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153016B
公开(公告)日:2019-12-10
申请号:CN201610532120.5
申请日:2016-07-07
Applicant: 河海大学
IPC: G01C13/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潮间带多点位近底边界层水沙过程同步观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根据潮间带观测剖面的地形、植被特征以及水动力条件,确定三类观测点位置;根据各类观测点的水动力条件确定观测平台及所需的仪器;根据潮间带各观测点地形和实测潮位过程,利用露滩时间在观测点安装仪器支架和仪器,布设仪器;根据设置的观测起讫时间进行自动观测和数据采集;回收观测仪器和支架。本发明提供的潮间带多点位近底边界层水沙过程同步观测方法采用国外先进的流速仪、浊度仪、潮位仪,可获取潮间带多点位近底边界层水沙关系的时空变化规律。
-
公开(公告)号:CN108444839A
公开(公告)日:2018-08-24
申请号:CN201810212964.0
申请日:2018-03-15
Applicant: 河海大学
IPC: G01N3/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周期性荷载作用下淤泥动态本构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用现场淤泥与水配制不同含水率的淤泥土样;利用正弦振荡剪切流变仪对土样进行多种荷载组合下的动态剪切流变实验并绘制土样应力-应变和应力-应变率关系曲线;根据土样应力-应变和应力-应变率关系曲线构建淤泥粘弹塑性本构模型;最后,拟合模型参数,构建土样含水率、荷载周期和荷载振幅与模型参数的函数关系。优点:本发明能够模拟淤泥在周期性振荡荷载如波浪荷载下的流变特性,建立考虑含水率、荷载周期和荷载振幅综合影响的淤泥粘弹塑性本构模型,模型参数较少,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扩展性。
-
公开(公告)号:CN108050994A
公开(公告)日:2018-05-18
申请号:CN201711217372.X
申请日:2017-11-28
Applicant: 河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倾斜摄影三维重建技术的淤泥质潮滩地形演变方法,在潮滩目标测量区域内规划好无人机的航线,并在该区域内分布均匀地打上定位桩,并在桩上固定飞盘用作控制点;采用GPS定位系统进行控制点的静态数据采集;使用无人机采集该区域航摄相片;利用三维建模软件将无人机拍摄的照片生成该区域的点云和正射影像;从正射影像中识别出积水区域,并将积水区域从点云数据中剔除;将所采集到的静态数据耦合在已处理的点云数据中,并建立该区域的三维模型,即可得到该区域的潮滩高程信息;使用Rod‑SET系统验证模型误差;对同一区域周期性的监测建模,即可监测到该区域的冲淤演变。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地形测量的高程精度达厘米级。
-
公开(公告)号:CN105642903B
公开(公告)日:2017-12-22
申请号:CN201610114399.5
申请日:2016-03-01
Applicant: 河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镍纳米线表面非共价修饰改性的分散方法,属于镍纳米线的分散领域,该分散方法有以下步骤:配置镍纳米线表面处理溶液;将镍纳米线加入表面处理溶液中进行恒温搅拌,由此去除氧化层;反复冲洗镍纳米线至中性后,再配制镍纳米线的水溶液;在镍纳米线水溶液中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并进行恒温搅拌。本发明是以属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分散剂,极易与中性水溶液中的表面带有负电的镍纳米线结合,从而极大降低镍纳米线的表面能,使得镍纳米线能较为稳定的均匀分散,由此解决了镍纳米线在水溶液易于团聚或缠绕的问题;该分散方法柔和且操作简单、方便、成本低、效果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5798287A
公开(公告)日:2016-07-27
申请号:CN201610280443.X
申请日:2016-04-29
Applicant: 河海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2F1/0088 , B22F1/0022 , B22F1/0025 , B22F2001/0092 , B82Y40/00 , C04B14/4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镍纳米线表面共价修饰改性的分散方法,该分散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配置镍纳米线表面处理溶液与改性剂;(2)将镍纳米线加入到表面处理溶液中,恒温搅拌后,用去离子水反复冲洗至中性并真空干燥;(3)将处理后的镍纳米线加入到改性剂中,恒温搅拌后,用去离子水与乙醇溶液反复冲洗干净并真空干燥;(4)称量若干制得的改性镍纳米线加入到水溶液中,匀速搅拌后,制得镍纳米线水溶液。相比现有技术,该分散方法解决了镍纳米线在水溶液中易于团聚或缠绕的问题,利用较低的成本使得镍纳米线在水溶液中充分分散,操作简单,成本低,效率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2910938B
