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066602A
公开(公告)日:2014-09-24
申请号:CN201280063363.9
申请日:2012-12-1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株式会社F.泰克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G7/02 , B60G7/001 , B60G7/005 , B60G2204/1431 , B60G2204/41 , B60G2204/416 , B60G2206/0122 , B60G2206/1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悬架臂安装构造,其具备:臂主体部(14),其配置在车轮侧与车身侧之间,由板状构件构成;橡胶弹性体(46),其设置在臂主体部(14)与车身侧之间;筒状或闭合截面状的轴部(16),其从臂主体部(14)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被压入或嵌合于橡胶弹性体(46)的贯通孔(48)内,轴部(16)具有使板状构件的两端部相互对置,将对置的两端面相互按压地施力而使它们抵接的施力部(52)。
-
公开(公告)号:CN104066602B
公开(公告)日:2016-08-24
申请号:CN201280063363.9
申请日:2012-12-1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株式会社F.泰克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G7/02 , B60G7/001 , B60G7/005 , B60G2204/1431 , B60G2204/41 , B60G2204/416 , B60G2206/0122 , B60G2206/1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悬架臂安装构造,其具备:臂主体部(14),其配置在车轮侧与车身侧之间,由板状构件构成;橡胶弹性体(46),其设置在臂主体部(14)与车身侧之间;筒状或闭合截面状的轴部(16),其从臂主体部(14)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被压入或嵌合于橡胶弹性体(46)的贯通孔(48)内,轴部(16)具有使板状构件的两端部相互对置,将对置的两端面相互按压地施力而使它们抵接的施力部(52)。
-
公开(公告)号:CN107428218A
公开(公告)日:2017-12-01
申请号:CN201580077828.X
申请日:2015-03-1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柳田拓哉
Abstract: 半拖曳式的悬架装置(10)具备:经由纵臂衬套(3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车身连结的纵臂(16);经由下臂衬套(5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车身连结的下臂(20);以及将纵臂(16)与下臂(20)以能够相对位移的方式结合的铰链机构(22),纵臂衬套(32)的转动轴(32a)配置为相对于悬架可动轴(A)在俯视或仰视下朝车身内侧后方倾斜,该悬架可动轴(A)将纵臂(16)相对于车身的转动中心点(O1)与下臂(20)相对于车身的转动中心点(O2)连结。
-
公开(公告)号:CN101610922B
公开(公告)日:2011-07-13
申请号:CN200880005044.6
申请日:2008-01-1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柳田拓哉
IPC: B60G3/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G3/20 , B60G3/22 , B60G7/02 , B60G11/15 , B60G2200/182 , B60G2202/12 , B60G2204/143 , B60G2204/148 , B60G2204/4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悬挂装置,其中,纵臂(12)分别地通过车辆主体和转向节(11)悬挂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内端处和外端处,并且其中下臂(14)在其车辆宽度的内端处悬挂到车辆主体,并在其车辆宽度的外端处通过一对橡胶衬套接头(22和23)连接到纵臂(12)。当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施加载荷(FX)时,即使下臂(14)是由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难以翘曲的刚性材料制成的,橡胶衬套接头(22和23)也因此而变形,从而,车轮(W)的纵向柔度能够增加以提高乘坐舒适性。
-
公开(公告)号:CN101610922A
公开(公告)日:2009-12-23
申请号:CN200880005044.6
申请日:2008-01-1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柳田拓哉
