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227814B
公开(公告)日:2024-09-03
申请号:CN202110252446.3
申请日:2021-03-08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化学发光介导的纳米颗粒、自组装聚集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具体而言,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纳米颗粒表面上修饰PEG;2)在PEG末端氨基上修饰光敏感交联剂;3)在修饰好光敏感交联剂表面吸附鲁米诺分子成为化学发光源和4)化学发光介导的纳米颗粒自组装。该方法首次使用了非外照发光源诱导光敏感的交联剂交联,从而使得金纳米颗粒聚集。通过本发明的制备方法获得的化学发光介导的纳米颗粒自组装聚集体具有较低的毒性和较好的光热治疗效果,适合于开发成一种基于光热疗法的抗肿瘤药物,具有重要的科研及经济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7883556A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2311840240.8
申请日:2023-12-28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纳米颗粒捕获抗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原捕获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通过该方法制备的纳米颗粒,及其抗原捕获策略在基于放射治疗(Radiotherapy,RT)的抗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的修饰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通过特异性捕获放疗后肿瘤源性的次磺酸化蛋白抗原,促进抗原呈递,激活肿瘤特异性T细胞,诱导体外效应,从而促进肿瘤免疫。
-
公开(公告)号:CN114410293B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2210028307.7
申请日:2022-01-11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C09K11/02 , C09K11/06 , A61K49/00 , A61K49/22 , A61K41/00 , A61K9/51 , A61K47/34 , A61P35/00 , B82Y5/00 , B82Y40/00 , B82Y20/00 ,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灵敏度硫化氢响应型纳米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并且对近红外二区纳米荧光探针的应用进行了初步尝试,与普通探针比较,具有深的组织穿透能力,几乎不受自体荧光干扰,EPR效应使得其在肿瘤细胞中具有更长的滞留时间,可以实现长时间高时空分辨的活体近红外二区荧光及光声成像,肿瘤的光热治疗效果显著,实现了对肿瘤的诊疗一体化。
-
公开(公告)号:CN106267200A
公开(公告)日:2017-01-04
申请号:CN201610723117.1
申请日:2016-08-25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紫外光介导的纳米颗粒自组装聚集体、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纳米颗粒表面上修饰PEG;2)在PEG末端氨基上修饰紫外光敏感性交联剂;和3)紫外光介导的纳米颗粒自组装。该方法首次使用了体积较小的交联剂,避免了纳米颗粒的沉淀;通过控制交联剂的用量与光照时间,实现了可控自组装;利用紫外光照射实现相同或不同种类纳米颗粒的自组装,扩展了方法的适用性。通过本发明的制备方法获得的紫外光介导的纳米颗粒自组装聚集体具有较低的毒性和较好的光热治疗效果,适合于开发成一种基于光热疗法的抗肿瘤药物,具有重要的科研及经济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4149482B
公开(公告)日:2024-01-30
申请号:CN202111452985.8
申请日:2021-12-01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C07K5/083 , C07K1/107 , A61K41/00 , A61K47/64 , A61K47/69 , A61K49/00 , A61K49/10 , A61K49/14 , A61K49/18 , A61P35/00 , B82Y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螯合金属离子的智能转换双重刺激响应型探针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该探针能够在水缓冲液中自组装成大的纳米颗粒,在LAP和GSH的作用下转变成小的纳米颗粒,从而增强肿瘤积聚和深部组织穿透,从而改善体内肿瘤的近红外成像。此外,首次发现这种LAP/GSH驱动的拆卸和尺寸缩小方法可以显著激活治疗药物的光动力效应,实现有效的肝肿瘤成像引导PDT,同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副作用。螯合探针2+Ce6‑Leu@Mn 可改善氧供应以克服缺氧,并增强X射线辐射下ROS的生成,从而在活体小鼠中对人类肝脏HepG2肿瘤进行有效的MRI成像引导放疗。因此,本发明的尺寸可转换纳米系统可能提供一种强大的技术来提高药物输送效率,从而增强肿瘤诊断和治疗。