公开(公告)日:2015-04-08
申请号:CN201210390386.2
申请日:2012-10-15
Applicant: 河海大学
IPC: C04B41/6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硅酸根电迁移法制备密实混凝土的方法,它是以SiO32-为原材料,充分考虑混凝土水化后富含Ca(OH)2的特性,电迁移驱动SiO32-与孔溶液中Ca(OH)2反应生成C-S-H凝胶,确保了混凝土材料在处理前后组成与性质的一致性。相对现有技术,本发明以硬化的混凝土为致密化处理对象,克服了上述方法在早龄期由于自收缩增大,混凝土易开裂的缺陷,显著地提升了混凝土耐久性。既可用于新拌混凝土,也可用于在役混凝土的耐久性提升,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此外,本发明提供的致密化混凝土的硅酸根电迁移反应方法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效果好。
-
公开(公告)号:CN103541873A
公开(公告)日:2014-01-29
申请号:CN201310486832.4
申请日:2013-10-17
Applicant: 河海大学
IPC: F03G1/02
Abstract: 一种可实现新能源稳定发电的装置,包括游丝、双圆盘、圆盘钉、擒纵叉、发条装置以及各类齿轮和齿柱等部件,其特征是游丝一端固定在固定座,另一端固定在旋转轴,双圆盘固定在旋转轴,双圆盘可绕旋转轴自由转动,圆盘钉固定在双圆盘且位于擒纵叉的叉角间,擒纵齿轮和擒纵齿柱同轴运动,擒纵齿柱与传递齿轮啮合,传递齿轮与传递齿柱同轴运动,传递齿柱与发条齿轮啮合,发条齿轮与动力输入轴同轴运动,储能盒中弹簧钢片一端固定其内壁,另一端固定动力输入转轴,发电机转轴齿柱与传递齿柱啮合。该装置通过储能系统将动能转为弹性势能,再在擒纵机构周期性控制下将弹性势能以规则转动形式释放,从而实现新能源稳定发电。
-
公开(公告)号:CN112880582A
公开(公告)日:2021-06-01
申请号:CN202110069484.5
申请日:2021-01-19
Applicant: 河海大学
IPC: G01B11/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潮间带潮滩底床局部冲淤变形的监测装置,属于微地貌演变监测技术领域。本发明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包括监测组件、导流组件和无线信号传输组件;所述监测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监测箱,各监测箱内部通过升降轴安装有摄像机;各所述监测箱下方固定有内部设有蓄电池的底座,所述底座一侧活动连接有避免监测箱下沉的支撑杆;底座和支撑杆将监测箱固定在滩体内部,升降轴使得摄像机镜头与滩面齐平,实现了潮间带潮滩极浅水时段内床面冲淤变形测量,解决了传统仪器无法测量极浅水深条件下的床面变形的问题。监测箱上设有对床面变形定量的刻度线,便于定量化获取床面变形过程,使得极浅水时段的床面变形数字化。
-
公开(公告)号:CN112526105A
公开(公告)日:2021-03-19
申请号:CN202011327659.X
申请日:2020-11-24
Applicant: 河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控制地下水水位的泥沙冲刷实验水槽,包括实验水槽和控制水槽,实验水槽分为上实验槽和下实验槽,上实验槽和下实验槽之间设置有透水板,上实验槽内设置有动力搅拌机构,实验水槽的上实验槽上设置有入水口,实验水槽的下实验槽槽壁上设置有出水口,控制水槽包括水源桶,水源桶内设置有浮筒,浮筒上连接有控制浮筒上下运动的传动装置,进水口连接水源桶。该水槽能够考虑到地下水对于泥沙冲刷的影响,更准确地对泥沙冲刷情况进行模拟,能够较好地适应各种大小的粒径,选择最优提高排水效率,能够灵活控制地下水水位。
-
公开(公告)号:CN106673532B
公开(公告)日:2019-02-12
申请号:CN201710045300.5
申请日:2017-01-20
Applicant: 河海大学
IPC: C04B28/00 , C04B14/48 , C04B111/9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感知镍纳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其由镍纳米线、表面改性剂、水和水泥制成,其中,镍纳米线作为导电填料,掺量为自感知水泥基材料体积的0.6%~2.0%,表面改性剂的掺量为水泥质量的0.4%~1.0%,所述自感知镍纳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水灰比为0.35~0.55。本发明中镍纳米线掺量低,且采用表面改性剂对镍纳米纤维进行改性,降低其表面能,使其具有良好的分散性,由此解决了已有自感知水泥基复合材料由于导电填料掺量大、与水泥基材料相容性不好和导电填料分散困难等引起的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电学和压敏性能等综合性能不高、均匀性与重复性较差等问题,制备的自感知水泥基复合材料具有导电填料掺量低、综合性能优良、均匀性与重复性好及感知灵敏度高等优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