IPC: B60G3/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G3/20 , B60G3/22 , B60G7/02 , B60G11/15 , B60G2200/182 , B60G2202/12 , B60G2204/143 , B60G2204/148 , B60G2204/4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悬挂装置,其中,纵臂(12)分别地通过车辆主体和转向节(11)悬挂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内端处和外端处,并且其中下臂(14)在其车辆宽度的内端处悬挂到车辆主体,并在其车辆宽度的外端处通过一对橡胶衬套接头(22和23)连接到纵臂(12)。当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施加载荷(FX)时,即使下臂(14)是由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难以翘曲的刚性材料制成的,橡胶衬套接头(22和23)也因此而变形,从而,车轮(W)的纵向柔度能够增加以提高乘坐舒适性。
-
公开(公告)号:CN100562438C
公开(公告)日:2009-11-25
申请号:CN200610169397.2
申请日:2006-12-2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G21/052 , B60G2200/21 , B60G2200/462 , B60G2204/1434 , B60G2204/4104
Abstract: 提供一种实现操纵稳定性和耐久性提高等的衬套。这种衬套,在外筒(13)的内端形成有与保持筒部(9)端面接触的法兰(21),另一方面,从筒状弹性体(14)以覆盖该法兰(21)的形态延伸设置弹性突缘(22)。法兰(21)上,在其前后端(即,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分别形成向弹性突缘(22)侧突出的厚壁部(21a、21b)。另外,弹性突缘(22),以沿着法兰(21)的形态,形成比较薄的大致一定的壁厚。
-
公开(公告)号:CN1990287A
公开(公告)日:2007-07-04
申请号:CN200610169397.2
申请日:2006-12-2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G21/052 , B60G2200/21 , B60G2200/462 , B60G2204/1434 , B60G2204/4104
Abstract: 提供一种实现操纵稳定性和耐久性提高等的衬套。这种衬套,在外筒(13)的内端形成有与保持筒部(9)端面接触的法兰(21),另一方面,从筒状弹性体(14)以覆盖该法兰(21)的形态延伸设置弹性突缘(22)。法兰(21)上,在其前后端(即,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分别形成向弹性突缘(22)侧突出的厚壁部(21a、21b)。另外,弹性突缘(22),以沿着法兰(21)的形态,形成比较薄的大致一定的壁厚。
-
公开(公告)号:CN107428218B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申请号:CN201580077828.X
申请日:2015-03-1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柳田拓哉
Abstract: 半拖曳式的悬架装置(10)具备:经由纵臂衬套(3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车身连结的纵臂(16);经由下臂衬套(5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车身连结的下臂(20);以及将纵臂(16)与下臂(20)以能够相对位移的方式结合的铰链机构(22),纵臂衬套(32)的转动轴(32a)配置为相对于悬架可动轴(A)在俯视或仰视下朝车身内侧后方倾斜,该悬架可动轴(A)将纵臂(16)相对于车身的转动中心点(O1)与下臂(20)相对于车身的转动中心点(O2)连结。
-
公开(公告)号:CN102259568B
公开(公告)日:2013-06-12
申请号:CN201110133783.7
申请日:2011-05-1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柳田拓哉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G7/001 , B60G3/20 , B60G2200/18 , B60G2206/011 , B60G2206/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车身前后方向的柔顺性而实现乘车舒适度的提高,并提高车宽方向的刚性而实现操纵稳定性的提高的悬架装置。悬架装置(10)具备对转向节(13)进行支承的后摆臂(14)及下臂(16)。该下臂(16)的第一、第二外端部(41、47)经由沿车宽方向并列配置的第一、第二橡胶衬套(43、51)与后摆臂(14)连结。并且,在第一、第二橡胶衬套(43、51)之间连结有转向节(13)。
-
公开(公告)号:CN102259568A
公开(公告)日:2011-11-30
申请号:CN201110133783.7
申请日:2011-05-1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柳田拓哉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G7/001 , B60G3/20 , B60G2200/18 , B60G2206/011 , B60G2206/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车身前后方向的柔顺性而实现乘车舒适度的提高,并提高车宽方向的刚性而实现操纵稳定性的提高的悬架装置。悬架装置(10)具备对转向节(13)进行支承的后摆臂(14)及下臂(16)。该下臂(16)的第一、第二外端部(41、47)经由沿车宽方向并列配置的第一、第二橡胶衬套(43、51)与后摆臂(14)连结。并且,在第一、第二橡胶衬套(43、51)之间连结有转向节(13)。
-
-
-
-
-
-
-
-
-