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034706B

    公开(公告)日:2017-04-26

    申请号:CN201510486009.2

    申请日:2011-08-12

    Inventor: 小林弘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充气轮胎。充气轮胎(1)包括带束层和胎面部,所述带束层包括一对交叉带束和配置在所述交叉带束之间或配置在所述交叉带束的轮胎径向方向内侧并且包括相对于轮胎周向方向以在±5度范围内的倾斜度螺旋地卷绕的钢丝的周向增强层。当组装在规定轮辋上、充气到规定内压的最大气压、设置有0°的外倾角并且承受100%的规定荷重时,接地面的形状为:0.9≤LZ/LC≤1.0,其中LC是轮胎赤道面上沿轮胎周向方向的接地长度并且LZ是所述周向增强层的轮胎宽度方向边缘的沿轮胎周向方向的接地长度。所述周向增强层具有为所述胎面部的所述接地面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大接地宽度的60%‑85%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宽度。

    充气轮胎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717336A

    公开(公告)日:2006-01-04

    申请号:CN200480001529.X

    申请日:2004-08-03

    Inventor: 小林弘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C11/042 B60C11/0309

    Abstract: 在沿着周向具有4条槽的充气轮胎中,由于各肋的边缘部分的最适合接地压,受与各肋的中央位置的接地压的相对比所影响,因此将槽角度、肋剖面形状设为最适合,并将在标准内压、100%载荷的条件下的接地压的分布,以如下方式分布:中心肋边缘接地压/中心肋中央的接地压在0.80~1.00的范围内,第二肋内边缘接地压/第二肋中央的接地压在0.80~1.00的范围内,第二肋外边缘接地压/第二肋中央的接地压在0.75~0.95的范围内,胎肩肋内边缘接地压/胎肩肋中央的接地压在0.80~0.95的范围内,胎肩肋外边缘接地压/胎肩肋中央的接地压在0.85~1.00的范围内。

    充气轮胎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034706A

    公开(公告)日:2015-11-11

    申请号:CN201510486009.2

    申请日:2011-08-12

    Inventor: 小林弘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充气轮胎。充气轮胎(1)包括带束层和胎面部,所述带束层包括一对交叉带束和配置在所述交叉带束之间或配置在所述交叉带束的轮胎径向方向内侧并且包括相对于轮胎周向方向以在±5度范围内的倾斜度螺旋地卷绕的钢丝的周向增强层;所述胎面部配置在所述带束层的轮胎径向方向外侧并与路面接触。当组装在规定轮辋上、充气到规定内压的最大气压、设置有0°的外倾角并且承受100%的规定荷重时,接地面的形状为:0.9≤LZ/LC≤1.0,其中LC是轮胎赤道面上沿轮胎周向方向的接地长度并且LZ是所述周向增强层的轮胎宽度方向边缘的沿轮胎周向方向的接地长度。所述周向增强层具有为所述胎面部的所述接地面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大接地宽度的60%-85%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宽度。

    充气轮胎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402321C

    公开(公告)日:2008-07-16

    申请号:CN200480001529.X

    申请日:2004-08-03

    Inventor: 小林弘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C11/042 B60C11/0309

    Abstract: 在沿着周向具有4条槽的充气轮胎中,由于各肋的边缘部分的最适合接地压,受与各肋的中央位置的接地压的相对比所影响,因此将槽角度、肋剖面形状设为最适合,并将在标准内压、100%载荷的条件下的接地压的分布,以如下方式分布:中心肋边缘接地压/中心肋中央的接地压在0.80~1.00的范围内,第二肋内边缘接地压/第二肋中央的接地压在0.80~1.00的范围内,第二肋外边缘接地压/第二肋中央的接地压在0.75~0.95的范围内,胎肩肋内边缘接地压/胎肩肋中央的接地压在0.80~0.95的范围内,胎肩肋外边缘接地压/胎肩肋中央的接地压在0.85~1.00的范围内。

    充气轮胎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874590B

    公开(公告)日:2015-09-09

    申请号:CN201180074080.X

    申请日:2011-08-12

    Inventor: 小林弘典

    Abstract: 充气轮胎(1)包括带束层和胎面部,所述带束层包括一对交叉带束和配置在所述交叉带束之间或配置在所述交叉带束的轮胎径向方向内侧并且包括相对于轮胎周向方向以在±5度范围内的倾斜度螺旋地卷绕的钢丝的周向增强层;所述胎面部配置在所述带束层的轮胎径向方向外侧并与路面接触。当组装在规定轮辋上、充气到规定内压的最大气压、设置有0°的外倾角并且承受100%的规定荷重时,接地面的形状为:0.9≤LZ/LC≤1.0,其中LC是轮胎赤道面上沿轮胎周向方向的接地长度并且LZ是所述周向增强层的轮胎宽度方向边缘的沿轮胎周向方向的接地长度。所述周向增强层具有为所述胎面部的所述接地面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大接地宽度的60%-85%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宽度。

