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拟多场耦合下软土隧道渗漏的试验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730860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1226914.X

    申请日:2024-09-03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模拟多场耦合下软土隧道渗漏的试验装置及方法,涉及模型试验仪器技术领域。包括试验箱体、试验软土、注水装置、集水装置、加热装置、加压装置、数据采集装置和控制装置。试验箱体内部形成有容纳空间;试验软土填充于容纳空间,隧道模型上设置有隧道渗漏孔。注水装置与容纳空间连通;集水装置通入到隧道模型内。加热装置环绕设置在隧道模型的外周。加压装置设置在试验箱体顶部。数据采集装置设置在容纳空间内,控制装置与数据采集装置电连接。注水装置、加热装置和加压装置分别对隧道模型施加的水、热、土等多种影响因素,为隧道模型营造多场耦合下运维环境,解决了现有的试验模拟装置的模拟条件单一的问题。

    一种地质灾害和工程安全监测智能预警方法以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351654B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410778681.8

    申请日:2024-06-17

    Applicant: 深圳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地质灾害和工程安全监测智能预警方法以及系统,涉及地质灾害预警技术领域,解决了设置单一阈值来判断隧道工程的安全性,忽略了不同监测点之间的关联性以及监测数据的变化趋势,可能导致误报或漏报的问题,其方法包括:获取隧道工程地质灾害相关参数的所有监测数据;根据不同位置地质灾害相关参数预设的数据区间范围以及数据变化率区间范围与警告级别的对应关系,分析确定不同位置的警告级别;根据警告级别与隧道内外联动响应方案的对应关系以及所分析确定的警告级别,分析确定隧道内外联动响应方案;执行隧道内外联动响应方案。本申请具有如下效果:提高地质灾害和工程安全事故的预防、监测和应急响应能力。

    一种地铁隧道余热存储利用方法、系统、终端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8463688B

    公开(公告)日:2024-09-17

    申请号:CN202410933882.0

    申请日:2024-07-12

    Applicant: 深圳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地铁隧道余热存储利用方法、系统、终端及存储介质,涉及地下结构能源储能控制技术的领域,其包括获取预设能源隧道的运行触发信息;根据运行触发信息控制预设的回收系统启动以获取能源隧道的空气温度数据库信息;根据空气温度数据库信息和预设的相变温差信息进行分析以确定回收系统的温度相变区间信息;根据空气温度数据库信息和温度相变区间信息进行分析以确定回收系统的相变温度信息;根据相变温度信息控制回收系统调节预设的潜热性功能流体的温度以回收能源隧道的余热,并控制回收系统将余热传输至预设的储能端进行分配利用。本申请具有提高地铁隧道余热的回收效率的效果。

    一种可智能动态调控的变物性能源桩综合利用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391823A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410527365.3

    申请日:2024-04-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智能动态调控的变物性能源桩综合利用系统,包括:桩体,埋于地面以下;回填变物性材料,位于桩体内;反应器,内部存在沸石;冷凝系统和蒸发系统,均与反应器连通;热交换系统,内部存在循环介质;分别位于桩体和反应器内;沸石吸收热交换系统的第二部分的热能后,发生脱附反应形成蒸气,并被冷凝系统冷凝;沸石吸附蒸发系统蒸发的蒸气后,发生吸附反应并释放热能而传导至热交换系统的第二部分。本申请的综合利用系统形成两个传热过程,回填变物性材料分别发生释放潜热和吸收潜热,回填变物性材料不会完全改变形态,而保持可逆状态,提高了可智能动态调控的变物性能源桩综合利用系统的运行寿命,具有更好的时效性。

    盾构施工近接既有地下结构的韧性评估方法及相关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8036250A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311865486.0

    申请日:2023-12-29

    Applicant: 深圳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盾构施工近接既有地下结构的韧性评估方法及相关设备,所述方法包括:获取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信息参数,对每个信息参数使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赋值,得到韧性指标矩阵;对韧性指标矩阵进行权重分析,得到综合最优组合权重值,对综合最优组合权重值进行连续评估计算,得到多指标复合性能值;对多指标复合性能值进行韧性联合评估计算,得到最大损伤角度的第一韧性评估值和累计损伤角度的第二韧性评估值;根据第一韧性评估值和第二韧性评估值,得到盾构施工近接既有地下结构的韧性评估结果,增加了韧性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增加了地下空间开发的安全性。

    一种模拟海洋结构-土体动力响应的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007275B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310732208.1

    申请日:2023-06-19

    Applicant: 深圳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模拟海洋结构‑土体动力响应的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所述试验系统包括:海水调配装置、造浪装置、引流槽、试验模型箱、消波装置以及主控装置。本发明所提供的试验系统不仅可以模拟海洋结构的动力响应,还可以同时模拟土体的动力响应,为相关土力学和海洋工程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数据支持;本发明所提供的试验系统具有两个试验模型箱,大大提高了试验效率,在进行一种试验时,可以在另一个试验模型箱准备其他试验,节省了时间和成本,同时,通过试验模型箱的设置,可以实现在不同方向上以及不同海水深度的波浪荷载动力响应,为更全面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一种隧道热害和冻害治理系统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703432A

    公开(公告)日:2024-03-15

    申请号:CN202410000344.6

    申请日:2024-01-02

    Applicant: 深圳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热害和冻害治理系统,涉及隧道防护技术领域,包括防水板、隔热层、换热管、储水箱、加热设备和水泵;防水板用于固定设置在隧道混凝土衬砌内壁上,隔热层用于固定设置在防水板远离隧道混凝土衬砌内壁的一侧,换热管铺设在防水板和隔热层之间,且位于隧道两端之间均具有换热管;储水箱用于设置在隧道外,加热设备的加热端用于设置在储水箱内,储水箱内盛放有换热介质,水泵的进水口与储水箱连接并连通,且水泵的出水口用于与换热管的一端连接并连通,换热管的另一端用于与储水箱连通。完成对隧道洞口和中部的温度调整,提供长期运行稳定性,且保证围岩安全情况下,降低成本。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