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振装置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312810B

    公开(公告)日:2020-09-22

    申请号:CN201780033972.2

    申请日:2017-06-16

    Abstract: 本发明的防振装置(10)包括第1安装构件(11)、第2安装构件(12)、弹性体(13)以及分隔构件(16)。在分隔构件形成有使第1液室(14)与第2液室(15)连通的限制通路(24)。限制通路包括向第1液室开口的第1连通部(26)、向第2液室开口的第2连通部(27)以及使第1连通部与第2连通部连通的主体流路(25)。第1连通部和第2连通部中的至少一者具备沿着主体流路的流路方向配置的多个细孔(26a)。对于多个细孔而言,沿着流路方向离第1连通部和第2连通部中的另一者越远的细孔的流路长度越长。

    隔振装置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414472A

    公开(公告)日:2012-04-11

    申请号:CN201080018617.6

    申请日:2010-04-27

    Inventor: 菅原英树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3/1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隔振装置。该隔振装置的底部(34)自通路外筒部(32)的下端部向径向内侧弯曲地形成,在分隔构件(20)的筒部(22)的外周侧与凸缘部(24)相对且分开地配置。另外,底部(34)在轴向(S)上配置在筒部(22)的内侧、即径向看时底部(34)与筒部(22)重合。在限制通路构件(30)上,以覆盖下侧的开口的方式硫化粘接有弹性膜状的隔膜(50)。另外,在限制通路构件(30)上,以覆盖通路内筒部(36)的内周面的方式,与隔膜(50)一体地硫化形成有密封部(56)。

    隔振装置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073033A

    公开(公告)日:2018-12-21

    申请号:CN201780029379.0

    申请日:2017-06-16

    Abstract: 在本发明中,限制通路(24)包括形成于面向第1液室的第1障壁(34)并且向第1液室开口的第1连通部(26)、形成于面向第2液室的第2障壁(35)并且向第2液室开口的第2连通部(27)、以及将第1连通部(26)和第2连通部(27)连通起来的主体流路(25),第1连通部(26)和第2连通部(27)中的至少一者具有贯通第1障壁(34)或者第2障壁(35)的多个细孔(26a),在主体流路(25)中的、与第1连通部(26)和第2连通部(27)中的至少一者相连接的连接部分配置有涡流室(29),该涡流室(29)与来自第1连通部(26)和第2连通部(27)中的另一者的那一侧的液体的流速相应地形成液体的回旋流,并使该液体通过细孔(26a)而流出。

    隔振装置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414472B

    公开(公告)日:2013-11-20

    申请号:CN201080018617.6

    申请日:2010-04-27

    Inventor: 菅原英树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3/1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隔振装置。该隔振装置的底部(34)自通路外筒部(32)的下端部向径向内侧弯曲地形成,在分隔构件(20)的筒部(22)的外周侧与凸缘部(24)相对且分开地配置。另外,底部(34)在轴向(S)上配置在筒部(22)的内侧、即径向看时底部(34)与筒部(22)重合。在限制通路构件(30)上,以覆盖下侧的开口的方式硫化粘接有弹性膜状的隔膜(50)。另外,在限制通路构件(30)上,以覆盖通路内筒部(36)的内周面的方式,与隔膜(50)一体地硫化形成有密封部(56)。

    隔振装置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414473B

    公开(公告)日:2013-09-18

    申请号:CN201080018618.0

    申请日:2010-04-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3/105 F16F13/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隔振装置。该隔振装置的底部(34)自通路外筒部(32)的下端部向径向内侧弯曲地形成,在分隔构件(20)的筒部(22)的外周侧与凸缘部(24)相对且分开地配置。另外,底部(34)在轴向(S)上配置在筒部(22)的内侧、即径向看时底部(34)与筒部(22)重合。在限制通路构件(30)上,以覆盖下侧的开口的方式硫化粘接有弹性膜状的隔膜(50)。另外,在限制通路构件(30)上,以覆盖通路内筒部(36)的内周面的方式,与隔膜(50)一体地硫化形成有密封部(56)。

