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的接合结构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597274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311398559.X

    申请日:2023-10-26

    Inventor: 崔善基 李泳镐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涉及车身的接合结构,所述接合结构包括前车身模块、后车身模块以及接头单元,所述前车身模块连接到车身的下车身的前部,所述后车身模块连接到车身的下车身的后部,所述接头单元沿着车身的前后方向连接前车身模块和后车身模块的外侧和内侧。

    车身结构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284564A

    公开(公告)日:2020-06-16

    申请号:CN201910361416.9

    申请日:2019-04-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结构,其可以包括前柱,其在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并且沿车辆的纵向方向位于前方。后柱在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并且沿车辆的纵向方向位于后方。车顶纵梁在车辆的纵向方向延伸并且沿车辆的宽度方向设置在左侧和右侧。至少一个车顶横梁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连接左侧和右侧的车顶纵梁。所述前柱包括前柱内部构件和前柱外部加强构件。所述车顶纵梁沿车辆的纵向方向的前端部插入前柱内部构件与前柱外部加强构件之间。

    车身结构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284564B

    公开(公告)日:2023-09-29

    申请号:CN201910361416.9

    申请日:2019-04-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结构,其可以包括前柱,其在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并且沿车辆的纵向方向位于前方。后柱在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并且沿车辆的纵向方向位于后方。车顶纵梁在车辆的纵向方向延伸并且沿车辆的宽度方向设置在左侧和右侧。至少一个车顶横梁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连接左侧和右侧的车顶纵梁。所述前柱包括前柱内部构件和前柱外部加强构件。所述车顶纵梁沿车辆的纵向方向的前端部插入前柱内部构件与前柱外部加强构件之间。

    用于连接侧面结构和车顶纵梁的结构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108426B

    公开(公告)日:2017-11-03

    申请号:CN201310690585.X

    申请日:2013-12-16

    Inventor: 金石柱 李泳镐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6 B62D25/04 Y10T29/49826

    Abstract: 一种使用侧面双弓背结构连接车顶纵梁的结构包括:车身的底部形成的底板;连接至底板的两侧表面的侧面内板;以及连接至侧面内板的上部的车顶纵梁。一种用于连接车顶纵梁的方法包括:将侧面内臂连接至车辆底板的侧表面;将十字形的连接部分连接至侧面内臂的上部;将侧面内加固部分连接至侧面内臂和连接部分的外表面;将车顶纵梁连接至侧面内加固部分的上部和连接部分的上表面;将侧面外加固板连接至侧面内加固部分的外部;以及将侧面外板连接至侧面外加固板的外部。

    用于连接侧面结构和车顶纵梁的结构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108426A

    公开(公告)日:2014-10-22

    申请号:CN201310690585.X

    申请日:2013-12-16

    Inventor: 金石柱 李泳镐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6 B62D25/04 Y10T29/49826

    Abstract: 一种使用侧面双弓背结构连接车顶纵梁的结构包括:车身的底部形成的底板;连接至底板的两侧表面的侧面内板;以及连接至侧面内板的上部的车顶纵梁。一种用于连接车顶纵梁的方法包括:将侧面内臂连接至车辆底板的侧表面;将十字形的连接部分连接至侧面内臂的上部;将侧面内加固部分连接至侧面内臂和连接部分的外表面;将车顶纵梁连接至侧面内加固部分的上部和连接部分的上表面;将侧面外加固板连接至侧面内加固部分的外部;以及将侧面外板连接至侧面外加固板的外部。

    三门非对称车体
    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6749911U

    公开(公告)日:2017-12-15

    申请号:CN201720143777.2

    申请日:2017-02-1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三门非对称车体的特征为,在车辆的一侧设置一门,在另一侧设置两门,包括:设置在车辆的两侧的第一前柱;第二前柱,第一后柱;第二后柱;设置在车辆的一侧的第一中央柱;设置在车辆的另一侧并设置在比第一中央柱更靠车辆的前方方向的第二中央柱;第一顶部侧边,设置在车辆的一侧,用于连接第一前柱、第一中央柱、第一后柱的上端,在第一前柱和第一中央柱之间设置有第一内加强件和第一外加强件;以及第二顶部侧边,设置在车辆的另一侧,用于连接第二前柱、第二中央柱、第二后柱的上端,在第二前柱和第二中央柱之间设置有第二内加强件和第二外加强件,其中,第一内加强件配置为比第二内加强件厚,第一外加强件配置为比第二外加强件厚。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