    充气轮胎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874590A

    公开(公告)日:2014-06-18

    申请号:CN201180074080.X

    申请日:2011-08-12

    Inventor: 小林弘典

    Abstract: 充气轮胎(1)包括带束层和胎面部,所述带束层包括一对交叉带束和配置在所述交叉带束之间或配置在所述交叉带束的轮胎径向方向内侧并且包括相对于轮胎周向方向以在±5度范围内的倾斜度螺旋地卷绕的钢丝的周向增强层;所述胎面部配置在所述带束层的轮胎径向方向外侧并与路面接触。当组装在规定轮辋上、充气到规定内压的最大气压、设置有0°的外倾角并且承受100%的规定荷重时,接地面的形状为:0.9≤LZ/LC≤1.0,其中LC是轮胎赤道面上沿轮胎周向方向的接地长度并且LZ是所述周向增强层的轮胎宽度方向边缘的沿轮胎周向方向的接地长度。所述周向增强层具有为所述胎面部的所述接地面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大接地宽度的60%-85%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宽度。

    充气轮胎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870208A

    公开(公告)日:2015-08-26

    申请号:CN201280077962.6

    申请日:2012-12-28

    Inventor: 小林弘典

    Abstract: 该充气轮胎(1)具备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至少3根周向主槽(2)和由该周向主槽(2)划分而成的多个陆部(3)。另外,带束层(14)通过层叠周向加强层(145)和一对交叉带束(142、143)而成,所述一对交叉带束(142、143)具有绝对值为10[deg]以上且45[deg]以下并且符号互不相同的带束角度,所述周向加强层(145)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处于±5[deg]的范围内的带束角度。另外,在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图中,在轮胎赤道面(CL)上从周向加强层(145)到末端磨损面(WE)的距离(Dcc)与从周向加强层(145)的端部到末端磨损面(WE)的距离(De)具有1.06≤De/Dcc的关系。另外,轮胎实际接地宽度(Wg)与胎体层的胎体截面宽度(Wca)具有0.64≤Wg/Wca≤0.84的关系。

    充气轮胎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541562A

    公开(公告)日:2009-09-23

    申请号:CN200880000256.5

    申请日:2008-01-16

    Abstract: 在该充气轮胎(1)中,在以轮胎基部宽度成为在应用轮辋的轮辋宽度的100[%]以上且120[%]以下的宽度的方式以单体保持轮胎时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面上,轮胎基部宽度的一半的宽度(WA)、从Y轴到胎体帘布层(3)的最大宽度位置(P)的距离(WB)、从Y轴到胎体帘布层(3)的拐点(Q)的距离(WC)、从X轴到中央胎冠(CL)上的胎体帘布层(3)的顶点(R)的距离(HA)、从X轴到胎体帘布层(3)的最大宽度位置(P)的距离(HB)和从X轴到胎体帘布层(3)的拐点(Q)的距离(HC)具有48[%]≤HB/HA≤52[%]、98[%]≤HC/HA≤100[%]、108[%]≤WB/WA≤115[%]以及55[%]≤WC/WA≤75[%]的关系。

    充气轮胎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870208B

    公开(公告)日:2017-03-08

    申请号:CN201280077962.6

    申请日:2012-12-28

    Inventor: 小林弘典

    Abstract: 该充气轮胎(1)具备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至少3根周向主槽(2)和由该周向主槽(2)划分而成的多个陆部(3)。另外,带束层(14)通过层叠周向加强层(145)和一对交叉带束(142、143)而成,所述一对交叉带束(142、143)具有绝对值为10[deg]以上且45[deg]以下并且符号互不相同的带束角度,所述周向加强层(145)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处于±5[deg]的范围内的带束角度。另外,在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图中,在轮胎赤道面(CL)上从周向加强层(145)到末端磨损面(WE)的距离(Dcc)与从周向加强层(145)的端部到末端磨损面(WE)的距离(De)具有1.06≤De/Dcc的关系。另外,轮胎实际接地宽度(Wg)与胎体层的胎体截面宽度(Wca)具有0.64≤Wg/Wca≤0.84的关系。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