存在。

    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402104A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180104918.9

    申请日:2021-12-21

    Abstract: 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包括:第一减压工序,使包含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电解质的电极体的气体环境变为减压状态;预充电工序,对电极体进行预充电;升压工序,在第一减压工序后且至少在预充电工序中,使电极体的气体环境变为升压状态;以及第二减压工序,在升压工序后且至少在预充电工序中,使电极体的气体环境变为减压状态。

    太阳能电池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360731B

    公开(公告)日:2019-08-09

    申请号:CN201680007452.X

    申请日:2016-02-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31/0224 H01L31/068 Y02E10/50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方式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具备:半导体基板,具有第1面以及位于该第1面的相反侧的第2面;钝化膜,配置于该半导体基板的所述第2面;第1电极,以在多个部位贯通了该钝化膜的状态与所述半导体基板相接;第2电极,在俯视下不与该第1电极重叠的位置处,在所述钝化膜上或者以贯通了所述钝化膜的状态在所述半导体基板上,直线状配置该第2电极;以及第3电极,分别覆盖该第2电极的一部分、所述钝化膜以及所述第1电极,并且分别与所述第1电极以及所述第2电极相接,所述第1电极的电阻率小于所述第3电极的电阻率。

    太阳能电池元件及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673170A

    公开(公告)日:2019-04-23

    申请号:CN201780046035.0

    申请日:2017-07-28

    Abstract: 太阳能电池元件具备半导体基板、钝化层和电极。半导体基板具有第一面及位于该第一面的背侧的第二面。钝化层位于半导体基板的第二面上。电极位于钝化层上,且以与半导体基板电连接的状态存在。电极具有线状电极部,该线状电极部在从第二面侧对半导体基板进行俯视透视时沿着半导体基板的周缘部存在且以在厚度方向上将钝化层贯通的状态存在。

    太阳能电池元件及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844959A

    公开(公告)日:2019-06-04

    申请号:CN201780060259.7

    申请日:2017-09-25

    Abstract: 太阳能电池元件具备半导体基板、钝化层、保护层以及背面电极。半导体基板具有第1表面以及朝向与该第1表面相反的方向的第2表面。钝化层位于第2表面上。保护层位于钝化层上。背面电极位于保护层上。背面电极经由将保护层以及钝化层贯通的一个以上的孔部与半导体基板电连接。保护层具有第1区域以及处于包围该第1区域的位置的第2区域,该第1区域表现出厚度随着远离孔部的内缘部而增加的倾向。离第1区域的内缘部最远的位置与内缘部之间的距离大于第2区域的厚度。背面电极在第1区域上表现出厚度随着远离内缘部而减少的倾向。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