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乳腺癌的乙型强心苷的制备及其抗肝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3444136B

    公开(公告)日:2023-05-02

    申请号:CN202110277506.7

    申请日:2021-03-15

    Applicant: 济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乳腺癌的乙型强心苷,其结构如下:上述化合物是从铁筷子Helleborus thibetanus中提取。铁筷子根茎部位干粉先用95%乙醇浸泡,然后减压浓缩得到浓缩液。用等体积的乙酸乙酯、正丁醇分别对上述的浓缩液进行萃取。将正丁醇萃取相先后经D101大孔树脂柱、正相硅胶柱、反相ODS、凝胶柱等柱色谱层析分离后,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上述乙型强心苷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因此可制成新型抗乳腺癌药物。本发明为新型抗乳腺癌药物提供了物质基础,为开发铁筷子的药用价值及其相关临床应用提供有效科学数据。

    一个倍半萜类化合物的制备及其协同氟康唑抗耐药真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2876339A

    公开(公告)日:2021-06-01

    申请号:CN202110126326.9

    申请日:2021-01-29

    Applicant: 济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本发明提供了一个倍半萜类化合物,该化合物从中药毛梗豨莶中提取:毛梗豨莶地上部位干粉先用95%乙醇浸提、浓缩得到粗浸膏,再用乙酸乙酯萃取,萃取物以甲醇‑水体系过MCI树脂柱层析,其中组分分别以氯仿‑甲醇、石油醚‑乙酸乙酯体系过正相硅胶柱层析,最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ODS柱和手性柱进行分离纯化后得到。评价白色念珠菌对这个化合物的体外敏感性,并观察与氟康唑合用对白色念珠菌耐药菌株(28A)的联合抗真菌作用。本发明为有效的控制真菌感染,研发新型的抗真菌药物奠定了物质基础,有利于毛梗豨莶药用价值的进一步的开发。

    一种检测抗体类药物与人体和动物正常组织交叉反应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106910A

    公开(公告)日:2018-06-01

    申请号:CN201711367415.2

    申请日:2017-12-18

    Applicant: 济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抗体类药物与人体和动物正常组织交叉反应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人体和动物组织标本的固定和包埋;(2)人体和动物组织芯片的制备;(3)人体和动物组织标本的切片与排布;(4)抗体类药物的标记;(5)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抗体类药物与人体和动物正常组织交叉反应。该方法首先利用组织芯片进行初筛,然后在人体和不同动物种属组织中进行高通量的免疫组化试验,并提高对结果判读的准确性,有效地提高了组织交叉反应试验的效率,加快实验流程,适合产业化。

    端单氨基聚乙二醇-聚酯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及所得产品

    公开(公告)号:CN103193965B

    公开(公告)日:2015-08-19

    申请号:CN201310128056.0

    申请日:2013-04-15

    Applicant: 济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端单氨基聚乙二醇-聚酯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及所得产品,其方法包括:以聚乙二醇单烯丙基醚为起始原料,将其与巯基胺盐在偶氮类催化剂作用下进行自由基加成得端单氨基聚乙二醇;将端单氨基聚乙二醇与聚酯单体在盐酸乙醚的催化下进行开环聚合反应,得到端单氨基聚乙二醇-聚酯。该方法操作简单,条件易于实现且温和,易于实施,所得聚合物分子量和各链段比例易于调控,可以实现端单氨基聚乙二醇-聚酯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简易制备。所得共聚物在PEG段另一侧引入氨基,更有利于引入各种肿瘤靶向分子实现药物对肿瘤细胞或组织靶向性输送,为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一种姜黄素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414976B

    公开(公告)日:2017-08-15

    申请号:CN201310400534.9

    申请日:2013-09-06

    Applicant: 济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姜黄素纳米粒制剂,以姜黄素为原料,以线‑树形单甲氧基聚乙二醇‑聚己内酯为药物载体,各组分的重量份数如下:姜黄素1份,线‑树形单甲氧基聚乙二醇‑聚己内酯5‑10份。其制备方法为:将姜黄素与线‑树形单甲氧基聚乙二醇‑聚己内酯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待充分溶解后,旋转蒸发除去有机溶剂,得到含药物薄膜,加入水相,在50‑80下水化得到纳米粒溶液,微孔滤膜过滤,得到姜黄素纳米粒制剂。本发明纳米粒制剂能保证其在体内不易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可以起到缓释作用,有利于其临床应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