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883237A
公开(公告)日:2021-06-01
申请号:CN202110051162.8
申请日:2021-01-14
Applicant: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IPC: G06F16/901 , G06F16/903 , G06Q10/04 , G06Q50/30 , G06F30/28 , E02C1/00 , G06F111/10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一种利用输水系统惯性超降提高旁侧泄水船闸运行效率的方法,包括:计算船闸旁侧泄水出口与下游引航道的水位差△Z;根据水位差△Z,确定泄水阀门提前动水关阀工艺,即剩余水头△H0、动水关阀停机开度n0;关闭充水阀门,关闭上游人字门;开启泄水阀门进行闸室泄水,直至泄水阀门处于全开状态;泄水过程中同步测量闸室水位与下游引航道水位的差值△H,当首次出现△H≤△H0时,启用确定的泄水阀门提前动水关阀工艺;下游人字门两侧水位齐平,人字门开启至开终后,泄水阀门再次启动由开度n0关至开度0。本发明既能保证人字门运行及闸室船舶停泊安全,又能减少运行设备,缩短泄水时间,达到提高船闸通行效率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2064614A
公开(公告)日:2020-12-11
申请号:CN202010824517.8
申请日:2020-08-17
Applicant: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Abstract: 一种闸底纵向贯通式出水的船闸双层输水系统,包括船闸闸室、第一分流口、中支廊道、第二分流口、位于船闸闸室两侧的输水主廊道、分别设于输水主廊道上游和下游的充水阀门和泄水阀门,输水主廊道通过T型管与第一分流口的进口连通,第一分流口的出口通过中支廊道与第二分流口连通,第二分流口通过竖井与位于上层的第三分流口连通,第三分流口与出水支廊道连通,出水支廊道与出水孔连通,出水孔上部设有消能盖板,第一分流口、中支廊道及第二分流口的高程与泄水阀门高程保持一致,第三分流口、出水支廊道、出水孔、消能盖板位于闸室底板高程面。本发明可改善分流口压力特性以避免空化空蚀,还可最大幅度的分散出流,提高船闸输水安全性及输水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5133561B
公开(公告)日:2016-11-16
申请号:CN201510500655.X
申请日:2015-08-14
Applicant: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IPC: E02C1/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10/386
Abstract: 一种能适应大规模高水头船闸的全闸室输水系统,包括闸室、两侧主廊道、第一分流口、中支廊道、第二分流口、出水支廊道、出水孔、消能盖板,第一分流口位于闸室中部,包括两个进口和两个出口,采用立体分流型式,第二分流口位于闸室长度1/4和3/4的部位,每个第二分流口包括一个进口和四个出口,采用大空腔自分流结构,支廊道的立面呈梯形,顺充水时的水流流向沿程减小,顶部均匀布置出水孔,出水孔顶部采用消能盖板消能。本发明可减小船闸闸室输水过程中水流的纵横向流动,改善闸室内船舶的停泊条件,提高船舶过闸安全性,提高闸室输水效率增加客货运量,通过简化闸室第二分流口体型,避免了因第二分流口体型过于复杂易出现的空化空蚀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3806425A
公开(公告)日:2014-05-21
申请号:CN201410089973.7
申请日:2014-03-12
Applicant: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IPC: E02C1/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水头船闸分散输水系统,包括船闸闸室、输水主廊道、分流口、输水支廊道、消力池、出水孔、消能盖板,输水支廊道的侧壁设有多个进入消力池的分流孔,消力池内设有消力墩、消力梁,消力池顶部设有多个进入船闸闸室内的出水孔,每个出水孔上部设有消能盖板。该输水系统在其闸室内出口区域具有内部消力池与外部消能盖板的两套消能系统,较现有一系列分散输水系统型式可更多的消减进入闸室内水体能量,从而改善闸室内船舶停泊条件,进而简化输水系统型式,提高船闸运行水头。
-
公开(公告)号:CN115324020B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2211004310.1
申请日:2022-08-22
Applicant: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IPC: E02C1/08
Abstract: 一种超高水头船闸自均衡出流输水系统,包括闸室、位于闸室两侧的主廊道、位于闸室中部的第一分流口、分别位于闸室长度1/4和3/4处的第二分流口,第一分流口的出口通过中支廊道与第二分流口连通,第二分流口与出水支廊道连通;出水支廊道中部用隔板分为独立的上层出水支廊道与下层出水支廊道,上层出水支廊道的进水口位于第二分流口端,下层出水支廊道的进水口位于远离第二分流口的另一端,与第二分流口采用衔接廊道衔接。本发明通过将2条进流方向相反的出水支廊道进行叠放,利用多支孔出流自身规律,达成上下层支廊道出水孔出流互补,获得全输水过程中全出水区域自动均衡出流的效果,提高船舶过闸安全性,提高闸室输水效率增加客货运量。
