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000959A
公开(公告)日:2023-11-07
申请号:CN202310772826.9
申请日:2023-06-28
Applicant: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IPC: B22D11/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中厚板铸机开浇防止铸坯与引锭头粘结装置及开浇方法,其中,支撑组件包括第一隔板和与第一隔板底侧固定连接的支撑脚,调整组件包括至少两个限位轴和若干调整垫片,限位轴沿竖向固定在第一隔板上,若干调整垫片以串联的方式套在限位轴外,夹紧组件包括夹具和夹具压板,夹具通过夹具压板安装在第一隔板,第二隔板设有与限位轴对应的定位孔,限位轴穿设于定位孔,第二隔板与调整垫片的顶端相接,其中,引锭头包括位于引锭头凹槽侧壁处的T形凸起,在引锭头位于结晶器底部的条件下,支撑脚撑在引锭头的凹槽底壁处,夹具夹紧T形凸起的下部,第二隔板压在引锭头顶部铺设的冷料上,第二隔板处于含底部出钢孔的侵入式水口的正下方。
-
公开(公告)号:CN113578982B
公开(公告)日:2023-08-15
申请号:CN202110742346.9
申请日:2021-06-30
Applicant: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板坯感应加热调整方法及板坯感应加热系统,方法包括:根据板坯的规格参数,确定感应加热器的加热分布区;判断所述加热分布区是否符合目标加热规则;则对所述感应加热器的上感应加热器和下感应加热器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以使所述板坯均匀受热,其中,所述相对位置是指所述上感应加热器和所述下感应加热器在所述板坯宽度方向上的相对分布位置。本发明公开的板坯感应加热调整方法及板坯感应加热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加热板坯横断面的温度分布不均匀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对板坯均匀加热,进而避免在后续的轧制或成形过程中出现变形抗力或者延展的差异导致板坯成型质量不佳的技术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6793285A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310774109.X
申请日:2023-06-28
Applicant: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Inventor: 刘海云 , 潘彪 , 吕剑 , 李越 , 周学光 , 刘杰 , 高杨 , 吕伟亮 , 文学伟 , 吴迪 , 王英杰 , 付友昌 , 许建祥 , 肖胜亮 , 吕梁 , 张博文 , 杨少华 , 王宏君 , 李惠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大型滑动轴承专用测试方法,涉及机电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将大型滑动轴承平放并处于自然状态;设置专用测试仪,采用专用测试仪在高压油泵启动前后通过第一视孔和第二视孔其中一视孔获取甩油环的顶部或者轴颈的顶部的高度变化值,作为高压油泵启动后的轴瓦油隙值。采用专用测试仪通过第一视孔和第二视孔各自获得高度变化值,直接测量了大型滑动轴承内部轴颈处的油隙顶升量,操作简单,测量准确,避免了接轴拆卸与轴承解体拆卸的工作,从而具有省时省力的优势;通过对轴颈在轴向上不同的两个位置的测量,可以判断轴承油膜的均匀程度,判断大型滑动轴承的油膜厚度在轴向上是否均衡,有效避免了此类轴承事故的发生。
-
公开(公告)号:CN113578982A
公开(公告)日:2021-11-02
申请号:CN202110742346.9
申请日:2021-06-30
Applicant: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板坯感应加热调整方法及板坯感应加热系统,方法包括:根据板坯的规格参数,确定感应加热器的加热分布区;判断所述加热分布区是否符合目标加热规则;则对所述感应加热器的上感应加热器和下感应加热器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以使所述板坯均匀受热,其中,所述相对位置是指所述上感应加热器和所述下感应加热器在所述板坯宽度方向上的相对分布位置。本发明公开的板坯感应加热调整方法及板坯感应加热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加热板坯横断面的温度分布不均匀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对板坯均匀加热,进而避免在后续的轧制或成形过程中出现变形抗力或者延展的差异导致板坯成型质量不佳的技术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215898041U
公开(公告)日:2022-02-22
申请号:CN202120892900.7
申请日:2021-04-28
Applicant: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IPC: H05B6/0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防护罩的电磁感应加热设备,属于电磁感应加热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电磁感应加热设备在运行时存在安全风险的技术问题。该具有防护罩的电磁感应加热设备包括电磁感应加热器和防护罩,电磁感应加热器包括用于加热物体的加热部,防护罩可拆卸地罩在加热部外,防护罩上设置有金属板。通过上述结构,借助防护罩的隔离作用以及防护罩上的金属板的作用,可有效降低电磁感应加热器运行发出的噪音和电磁辐射以及产生的烟尘和热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安全性更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