-
公开(公告)号:CN114656459B
公开(公告)日:2023-11-24
申请号:CN202210201837.7
申请日:2022-03-03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C07D405/14 , C09K11/06 , A61K49/00 , A61K49/22 , G01T1/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比率光声型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在检测射线辐射剂量中的应用,除了可以对放化疗过程中肿瘤细胞的凋亡过程和程度进行近红外和光声双模态成像,更主要的是,对于射线在肿瘤或者正常组织处的辐射剂量,利用本发明探针可进行实时无创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本发明首次公开的可以检测射线辐射量的探针既解决了现有探针无法准确定量射线辐射量的问题,也克服了现有射线检测设备无法在无照射条件下测量的缺陷。
-
公开(公告)号:CN114149482A
公开(公告)日:2022-03-08
申请号:CN202111452985.8
申请日:2021-12-01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C07K5/083 , C07K1/107 , A61K41/00 , A61K47/64 , A61K47/69 , A61K49/00 , A61K49/10 , A61K49/14 , A61K49/18 , A61P35/00 , B82Y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螯合金属离子的智能转换双重刺激响应型探针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该探针能够在水缓冲液中自组装成大的纳米颗粒,在LAP和GSH的作用下转变成小的纳米颗粒,从而增强肿瘤积聚和深部组织穿透,从而改善体内肿瘤的近红外成像。此外,首次发现这种LAP/GSH驱动的拆卸和尺寸缩小方法可以显著激活治疗药物的光动力效应,实现有效的肝肿瘤成像引导PDT,同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副作用。螯合探针Ce6‑Leu@Mn2+可改善氧供应以克服缺氧,并增强X射线辐射下ROS的生成,从而在活体小鼠中对人类肝脏HepG2肿瘤进行有效的MRI成像引导放疗。因此,本发明的尺寸可转换纳米系统可能提供一种强大的技术来提高药物输送效率,从而增强肿瘤诊断和治疗。
-
公开(公告)号:CN110407873B
公开(公告)日:2020-10-16
申请号:CN201910696937.X
申请日:2019-07-30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肿瘤微环境H2O2响应交联型近红外分子探针及其应用,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炔丙胺与N‑叔丁氧羰基‑N`‑芴甲氧羰基‑D‑赖氨酸发生酰胺缩合反应,得到化合物A01‑01;化合物A01‑01脱去保护基团,得到化合物C1‑2;化合物C1‑2与NHS活化后的(3‑羧丙基)三苯基溴化膦反应,得到化合物C1‑3;化合物C1‑3脱去保护基团,得到化合物C1‑4;化合物C1‑4与NHS活化后的3,5‑二氧代环己烷羧酸反应,得到化合物C1‑5;化合物C1‑5与近红外染料反应,得到肿瘤微环境H2O2响应交联型近红外分子探针。探针自身利用肿瘤微环境中的H2O2交联在肿瘤部位,达到长期滞留的目的,进而改善肿瘤成像的效果,为改善近红外分子探针在肿瘤部位长期滞留提供了新的策略与手段。
-
公开(公告)号:CN110105391A
公开(公告)日:2019-08-09
申请号:CN201910508151.0
申请日:2019-06-12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C07F9/6558 , C09K11/06 , G01N21/64 , A61K4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碱性磷酸酶响应型分子探针及其应用。本发明设计合成了一种激活型小分子荧光探针,能够专一性检测体内外碱性磷酸酶水平,不受其他生物分子及酶等干扰。同时,本发明中目标探针被碱性磷酸酶剪切后,具有明显的聚集诱导发光行为,且发射波长位于红光波段,能量更低,损伤小,组织穿透能力强。通过本发明的制备方法获得碱性磷酸酶响应型探针,能够定性的展示HeLa细胞中碱性磷酸酶的空间分布,以及肝损伤斑马鱼幼虫的碱性磷酸酶水平,对研究碱性磷酸酶相关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具有重要的科研及经济价值。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