-
公开(公告)号:CN115324020A
公开(公告)日:2022-11-11
申请号:CN202211004310.1
申请日:2022-08-22
Applicant: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IPC: E02C1/08
Abstract: 一种超高水头船闸自均衡出流输水系统,包括闸室、位于闸室两侧的主廊道、位于闸室中部的第一分流口、分别位于闸室长度1/4和3/4处的第二分流口,第一分流口的出口通过中支廊道与第二分流口连通,第二分流口与出水支廊道连通;出水支廊道中部用隔板分为独立的上层出水支廊道与下层出水支廊道,上层出水支廊道的进水口位于第二分流口端,下层出水支廊道的进水口位于远离第二分流口的另一端,与第二分流口采用衔接廊道衔接。本发明通过将2条进流方向相反的出水支廊道进行叠放,利用多支孔出流自身规律,达成上下层支廊道出水孔出流互补,获得全输水过程中全出水区域自动均衡出流的效果,提高船舶过闸安全性,提高闸室输水效率增加客货运量。
-
公开(公告)号:CN103806425B
公开(公告)日:2015-11-18
申请号:CN201410089973.7
申请日:2014-03-12
Applicant: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IPC: E02C1/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水头船闸分散输水系统,包括船闸闸室、输水主廊道、分流口、输水支廊道、消力池、出水孔、消能盖板,输水支廊道的侧壁设有多个进入消力池的分流孔,消力池内设有消力墩、消力梁,消力池顶部设有多个进入船闸闸室内的出水孔,每个出水孔上部设有消能盖板。该输水系统在其闸室内出口区域具有内部消力池与外部消能盖板的两套消能系统,较现有一系列分散输水系统型式可更多的消减进入闸室内水体能量,从而改善闸室内船舶停泊条件,进而简化输水系统型式,提高船闸运行水头。
-
公开(公告)号:CN119640761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411763963.7
申请日:2024-12-03
Applicant: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Abstract: 一种双线船闸互充互泄自平衡输水系统,包括一号闸室、二号闸室、分别设于一号闸室与二号闸室中部的一号导流口、二号导流口、互充互泄输水系统以及连通一号导流口与二号导流口的主输水系统,互充互泄输水系统包括分别位于一号导流口与二号导流口底部的一号进出口、二号进出口、连接一号进出口与二号进出口的互充互泄廊道;一号导流口、二号导流口分别位于一号闸室、二号闸室水域平面中心、上半闸室内输水系统与下半闸室内输水系统对称中心及主输水系统与互充互泄输水系统水流的汇流与分流中心。本发明可实现互充互泄自平衡输水,提高船舶过闸安全性,且相应减少互充互泄廊道与阀门数量、降低船闸运行事故概率,简化运行管理,提升船闸运行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1896220A
公开(公告)日:2020-11-06
申请号:CN202010657551.0
申请日:2020-07-09
Applicant: 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 ,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IPC: G01M10/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船闸水力学原型观测方法,具体来说是在船闸充、泄水过程中,对输水系统水力学、阀门水动力学、船闸停泊条件等指标进行原型观测,以获得船闸运行过程中各参数的变化特性,以便对船闸运行进行有效评估及必要优化。本发明提出的船闸水力学原型观测方法简单,观测的水力学参数齐全,采集装置布置合理,且实际操作方便。
-
公开(公告)号:CN105133561A
公开(公告)日:2015-12-09
申请号:CN201510500655.X
申请日:2015-08-14
Applicant: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IPC: E02C1/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10/386
Abstract: 一种能适应大规模高水头船闸的全闸室输水系统,包括闸室、两侧主廊道、第一分流口、中支廊道、第二分流口、出水支廊道、出水孔、消能盖板,第一分流口位于闸室中部,包括两个进口和两个出口,采用立体分流型式,第二分流口位于闸室长度1/4和3/4的部位,每个第二分流口包括一个进口和四个出口,采用大空腔自分流结构,支廊道的立面呈梯形,顺充水时的水流流向沿程减小,顶部均匀布置出水孔,出水孔顶部采用消能盖板消能。本发明可减小船闸闸室输水过程中水流的纵横向流动,改善闸室内船舶的停泊条件,提高船舶过闸安全性,提高闸室输水效率增加客货运量,通过简化闸室第二分流口体型,避免了因第二分流口体型过于复杂易出现的空化空蚀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