    隔振装置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073033B

    公开(公告)日:2020-12-15

    申请号:CN201780029379.0

    申请日:2017-06-16

    Abstract: 在本发明中,限制通路(24)包括形成于面向第1液室的第1障壁(34)并且向第1液室开口的第1连通部(26)、形成于面向第2液室的第2障壁(35)并且向第2液室开口的第2连通部(27)、以及将第1连通部(26)和第2连通部(27)连通起来的主体流路(25),第1连通部(26)和第2连通部(27)中的至少一者具有贯通第1障壁(34)或者第2障壁(35)的多个细孔(26a),在主体流路(25)中的、与第1连通部(26)和第2连通部(27)中的至少一者相连接的连接部分配置有涡流室(29),该涡流室(29)与来自第1连通部(26)和第2连通部(27)中的另一者的那一侧的液体的流速相应地形成液体的回旋流,并使该液体通过细孔(26a)而流出。

    防振装置
    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312811B

    公开(公告)日:2020-09-18

    申请号:CN201780038196.5

    申请日:2017-06-16

    Abstract: 本发明的防振装置(10)包括第1安装构件(11)、第2安装构件(12)、弹性体(13)以及分隔构件(16)。在分隔构件形成有使第1液室(14)与第2液室(15)连通的限制通路(24)。限制通路包括向第1液室开口的第1连通部(26)、向第2液室开口的第2连通部(27)以及使第1连通部与第2连通部连通的主体流路(25)。第1连通部和第2连通部中的至少一者具备沿着主体流路的流路方向配置的多个细孔(26a)。细孔的最小横截面的投影面积或者开口面积占第1障壁或者第2障壁的每预定面积的比例随着沿流路方向远离第1连通部和所述第2连通部中的另一者而逐渐变小。

    防振装置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312812A

    公开(公告)日:2019-02-05

    申请号:CN201780038197.X

    申请日:2017-06-22

    Abstract: 防振装置(10)包括: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任一者相连结的筒状的第1安装构件(11)和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者相连结的第2安装构件(12);将上述两个安装构件(11、12)连结起来的弹性体(13);以及将第1安装构件(11)内的液室(19)划分为主液室(14)和副液室(15)的分隔构件(24),该主液室(14)将弹性体(13)作为壁面的一部分,在分隔构件(16)形成有将主液室(14)和副液室(15)连通起来的限制通路(24),在分隔构件(16)设有流速抑制部(32),该流速抑制部(32)用于抑制在限制通路(24)中流通的液体(L)的流速,流速抑制部(32)将主液室(14)的液压为负压且预定时间内的液压的变动率为5%以下时的从限制通路(24)向主液室(14)流入的液体(L)的峰值流速抑制为10m/sec以下。

    转矩杆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074269A

    公开(公告)日:2015-11-18

    申请号:CN201480017980.4

    申请日:2014-03-03

    Inventor: 菅原英树

    Abstract: 转矩杆(10)包括:杆主体(12),其一端部安装于振动接收部(100)且其另一端部安装于振动发生部(104);内筒(16),其连接于振动发生部(104);弹性体(14),其设置在内筒(16)的外周面且被插入到形成在杆主体(12)的另一端部的安装孔(26)中;止动部,其形成于安装孔的孔轴向的一端部的开口且防止弹性体(14)从安装孔(26)脱离;以及防脱离构件(18),其从安装孔(26)的孔轴向的另一端部安装于杆主体(12)且防止弹性体(14)脱离。

    转矩杆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575743A

    公开(公告)日:2012-07-11

    申请号:CN201080042646.6

    申请日:2010-09-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3849 Y10T74/2142

    Abstract: 提供一种转矩杆,其能够在提高套筒的外筒的强度的同时减少收得率损失。该转矩杆包括通过联接构件(4)彼此连接并且均具有内筒(2)和外筒(7、8)的大直径套筒(5)和小直径套筒(6),大直径套筒和小直径套筒具有相互垂直的轴线方向。联接构件(4)形成为通过塑性加工两张金属板而获得的组合的接合体,并且大直径套筒(5)在外筒的外周设置有突起(9)。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